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的选题策划与创新

2022-03-22 09:09张磊 李跃
出版广角 2022年3期
关键词:术语双语中华

张磊 李跃

【摘 要】图书出版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以专业的理论、精练的语言和清晰的分类索引创新出版方式,积极探索理解中国思想文脉,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模式。文章通过阐述该书在出版过程中术语遴选、例证释义、文本翻译的具体方法,分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工作的经验。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

【作者单位】张磊,华北理工大学;李跃,华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13

图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传播功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支点”[1],对“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文脉”[2]起到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以下简称《哲学卷》)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以《哲学卷》为研究案例,梳理该书出版的特点,分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工作的经验,以期为业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外译和推介工作提供参考。

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架构下的《哲学卷》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理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民族传承的精神命脉,还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哲学卷》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哲学思维方式,用简明的设计和流畅的译文对哲学术语的字、词、句做出权威解释,在双语出版领域具有示范效应。

1.立项高屋建瓴

首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重大项目,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秘书处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工程出版核心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共9辑,以系列图书的形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30个语种的版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合订本)共收录900条思想文化术语,并以中英双语阐释,该合订本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和印刷复制奖”[3]。《哲学卷》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系列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列图书前期各辑各类图书的出版为《哲学卷》的策划与出版打下了基础。其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系列图书的高质量出版离不开基金项目的支持。2015年初,该项目秘书处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传播与数据库建设”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获准立项。

2.汇集编写译专家

哲学术语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相对稳定性,“一种表达,一旦由社会生活层面、经验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理论层面,它表达的随意性、灵活性就没有了,至少是大为减少了”[4],这对哲学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系列图书展现了内容的高质量与权威性,这与其编写团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紧密相关。该系列图书的编委会成员由韩震、袁济喜、王博、聂长顺和黄友义等人组成。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拥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础和国际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系列图书的出版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编纂基础。此外,《哲学卷》由叶嘉莹、李学勤、张岂之、林戊荪等著名学者担当顾问,艾恺、安乐哲等知名汉学家参与英译文审稿工作,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化、哲学和国际翻译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保证图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3.重视读者阅读体验

《哲学卷》是一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同时具有工具书的属性,须关照学生读者群体的理解方式和学习特点。该书在编译时既保持了古代哲学的语言风格,又考虑了读者群体的特点,实现了图书体例、排版、释义和翻译的协调统一,不仅为读者研读、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提供正本清源的参考,而且兼顾了阅读的便捷性。一是汉语拼音标注。《哲学卷》的一大特色是行文中的哲学术语均标注了汉语拼音,关注中文生僻字发音、多音字误读等问题,以便读者明确哲学术语的正确读法。如易引发误读的“般若”一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特殊的读法,“bō rě”的拼音标注方便读者掌握正确读音。二是多样化的索引方式。《哲学卷》正文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如开篇第一个术语为“安贫乐道”。正文后设有《人名索引》《著作名索引》《术语条目笔画索引》,且在目录标注索引方式的页码,方便读者通过人名、著作名或术语条目检索查阅。三是排版精致,版式紧凑,形成术语主题词“中文+拼音注释+英文翻译”的完整组合,便于读者学习。

二、《哲学卷》双语出版的内容策划创新

《哲学卷》对相关内容的遴选、释义和翻译十分考究,准确阐释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以实现其化解人生困惑、弥合社会矛盾和联结人类命运的意义。

1.遴选:术语择取突出代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受出版的内容、篇幅、体裁等方面的限制,《哲学卷》只能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哲学术语,尝试起到观照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作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由中华民族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核心词”[6],《哲学卷》在编写过程中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圈定了包括阴阳五行、周易、儒学、禅宗等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在内的322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术语。这些术语一是展现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如“本末”这个术语的选择。“本末”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本”指的是对宇宙本源或本体的思考,“末”指的是天地万物。二是展现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如“知行”“知先行后”等术语的遴选,“知行”探讨的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知先行后”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环节。三是展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知行合一”等术语的编写,集中展现了中国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察。此外,“博施济众”等术语的编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鲜明的入世品格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

2.诠释:例证释义具有规范性

《哲学卷》为每一条入编的哲学术语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引例,大多数配有例词、例句,以便读者在类似的语境中体会其深刻内涵。例证以文言文的经典哲学为主,辅之以现代汉语的翻译,在例证中,用“◎”符号标识原文出处。例如,术语“烦恼”,引例句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扰。”(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6]根据古文翻译的特点,《哲学卷》的例证常用两种翻译方法。第一种翻译方法是直译,一般要求紧扣原文,一丝不苟地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实现对等翻译。仍以术语“烦恼”为例,《哲学卷》在引例句后做出了现代汉语的解释。“‘烦’就是身心受到干扰,‘扰’就是心智产生惑乱,它们烦扰惑乱了众生的身心状态,所以称之为‘烦恼’。”[6] 然而,在直译时,一味照搬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对应词,译文有时会略显语义不通。《哲学卷》则会在全面理解文言文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原文的韵味并进行整体的翻译,即第二种翻译方法——意译。如阐释术语“祭礼”时,原文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对应词翻译的方式难以凸显其真正意义,《哲学卷》将其意译为“祭祀的时候就如同受祭祀对象就在面前,祭祀各种神灵的时候就如同神靈就在面前”[6],则充分体现了原文的意蕴。

3.翻译:双语翻译彰显世界性

《哲学卷》的术语翻译不仅要帮助读者理解术语的含义,还要满足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外传播的需要。英文翻译应以尽可能接近原著且符合英语国家适龄读者群的阅读欣赏习惯为原则[7],注重双语语境的变化,让世界读者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思想。《哲学卷》的英文翻译首先以汉语释义的内涵和外延为依据,把哲学术语翻译为英语的“对等词”。一是给出英文的规定性词汇。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如术语“保民”直接翻译为protect the people,即将术语中的“保”直接翻译为“保护”对应的英文词汇protect。二是根据术语的本质属性寻找英文对应词汇。如术语“不二”强调的是超越一切不同现象之间的区别,对一切现象的态度平等如一的智慧,并非以二分法看待世界。因此,《哲学卷》在翻译该术语时,选取了英文词汇中表达“二元性、双重性”的duality,将术语“不二”译为Non-duality。三是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即为保证哲学术语的本土性与历史性,不翻译成英文词汇,只在具体释义时给出契合西方文化的解释方案。例如,“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经典,在不同的文明类型中,对其生成的历史情境、蕴含的哲学底蕴、积淀的文化传统实现完美的情境转换,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哲学卷》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将此术语直接音译为“Dao”,并选取了“道”的本义“路”的英文翻译——way作为初步的解释。对术语“道”的具体释义,则基于世界文明视野,分别从具体法则(general laws)、普遍法则(universal patterns)和本体论(ontological existence of things)的角度对这一术语做出阐释。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的创新策略选择

新时代,双语出版始终坚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聚焦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哲学卷》的出版展现了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理论性和哲学性,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哲学卷》的出版创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工作。

1.团结专家学者,跟进文化强国战略,锚定选题方向

选题是图书出版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承担着挖掘中华思想基因、精神追求和文明标识的使命。首先,出版机构要团结优秀专家学者,使图书的高质量出版有依托、有保障。《哲学卷》在编写过程中,聚集了我国一大批文、史、哲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或来源于科研院校,或来源于专业的翻译团队,将以孔、墨、老、庄、孟、荀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凝练成322个哲学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核心词,以正本清源的术语、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典雅大气的装帧获得了广泛好评,充分体现了专家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性。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动态,全方位、宽领域地论证和评估双语出版选题的内容和价值,在尊重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的前提下,阐释符合当今中国实际和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共同价值,锚定出版的方向。

2.培育跨文化译者,力求“信达雅”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特色思想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阴阳”“抱法处势”“道法自然”等哲学术语的翻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最直接、最便捷的渠道和路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不够,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难免袭用西方话语,或者按西方话语标准解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内容,造成语义的错置和误读;在引用这些术语时,外国受众也时常因为不了解术语的确切含义或深层意蕴而感到困惑甚而出现误读、误译、误解的情况。”[6]可见,梳理、诠释和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术语,对传播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培养通晓中西两种文化的译者,深化其哲学造诣,使其翻译在忠于原文文本和贴近目标词语的基础上,提升美感,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3.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创新展现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出版机构不断转变思路,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格局。出版机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物的认知已不再单纯停留在辅导教材、科普读物的层面,而是面向世界,不断挖掘读者的阅读兴趣,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数字时代,新技术丰富了传统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出版机构要稳抓数字化转型机遇,实现出版融合共生。这同样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双语出版。具体来看,一是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出版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整合出版资源和生产要素,顺应融媒介发展趋势,增强传播互动性、社交化功能,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形式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译本和术语的阐释本。二是要适应多层次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出版应当聚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图书类型,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的思想内核,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哲哲. 中国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的支点[N]. 人民日报,2015-01-15.

[2]韩震. 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文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术语的功能与价值[N]. 光明日报,2016-08-27.

[3]外研社《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荣膺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EB/OL]. (2021-07-09)[2021-12-29]. https://www. fltrp. com/c/2021-07-09/504081. shtml.

[4]郭和平. 论哲学术语:一个关乎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本原之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1-104.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7]李虹. 探索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新途径:以杨红樱中英双语童书馆为例[J]. 中国编辑,2018(2):57-62.

3317500589210

猜你喜欢
术语双语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