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2-03-22 09:13刘俊歌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1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教学设计英语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根据培养对象独特性的特点,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期待视野”,积极鼓励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将这些因素充分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语教学;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刘俊歌(1986.04-),女,河南汝州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由姚斯 ( Hans Robert Jauss ) 和伊瑟尔 ( Wolfgang Iser ) 等美学理论家创立。这一理论对于读者的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读者的积极作用。接受美学强调经过读者解读后的文本的重要意义,以及文本的“不确定性”“期待视野”等重要理论和概念,而将这些理论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定位不同于普通高校。在专业开设方面偏重于学校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教育教学中对于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更侧重于在实训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主要通过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参加竞赛、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质量、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师聘任方面的特殊要求,如“双师型”,都足以说明教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更需要有创造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体现出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促进就业,侧重于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的结合、所学专业和公共英语知识理论的结合,着眼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在听说和写作输出方面。这些需求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一、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接受为中心的本质体现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接受”的重要性,而未经过学生的理解和阐释的教材,就没有和学生产生联结,只是文字的堆积。接受美学强调研究“读者”的重要性,“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地感知,而是充分调动能动性和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这正是高职英语教学要去探索和追求的。教师教学时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把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培养动手能力相结合,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而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呼应这一要求,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第一“读者”,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机会应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

面对同一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但由于年龄阶段、背景知识、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教学材料的解读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一味地在教学中只“灌输”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会遏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甚至不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和徒劳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很可能变成老师的“独角戏”。比如,在日常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2.讲解段落里的单词和句子,以及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的语法知识等。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思想也因人而异。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了学生的参与和接受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College——A Transition Point in My Life”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运用联想记忆法去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学生可能会对transition这个单词产生困惑,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回忆 trans-这个英文前缀,想一想由trans-开头的学过的相关单词,很快他们就能从已习得的单词中找出 translation、transmission、transportation 等词语,总结出trans-这个前缀表示“变化”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根据这个前缀想到更多相关联的单词的意思。最后,在理解单词的意思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理解大学生活是人生的转折点”。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将已有的旧知进行深层次加工,同时学生也学会新知,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讨论中,他们真正理解了上大学的意义,为自己未来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做好更合理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接受为中心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二、 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存在很多 “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正因为存着这些开放性和空白,所以有待读者去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填充。正如伊瑟尔所说“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未定性”,“正是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填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材料的第一“读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面面俱到、“满堂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的教学模式,未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练习和表达;更不能以“标准答案”遏制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积极能动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比如,在讲授“college life”时,文中有“ I guess that this is all part of what people call ‘growing up’.”。对于这句话,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枯燥乏味的汉语意思,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检索出相关译文。教师应该给足学生时间和引导,让学生来讨论自己对于“growing up”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们总结出有经济能力、不依靠父母等,引出本段的主题“responsible”,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后的作业,让学生拍摄和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教学,并给学生留出“想象、丰富和填充的余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应用了自己的英语知识,也学习了其他相关技能,如拍摄、编辑和剪辑等技能。这一设计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学情,他们英语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更愿意创意创新。事实上,这一“参与”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原有视野的基础上构建新知和经验。“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的,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地接受将转化为批判地理解,被动地接受会转变为积极地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一参与者的“内化”过程,鼓励并激励学生在开放性文本下有意义地创造,从而实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设计中的“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期待视野”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姚斯认为,“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并不是指向任何特定的读者,而是彻底打破文学期待的熟悉的视野,读者只有逐渐发展去适应作品。因而当先前成功作品的读者经验已经过时,失去了可欣赏性,新期待视野已经达到了更为普遍的交流时,才具备了改变审美标准的力量”。 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向或者知识结构因材施教,才能更契合学生的“期待视野”。依据所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形成的个人风格,教师在教学实施时通过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来达到教材、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融合”。

学生在上课时,对教材、教师和课堂活动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野期待,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美学距离”为零,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如果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美学距离”过大,就无法激发学生过往的已有经验,没有新知和旧知的碰撞和融合,学生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困惑漠然。因此,教师要把控好这个度,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以达到教材、师生间的“视野融合”和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AI时,可通过课前的warm-up,让学生辩论AI带来的利和弊,根据学生的观点,对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有了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谈到AI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对于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甚少。通过此活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带着这一兴趣进入文章的学习,让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主动地、能动性地学习和接受。这样既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现,也让学生获得了新知,保持了适度的“审美距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个“视野”的度是在学生所接受的范围内,只有接受者认为“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个人的审美经验,拓宽了审美视野,也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时,才会兴高采烈。目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不够了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得不够全面、系统,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期待视野”距离过大或过小,而造成现在很多教师说的“上课都没人听课”或者下面的学生“睡倒一片”或者埋头手机的场景。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期待视野”,那么教学活动就会开展得更加行之有效。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学生的“期待视野”是希望通过学习来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和技能。而面对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平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适时调整和改进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将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期待和认可嵌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四、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参与”

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又该怎么来体现呢?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要想实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要让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旧知和经验将会得到“不断地修正、丰富和补充”。“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日常教学外,每学期學校还会组织各种竞赛和活动,以及一定课时数的实训训练。此时,教师可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语境和应用下进行教学。笔者所使用英语教材每单元的作文更多的是关于登记表、申请表,书单、简历等可操作性强的文章,在教学实训时都是最佳的实训内容。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而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设计者。比如,在讲授名片时,不是直接讲授名片的制作、相关信息表达等内容,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定制名片—角色扮演—模拟面试的流程,让学生将已学的单词和句型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要比单纯地脱离语境地考查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更受学生欢迎。

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不应把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接受”与“创新”“参与”与“融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接受”者,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2]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843501705396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教学设计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