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精准化耦合机制研究

2022-03-23 12:14王笑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党史

王笑笑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继续把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1]“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2]。党的历史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在“大思政”视域下探索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对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精准化耦合机制的实践探索,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重感和鲜活时代感,有助于学生用党史铺垫人生底色,还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根基。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精准化耦合机理

中国共产党历史具备最丰富、最生动、最有力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又是传播党史、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落点和关键载体。作为相互耦合的着力点,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价值理念、教育实践等方面高度契合、同频共振。

(一)教育内容的耦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文献材料和红色资源,构建着伟大的精神谱系,为思政课程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而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也融进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以思政理论讲解党史,二者是相互耦合的。

1.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强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3]。

2.丰富的党史资源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联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一方面,丰富的党史资源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历史探索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学习党史,可以从理论的角度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

3.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融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部分,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纲,并运用大量翔实的党史材料为教学素材,既丰富了教材内容,也有助于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奋斗,增强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深化情感认同,实现教学目标。

4.党的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相契合。深层次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学习其背后承载的精神意蕴,党史中内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含有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优良美德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教育价值理念的相同

价值理念是人在认知、判断的基础上对特定事物做出的思想判断,具有固定的指引性和选择性。作为适应社会价值的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共同目标,二者实现了在教育价值理念的内在契合,并为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4],从而“更好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5],这与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锤炼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冲击下,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中,培养学生成为爱党爱国、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对象的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思政课程教育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广大青年通过思政课程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从而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培养奋斗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教育实践的契合

理论与实践是相通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程教育的价值目标。

1.思政课程需要党史文化资源作为实践平台。思政课单靠抽象的理论讲授效果是不够的,需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诠释、深化理论,通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感知抽象的理性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而言,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用平台,课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从而使理论认知与实践体悟相辅相成,有机融合,进而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鲜活。

2.党史学习教育需要课程理论的系统指导。当前,全国各地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多以参观红色资源为主,但往往实践与理论未能精准对接,对党史的学习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理论深入系统的指导,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脱离实践的理论讲解只能是表面抽象的说教,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精准化耦合困境

(一)耦合的内容程式化

1.两者之间容易产生“两张皮”现象。二者之间缺乏有效地融合,没有挖掘到真正的契合点。教学中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支撑不足,没有深入阐明党史和思政课的关系,没有将党史素材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合到高校的思政课程中,对党史问题的解释过于书面化、笼统化,融合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未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此外,对党史素材资源的挖掘没有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

2.两者之间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错位现象。虽然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之间相互联系,但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主次不分的关系,理论教学和党史学习教育位置错乱。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把融入表面化,把思政课当成了党史课,整堂课讲解党史事件、任务和活动,对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内容关注较少,偏离方向,和原本的教学目标本末倒置。教师需要理清教学思路,党史资源和素材是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服务的。

(二)耦合的方式单一化

1.当下思政教师多采用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方式进行二者的耦合,这样过于直接、简单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情感的价值认同,尤其是现在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新潮、思维活跃、富有个性的特点,单靠简单直接的灌输式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力度不够,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针对单一理论讲授的耦合方式的弊端,很多教师不断探索寻求耦合方式的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大多数以参观红色场馆、景点为主要形式,内容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感;二是当前很多高校实行大班制,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实地开展教学很难追踪到每个学生,现场参观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考量;三是实践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出于距离、安全和成本等问题的考量,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开展的次数不多、普及面不广、形式单一。

(三)耦合的主体能力局限化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教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主要实施主体,他们对党史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耦合的实际效果。

1.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吃透党史理论知识,没有形成历史思维,不能在讲台上理直气壮地讲授党史理论。思政教师若想富有成效地在课堂上融入党史,其自身必须要真正理解、掌握、弄通党史,认清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才能让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2.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时,许多教师更倾向于结合自身擅长的党史知识内容进行部分融合,选择性地讲授某一个阶段的党史内容,这种融合的方式过于随意化。

3.教师群体的新媒体素养良莠不齐。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更加多元化、便利化,对课堂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课堂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对当下热点事件和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问题进行线上交流讨论。但是,教师群体中的新媒体素养程度差异化明显,有些年长的教师不会用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互动不畅,党史学习教育效果不佳。

(四)耦合的重要性认识浅显化

在思政课教学中忽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未有意识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中。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本身,很少开设专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化与专业化的授课内容,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并且在奖惩和考评机制上,也未对耦合的实效做出指标要求和评价目标,有些甚至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明确规定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数教师未挖掘与党史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自然无法融入党史学习教育。

三、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精准化耦合的长效机制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精准耦合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级机制方面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优化蹊径,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精准耦合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顶层设计

1.高校要重视在校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组织引领,制定实施方案,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内各部门协调落实的运行机制,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学校育人的全过程。

2.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课程体系。学校一方面可以结合实际开设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师生在学习时政热点话题、党政方针时有机融入党史内容,鼓励开展与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习活动,实行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体制机制中,加强构建党组织、高校、教师、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在党史资源的挖掘、联系和教育的协同合作机制。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态度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场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支持,形成合作共赢、协同育人的协作关系,让大学生实地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

(二)健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运行机制

1.促进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8]首先,深度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党史场馆、遗址遗迹等地方联系,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教育,组织学生成为志愿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体悟党史汲取智慧和力量;其次,在思政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强化背景介绍和升华感悟,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摸历史的深度,在历史教育中切实感受使命担当;最后,在实践教学常态化参观浏览的基础上丰富内容环节,可以设计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场景,如,党史情景剧表演、VR党史情境体验和党史研学等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面性。

2.促进思政课与党史资源相结合。首先,对党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教师自身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结合党的百年历史和当地现有的党史资源,创造性结合课程内容,善于利用这些身边的党史素材,在课堂中穿插真实感人的党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形象化、真实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主动提供校内党史学习文件和档案材料,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参观红色资源场馆,为教师提供身边的党史资源作为思政课育人的备课材料;最后,学院内可以定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对如何融入,怎样融入、融入什么等问题相互交流,凝聚集体智慧,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耦合。

3.促进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创新相结合。思政课不是灌输,教师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化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才能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树立历史思维。首先,教师可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文本解析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将党的百年奋斗史和当前国家发展决策的一些真实案例相结合,让理论讲述更有说服力。如十八洞村的新变化体现了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策策略等。还可运用经典影视作品设置红色观影、党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深切感知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其次,高校要有意营造校内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内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专家主题讲座、红色家书朗读、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价值,感受信仰的力量;最后,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平台,打造党史“云课堂”。将数字科技、VR/AR技术、虚拟仿真、云教学平台等现代科技融入教学,如开发党史类线上游戏、参观VR虚拟展厅等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活化党史资源,使学生得到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浸润和价值感染。[9]

(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保障机制

1.加强师资培训保障。教师自身党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成效,高校应该强化思政课的师资培训,增强党史知识培训专题,开展专家讲座、线上学习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中明确党史学习的内容,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加入到考核要求中,设立奖惩机制,对学习积极、考核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帮助教师提升党史素养,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2.加强时代化保障。高校要紧跟新时代步伐,全面贯彻对新时代深刻内涵的解读和学习,加强时代化引领。学习党史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鉴往知来,基于过去更好地前行,因此,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耦合必须紧扣中国国情,植根当下社会时事热点,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加强实效化保障。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耦合更重要的是育人实效的落实到位。要细化责任田,抓好责任落实,优化过程管控,抓好贯彻全过程,在工作安排、职责要求、人员设置、经费投入与使用、考核奖惩等方面建立制度保障。同时,高校也要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场地支持和政策支持。

(四)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评价机制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效果如何,需要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规范化的评价,以保障耦合的高效落实。二者耦合的评价机制一般包括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客体和评价的方式。

1.高校应扩大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评价主体。保障参与评价人员的多主体性和专业性,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参与者,是耦合效力评价的第一主体。此外还需要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将校园党组织、高校管理者、教育同行等相关人士纳入评价体系中,既要自评也要互相评价,全方位综合统筹各方评价,通过多角度全面反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表现和效果,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2.高校要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评价客体,即评价的指标要素。评价客体既要包含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和学生运用党史知识的能力,获得党史知识的知识目标和能力提升目标;也要包含学生对党史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及价值观的变化,评价学生是否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是否达成情感价值目标的情况、检验育人实效。

3.高校要创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评价方式。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改革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耦合的过程化导向作用,有助于全过程、全方位了解学生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多维变化,真实地展现思政课融入党史资源的落实情况以及党史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课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