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2022-03-23 12:14刘凤琴杜海钰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普及语言文字

刘凤琴 杜海钰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纽带桥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2021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为新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指明了坚持和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也充分表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我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多达130余种,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元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在于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语言通,心意则相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建立和加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至关重要。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深度认同中华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而语言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相继颁布《宪法》《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保障形式进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见它的重要性。严格落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的重要举措,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在于“让各民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加快推进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凝聚更强的国民社会新形态,汇聚更大的中国力量。由此,必要的语言环境和统一的话语体系尤为重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从现实层面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网络时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在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语言文字不相通,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跨地区经济社会交流合作与语言文字不统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跨地域、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迫切需要打破语言梗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在推动边疆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时代需求,全社会对语言文字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的意义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

二、地方高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高校作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笔者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阐述边疆地区高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

2019年呼伦贝尔学院独立设置党委统战部,调整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能,优化民族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汇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强大工作合力。

(二)多措并举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是党委统筹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二是出台《呼伦贝尔学院关于蒙古语授课专业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实施蒙汉混合编班教学,形成共学共进氛围。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时实施混合编班,同时实施混合编宿,提升蒙古语授课学生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推动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专业课除必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外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加强蒙古语授课学生校内国家通用语言实训和校外国家通用语言见习、实习、研习,增强蒙古语授课师范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

(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中

思政课程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方面要求所有课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职能部门进行指导督查;在教学技能比赛、课程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评分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和加大课程思政融入情况的分数。

(四)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专题活动。把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辐射到课堂内外。在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中,学校注重突出特色、铸造品牌,坚持不懈地推广普及民族民间舞,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通过公共必修技能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推广,现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名片”,成为万人传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学校原创大型话剧《根在草原》,进京展演,获全国大学生“金刺猬”奖和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优秀品牌;创编布里亚特舞蹈《吆喝儿》,在华北五省舞蹈大赛及中国蒙古舞大赛中获得双项银奖;注重实践育人,成立“校园乌兰牧骑”、少数民族大学生宣讲团等,组织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牧区开展普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民俗展演、文艺演出等,增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流,真正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融入师生群体。

(五)加强学习培训,服务地区社会发展

1.多层次、多批次开展全员培训学习。培训时严格考核管理,提高学习实效。同时,强化思想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全体教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选派优秀学生到基层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挂点帮扶,有效提升“三科”师范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3.学校与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高质量开展呼伦贝尔市统编三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集中培训,共计培训教师1588人次。“三科”教师普通话培训取得良好成果,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六)开展理论研究

学校在全区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旨在充分发挥师资和学科优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评审并批准26项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教师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集体备课和现场教学,深入基层嵌入式社区开展调研,与兄弟院校举办跨校集体备课,邀请专家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三、地方高校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发现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建立的体制机制全员参与、合力育人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师生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民族教师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理解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本民族语言弱化的忧虑;部分民族学生理解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较低,思想上存在焦虑逃避情绪。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水平存在差距,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教学融入方式存在单一性。尽管开设了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教学资源、教学资料相对较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深讲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和差距,其他思政课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拓展延伸少,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育预期效果不明显。

(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创新载体不足。在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第二课堂实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形式内容不够丰富。

四、增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措施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高校作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前沿阵地,担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一)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高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

高校在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还要主动对接社会,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加强蒙古语授课学生校外国家通用语言实训、见习、实习、研习,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得到锻炼成长。学校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等形成良性互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载体和方式

充分利用教学、学生管理、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于方方面面,培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真正把拥有多民族师生的校园变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三)加强培养培训,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协调沟通合作,进一步拓宽学校民族语言学生培养渠道,加大“走出去”跟岗研修模式的培训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存量教师的培训,发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智库作用。

(四)整合社会力量,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为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力争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有进展,高校应主动整合社会力量,切实加深校地合作,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将研究中心扩展,建成研究基地,从而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资金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机会,增强研究力度、广度、深度,将高校学科优势、人才和智力优势更好发挥出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上出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普及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民族团结之歌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天文知识普及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