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

2022-03-24 15:43张娟娟卢阳旭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科伦理人文

■文/张娟娟 卢阳旭 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对两者融合路径与载体把握不清、支持不够的问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为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有效治理科技风险,迫切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大力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推动人文科技的发展。

一、科技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有利于催生科学发现,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思维方式不同,二者交流融合促进各自观念更新和学科整合。科学观念与人文观念可以通过相互借用、启发、融会来促进两种文化渗透、整合,进而产生新的理论和学科,如达尔文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将“生存竞争”的观念引入生物进化论中;科学和人文融合可以生成新的复合学科,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物学等。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二者结合促进科学新发现。自然科学特别需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特殊性,总结经验和思维规律,否则,难以把握自然科学跨学科的整体问题和获得新的科学发现。人文社科则需要更多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来探索更多的本质规律。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有利于引导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健康发展

一是自然科学的工具理性与人文社科的价值导向相结合催生科技发展新需求。科技行业要创造更多需求,就亟待从当前的技术中心主义模式转向技术人文协作模式。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如要形成更多适应人类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就需要不断融入对人的需求的思考和重视,纳入对个体“人”的本真价值的考量,将工具理性与价值导向性相结合。二是新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前沿与人文社科的关注点交汇构成问题新来源。自然科学更多是在理性指引下,用实验和逻辑等手段,探索客观自然规律,而人文社科是以价值本位的态度,关注人的尊严与自由,当前,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了以往传统社会不存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必须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共同交流才能予以解决。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有利于促进科技向善,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帮助科技工作者更加深刻理解我国“四个面向”的含义,聚焦战略重点。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价值关怀,能让他们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导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和经济现实,对国家需求和人民需要有更真切的感知。二是科技新发展引发的风险需要人文社科价值导向的引领,以促成建立科技新规范。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开发、传播及管理等工作时,都会面临科技伦理问题,人文社科关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风险、树立良好的伦理规范意识,另一方面也促进推动建立新的规范,为预防和化解科研失范问题打下基础。

二、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是造成我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交流融合不够的重要原因

当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实际上从属于两个相对割裂的创新体系,处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在资源配置、载体平台、人才等关键要素上均存在融合不够的问题。

(一)项目资源引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不够

一是对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交叉学科资助不够。近年来,我国政府科学资助机构加大了对学科交叉项目和交叉学科的资助力度,但由于资助机构和项目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学科交叉项目与交叉学科的关注和持续资助不足。二是理工科项目缺乏人文社科项目团队成员的参与。2 0 2 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的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显示,在承担过理工科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中,仅2.2%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参与,1.4%的人表示“大部分项目有”,12.9%的人表示“少部分项目有”,高达83.5%的受访者表示“所有项目都没有”。

(二)平台资源支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交流融合不够

一是工作平台。理工类研究机构缺乏与人文社科交流的平台。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是这类高校的人文社科大多是学校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的产物,缺乏重视;另一方面是这些学科没有与学校的理工学科背景相融合,未能开发出具有自然科学导向性的研究,不具特色。此外,我国理工类科研院所设置的人文社科岗位明显不足,缺乏近距离观察其研发活动的人文社科人员,难以从“人本”的视角来交流科技研发需求及研究伦理。二是科研交流和成果发布平台。我国缺乏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成果的期刊版面。由于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稿件存在审稿人难找、稿件质量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期刊本身往往缺乏发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成果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少有期刊设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成果的版面。但学术期刊既是学者交流学术的重要平台,同时是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缺乏发表成果,势必影响到对跨学科人才的评价,造成融合成果发表难、认可难。

(三)教育资源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贯通教育倾斜不够

一是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文理贯通思维。截至2021年,我国还有一半的省、直辖市仍然实行文理分科。文理分科易造成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素养。文科生因缺乏充足理科教育而在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方面有所欠缺,理科生因缺乏足够人文教育而在人文素养和人文思维方式方面有所欠缺。二是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并未发挥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融合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但由于“路径依赖”等方面原因,通识教育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融合,以及人才全面培养方面的成效不彰。一项对111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88%的高校把原来的公共课程列为通识课程,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仍然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识教育课程占的比例很小,且质量不高。此外,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缺乏合理有效的衔接

(邬大光,2021)。

三、政策建议

当前,围绕我国战略重点及战略需求,要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亟须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等)设置和管理要求,加大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融通的支持力度

一是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可以依据学科发展需求,设置跨学科项目,鼓励申报人跨学科申报,或是在申报项目内引进不同学科成员,促进跨学科交流。二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设立联合基金,促进文理交叉学科项目的发展。三是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领域专家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人文社科专家,使其深度参与重大战略研究与规划编制。四是科学技术部可联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资助创办新的文理融合学术期刊或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开辟融合版块,给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融合成果提供发表渠道。

(二)加强平台建设,在理工类研究机构中增设人文社科机构和岗位

一是在国家级创新平台中,注重对交叉类研究平台的布局,并在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平台遴选与考核中,纳入人文社科岗位设置等指标。二是增加国家实验室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岗位,扩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人文社科专家比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角度评估前沿科学、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同寻找重大科学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三是根据研究实际,在理工科研究机构中按照比例设置人文社科编制,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交流。四是通过学会等渠道,增加行业内部专业伦理及其他人文素养培训课的制作,进行行业内培训。

(三)促进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设计上加强文理科之间的互融互通

一是尽快推进高中教育文理不分科教育的落实,促进高中生知识素养全面提升。二是调整高校通识课课程设计,加强科技哲学、科技史、科学社会学(PHS)等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增加与学科发展相关的专业人文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大科学及专业学科的人文知识;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在讲授重要理论观点时介绍其产生的背景、经过和社会意义,使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能内在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引导和规范,加快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一是应健全科技创新的伦理准则和规范体系,完善科技伦理制度规范,强化伦理监管,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使各类科研活动在伦理约束下展开。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定期培训制度,鼓励科研单位将科研伦理培训作为入职培训和年度培训的内容,强化法人单位在科研伦理培训方面的主体责任,提高培训覆盖率。

猜你喜欢
社科伦理人文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