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2022-03-24 15:43刘中正张巍巍
科技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州领域人工智能

刘中正,张巍巍

(1.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本文从数字核心产业、数字化应用两个维度,研究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与短板,重点从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创新平台、人才资源等角度,对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核心产业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

随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支持举措,“数字经济”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政策文件中,虽然对其没有明确严谨的定义,但范围边界一般都包括数字核心产业、数字化应用领域等。本文基于苏州市产业布局情况,重点围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字核心产业,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应用领域开展分析。

一、苏州数字核心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聚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细分领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一)5G产业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产业链方面,苏州拥有众多的5G终端相关厂商,主要生产基站天线、射频模块、光模块、光纤光缆、视频会议系统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信产业链条。技术水平方面,苏州在5G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第5代移动通信(5G)、未来网络等前瞻性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面向5G增强型宽带GaN器件研发的氮化镓器件技术开发已经完成;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100G/200G/400G超高速光电通讯模块的研发及产业化,已完成100G产品系列产业化,正在进行400G产品研发;亨通光电新型无污染有机硅OVD光棒技术获得突破,成为康宁公司之后的世界第二家、国内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应用试点方面,苏州市作为全国首批5G网络试点城市,先后推动开展了“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基于5G平行驾驶控制管控中心模式的远程驾驶试点应用,打造基于5G的工业设备互联、工业数据上云、数据建模及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推动企业开展生产制造设备5G改造、5G生产机器人研发、5G智能配送等一系列试验项目。

(2)发展劣势。龙头企业方面,苏州在传输设备领域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宏基站、微基站等方面,缺少龙头企业;而且网络设备领域的企业实力也不强,多为中小企业,技术与资本沉淀有限,产品多集中在低端或非核心工艺领域,缺少对产业链有较强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关键技术方面,苏州专利储备比较薄弱,自主研发面临诸多壁垒;核心技术产品还处于研制、样品或者少量试用阶段,部分上游企业产能无法满足5G建设的规模化需求,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二)集成电路产业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苏州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较完整、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之一,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625.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7%。产业链方面,苏州市拥有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产业链环节均有分布。其中,瑞红电子、金宏气体、敏芯微电子、东微半导体等材料设备、分立器件类企业成长为国内外的重要供应商,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技术水平方面,苏州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在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掌握了晶圆级封装技术、硅通孔技术、系统级封装技术等世界主流的封装技术;骨干企业也连续取得众多技术与产品突破,先后获得了“IoT技术创新奖”、中国创新IC设计公司奖、网络安全创新奖等荣誉。第三代半导体方面,苏州在江苏省、全国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取得了一批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创新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状态,在氮化镓单晶衬底、蓝绿光激光器等技术方面走到了国际前列。

(2)发展劣势。产业结构方面,封装测试业年销售收入占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龙头企业也较多,而芯片制造相对薄弱,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也不大,仅有和舰科技在全国同行中具有一定地位;第三代半导体也主要集中在GaN领域,而市场规模较大的SiC领域中企业很少,不利于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创新水平方面,虽然整体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仍然缺乏,是数字产业中存在“卡脖子”技术最多的领域,而且关键设备、高端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受制于美国、日本等外国企业的现象依然突出,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科技人才方面,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虽然设有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专业,但每年毕业人数远远达不到产业需求。同时,市场紧缺的高端人才更倾向于到上海、北京、深圳等集成电路产业更发达的一线城市发展,对苏州技术人才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导致苏州集成电路人才呈现不同程度的流失,高端人才不足。

(三)人工智能产业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产业链方面,苏州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形成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架构雏形,拥有400多家相关企业,培育和集聚了一批智能语音、视觉创新型企业,吸引百度、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滴滴、微软、西门子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技术水平方面,苏州人工智能相关专利达1660余件,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其中,思必驰的人机对话和语音识别技术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苏州科达是国内视频会议与视频监控领域领先企业,机器人产业在伺服系统、减速器和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实现了初步突破。创新平台方面,超过15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苏州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研究实验室,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的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的机器人中心和人工智能中心,以及启迪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建有国科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发展劣势。关键技术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在基础层,人工智能主流芯片GPU基本上被英特尔、英伟达等国外巨头垄断;深度学习算法开发者主要为谷歌、微软、IBM、百度等国内外科技巨头,苏州在算法领域尚属空白;与语音识别和图像视频识别相比,苏州文本学习领域比较薄弱,当前在该领域布局的国内外企业主要有谷歌、微软、亚马逊、百度、腾讯等,苏州本土企业涉足该领域的几乎没有。人才资源方面,据智联招聘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实地调研发现,苏州人工智能人才供给量仅需求量的一半,人才处于严重紧缺阶段,远远不能满足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

(四)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产业规模方面,苏州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切入点,率先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截至2020年底,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达1100亿元。产业链方面,全市大数据与云计算累计入库企业500多家,涵盖了从数据中心、数据处理、云服务、终端、云存储到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业务,全产业链体系初现端倪。其中,广和慧云是全国最大的分布云平台综合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万国数据在数据存储、备份上拥有独特优势,同城网拥有丰富的旅游大数据,阿尔法数据、汇通金融等企业以金融服务后台数据处理为特色,而且集聚有阿里云、国芯科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江苏中集、中移动软件技术公司、山石网络、互盟信息等大数据相关的龙头企业。基础设施方面,苏州在全省持续推进IPv6改造,构建完善省、市、县级市(区)三级协同的运维管理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子政务外网,为大数据传输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

(2)发展劣势。企业发展方面,苏州大数据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硬件制造、互联网发展领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技术相对薄弱,在数据分析服务方面缺乏沉淀与经验,而且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与北京、上海等地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态势。关键技术方面,在数据存储、算法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自主开发的软硬件产品较少,技术研发体系还不够完备。人才资源方面,苏州在计算机、软件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已有一定基础,但大数据与云计算专业人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欠缺。

二、苏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情况分析

(一)基础条件与优势

一是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苏州制造业体系完备、产业工人经验丰富,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三。苏州庞大的制造业基础,面对国内成本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现实挤压,产生对数字化转型的强劲需求。而且苏州有近千家企业开展了智能化改造,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对其他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工业软件产业形成集聚化发展。2019年苏州获得工信部“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一家成功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的地级市。全市拥有软件开发类企业700多家,涌现出浩辰软件、亿友慧云、千机智能、同元软控等一批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带动工业软件(含嵌入式)类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占华东地区总量的近1/3,集聚效应明显。三是特色明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落地。苏州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能力、做大做强,布局成立了苏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苏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吸引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赛迪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到苏州布局建设应用平台,工信部评选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12家落户苏州,而且本地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为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存在的短板与瓶颈

一是软件类本土龙头企业较少。苏州本土软件企业较多,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缺乏像工业富联、用友网络等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人才积累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2020)》,苏州仅有同程旅游1家企业入选2020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榜单。二是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存在差距。苏州在业务管理、生产调度/过程控制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尚未推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某些细分领域,苏州乃至国内企业仍与国际领先软件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其中研发设计类更为明显,高达95%依赖国外产品。三是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能动性不足。近两年,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逐年下滑,而数字化改造需要前期投入大量沉没成本,面对市场变化存在不确定风险,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发展特点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目前这方面的配套服务商不多,影响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

三、苏州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聚焦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结合国内外城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建议苏州从以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强化数字产业关键应用技术攻关

聚焦5G、集成电路等企业集群效应明显、产业链配套相对齐全的优势领域,摸清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针对“跟跑”的技术方向,加大集成创新组织力度,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有一定基础优势的细分领域,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判,制定技术路线图,绘制产品开发架构图。综合运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吸引全国专业科研团队力量,开发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产品。紧跟大数据与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未来几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未来新兴产业领域,召集科学家、科技情报专家、战略政策专家等进行研讨,聚焦国际上重点关注的技术热点,对其产业影响、未来潜力进行综合研判,遴选出若干技术方向,委托高校院所进行跟踪研究。前瞻布局可能替代目前主流产品的颠覆性技术,争取率先在市场应用潜力大的领域实现突破,抢占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部署,立足苏州市数字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大力度推动姑苏实验室建设发展,力争打造成为精准衔接前瞻性科技研发与国家战略及产业需求的战略攻关创新基地。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预研的方式,集聚全市、全省、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创新力量,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作用,拓展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直属研究所(中心)建设,集中若干专业领域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瞄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优势领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东南大学等一流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吸引全球50强科研机构来苏州设立研究中心,培育储备一批能够承担重大研发计划的创新平台。

(三)加速集聚数字经济创新要素资源

积极吸引海内外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方向,分领域绘制全球科学家、产业人才地图,建立国际专家库,实现精准识别、灵活引进、合理使用,打造全省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机遇,以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为抓手,推进全市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拥有数字类优势学科的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载体,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高校院所数字经济科研成果在苏州转移转化。鼓励和支持私募基金、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全市数字经济领域,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低成本融资增信,调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四)开展数字化应用典型模式指引

根据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与路径特征,分行业定期搜集梳理全球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典型模式,制定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方案指引,为企业提供经验借鉴。创建市级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小组,跟踪梳理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实力、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特点,研究提出适用于苏州制造业发展特点的主要模式、转型路径,在企业架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操作性建议。建设生态型开源开放平台,依托紫光云引擎、航天云网科技等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指引,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加速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猜你喜欢
苏州领域人工智能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