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2022-03-24 15:43徐宏远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科技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昆明市共性科技

■文/徐宏远(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市正奋力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在产业发展、研发平台、科研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当好云南的排头兵,推进“强省会”建设,实现科技强市。昆明市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引领、多元主体参与、重点行业领域突破”三管齐下,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共性技术( G e n e r i c Technology)研究,也叫产业共性技术(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研究,是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一项科技政策,具有介于基础研究和市场产品化中间的“竞争前阶段”特征,是具有战略性的“准公共产品”,它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外部性。市场主体在经济理性的催动下,集体行动的逻辑,更愿意选择“搭便车”,会出现市场失灵。同时,政府部门缺乏专业的科研力量和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会导致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造成组织失灵。“双重失灵”阻碍了共性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共性技术有长远的、引领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需多措并举对战略、关键、基础共性技术进行规划部署,以“共同体”的理念、平台、运行机制和行动,前瞻性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责任共担、资源互补、信息共享、成果互惠”,以产业技术联盟、研发联合体、创新基地等实体形式,实现共建共享。昆明市创新平台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一、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创新水平提档升级,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昆明市拥有多张“城市科技名片”,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小微企业“双创”基地、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在昆明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昆明现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9个(国家级14个)、重点实验室122个(国家级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个(国家级4个)、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89个(国家级5个)、企业技术中心644个(国家级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0个(国家级1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件,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在大健康产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现代装备制造、花卉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昆明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夯实研发平台基础,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拥有建筑面积163 818m2,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43 355万元,实验装置资产原值达80 116万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中,98.5%制定了发展规划,31%建立了科研交流平台和官网,并建立了400余项项目管理、考核、奖惩、激励机制。依托单位投入资金共计10.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及技术服务收入263.2亿元,上缴税收9.8亿元,实现净利润1.4亿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1331项,其中,国家级148项、省部级315项、地(市)级147项、县区及以下40项、横向合作项目304项、自立项目377项;项目总经费达435 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 679万元、省级财政26 919万元、市级财政4143万元、县级以下财政383万元、横向合作经费4821万元、自筹经费378 175万元。市级科技部门一次性后期项目补助经费达1808万元。

(三)创新人才集聚春城,层次结构科学合理

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有科研人员3080人。其中:学历结构,博硕士分别为425人、560人,大学本科1120人;职称结构,高中级职称分别为9 5 7人、792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19.3%、30~40岁占36.8%、40~50岁占29.3%、50岁以上占14.6%,年龄结构层次合理。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共培养高层次人才15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71人、派出讲学专家190人次、接受来访学者821人次、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2707人次、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数346人;获得博士学位114人、硕士学位603人;晋升高中级职称分别199人、274人;获选国家、省部级人才分别7人、76人,学术技术带头人52人;获选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24个。

(四)研究成果数量众多,科技转化效果明显

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共形成科技成果588项,成果转化370项、成果转化形成产品1283个、成果转化产品金额47 101万元;技术转让20项、技术转让金额10 386万元。获奖数208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部级105项、地(市)级80项,获奖金额840万元。出版专著71部,发表论文1814篇,其中,SCI等高水平论文662篇、核心期刊809篇。获发明专利324件,实用新型专利370件,外观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64件,植物新品种102个,新药证书2个,注册商标156个,知名(著名、驰名)注册商标14个;制定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分别为37项、43项、39项、912项;认定国家级新产品5个,省部级新产品20个。

(五)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在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30%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入了“大型仪器协作网”,仪器设备共享73 162小时/年;主办或协办学术年会222次,开展学术交流及科普活动20 927人次;与企业或“三农”对接科技服务活动1816人次;参加科技扶贫321人次、科技扶贫立项58项、科技扶贫投入资金306万元,实现脱贫乡村数18个、脱贫人数524人。共认定400余人为市级科技特派员。昆明市其中9个县区的404个贫困村,与169名科技特派员签订了三方服务协议,实现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分别推荐和核准选派了“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214名、52名,安排中央财政经费428万元,引导科技人员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创新创业,为“三区”培育本土科技人才,引导农村科技人才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二、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相关主体在公共产品提供、技术扩散和转移、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等方面,存在合作目标差异、信息不对称、价值追求不一致等现实情况,存在动态博弈的困境,甚至陷入“囚徒困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在高层次开放的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专项研究计划、政府的支持保障作用、知识产权归属、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一)企业自身积淀不够,大规模投资意愿不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利润,并努力让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共性技术研发、投资、成果转化应用周期长,复杂性大,收益水平不确定,潜在市场风险和研发成本高,企业不能完全控制其溢出效应。昆明的企业与先进省市相比,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身动力不足、科技积淀不够,缺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创新性企业很少。企业往往通过项目竞标方式组建项目团队,但项目完成后,项目团队作为一个松散的临时组织,研究活动自行终止,研究团队自行解散。竞标后又参与新的项目,重新组建团队,研究团队又不得不改变研究方向,这种“项目组”“课题式”的团队运行模式,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团队缺乏“钉钉子”的钻研精神。此外,对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局限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认定等方面,让科研人员产生了强烈的“功利主义”趋向,限制了精力的全面发挥。

(二)顶层设计不优,精细管理和统筹协调不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技术创新互补性、科技经济结合度增强,对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位,供给失灵,地方政府在共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建立完善的共性技术转移和扩散机制方面,职责定位不清,作用模糊,制约了我国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监管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制度保障支撑作用不明显,吸引力不大。缺少足够的研发投入,缺乏高效的协同研发组织模式,缺乏高精尖的研发人才,人才向成都、重庆、深圳、广州等地流失严重。在财政资金的拨付和列支管理、知识产权归属、合作利益纠纷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滞后,政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亟待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对于基础共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购买什么、怎么购买、购买多少、向谁购买、如何购买、购买后如何使用,表现得不够专业细致。

(三)政产学研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不畅

在政产学研管理上,条块分割,自成体制,主体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很难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基地多部门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建设数量过多,重复分散,资源匹配效率不高,基地定位宽泛,职能重叠,多数基地是非法人实体,难以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工作格局。未结合昆明市特色产业,面向全国、东南亚南亚、全球区域,设立“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基金”,未能有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共性技术研发领域。特别是,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以后,公益性下降,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缺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对关键共性技术的长期稳定支持,尤其对于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缺乏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研发平台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运营模式运行不畅,对共性技术进行分类管理不够精细,“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还不够精准,统筹国家部委和省级两级管理模式还得加强。

三、全面推进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的三个突破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昆明市2021年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但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新发展理念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昆明市要在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上当好云南省的“排头兵”,成为我国重要的人才、技术、资本聚集地,成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成为服务全国、带动全省、辐射东南亚南亚区域的创新策源地。

加快建设昆明市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需发挥昆明的区位优势,依托科技基础和资源特色,秉持创新开放的格局,进行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创新,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提高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打造产业集群共同体,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以提升昆明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打通和拉长科技创新上下游产业链为切入点,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重构系统性、规范化体系,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打造产业发展新形象、新高地、新标杆、新窗口,辐射东南亚南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进一步通过资金扶持计划、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及政策,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化投入与使用机制,为区域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平台开发等提供政策支持,促使科研院所、企业及服务机构之间全面协作,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健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模式,与国家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上下联动,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全国全球共性技术平台的交流互动,实现条块资源整合。以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为契机,省、市共同建立培育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将落地昆明的云南实验室纳入省、市科技工作一体化管理,主动承接云南实验室科技成果落地与产业化,做好高能级研发平台前期培育和服务。积极有序推进省市科技创新服务一体化进程,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省市共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科创服务新机制,形成“工作分工有侧重、工作重点齐发力、服务培育全流程”的省市科技服务新格局。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架构的同时,落实相关政策规划,明确路线图,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各级政府做好支持、引导和服务工作,推动各项任务及目标落到实处。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政绩考核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发挥绩效考核评比指挥棒作用,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率、研发投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等指标进行考评,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做长期性、基础性、关键性、效益好,但见效慢、投资大、风险高的共性技术研究,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避免“短平快”的急功近利,有效有力促推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各方协调沟通,挖掘科技创新力量,完善相关法规细则,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转化体系和考评机制,建立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立“资金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组织运营模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

(二)发展壮大多元主体创新驱动力量

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载体,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布局科技创新区域,融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科研人员、投资机构等多元力量,发挥主体能动性,撬动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投融资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继续推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业与特色资源等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以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建构共性技术研发共同体,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昆明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专项技术、新产品开发规模化、产业化;要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交流合作,提升研发能力、产业能级和国际化水平,从而让共性技术平台真正成为本领域(行业)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以“春城计划”引进高精尖人才,落实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强高新科技型领军企业,做大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提升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园区、自贸区、综保区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三)实现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创新突破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薄弱,阻滞了自主创新能力提档升级。需围绕云南省区位特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靠政策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打造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绿色食品“三张牌”,以规范化、系统化的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大健康、计算机芯片、绿色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建设,发展“数字云南”经济,聚焦昆明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产业化重大科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凝聚科技项目任务,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培育打造和聚集一批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并培育一支科技创新团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互联网、基因编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将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运营、组织、管理方式,每个城市都需要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谁能较早抓住机遇,谁就能占据城市竞争优势、谁就能率先把握新时代的科技制高点。对昆明市而言,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依托全国资源和昆明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和头雁效应,借助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崭新平台,争取在大数据、绿色能源、生物科技、基因技术、数字经济等方面抢占创新高地,进一步汇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产生一批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家。到2025年,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省战略科技力量的主阵地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的示范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下一步,昆明市将探索与发达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办学或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推进信息、管理经验、人才、资金、项目交流。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合作,发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品牌效应,积极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把昆明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节点和“金砖国家”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昆明市共性科技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延安医院
共性
科技助我来看云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