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25 22:31鞠晓雅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

鞠晓雅

【摘 要】何谓“共生”?“共生”是独立个体的共同存在,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认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融合,不断进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共生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激活、相互认可,有竞争、有合作、共生共长的课堂。而小组学习是“共生课堂”较显著的一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推进了课堂转型的变革。

【关键词】共生理念 小组合作 课堂转型变革

百草园,是鲁迅笔下儿时充满自由、快乐的庭院,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作为校名,“百草园”本身就隐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百”,即“多”,有“海纳百川”之意;“草”,表示自由、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园”,即美好的地方。“百草园”就是悦纳所有生命个体,慷慨给予生命勃发、成长营养的好地方。

鉴于对校名的解读,以及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曾提出的“共生”概念,本校着力打造“共生课堂”,通过以人为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异质互补、平等独立和共生共长,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打开课堂转型的大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地发生。

一、合理建组——为“共生”奠基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最大限度实现生生之间的同生共长,第一步的建组是关键。建组时需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考虑性别的平衡、个性的差异、常规习惯等情况,进行小组人员的分配,建立稳定的小组,确立较稳定的学习共同体。组内异质,便于组内互助合作;组间同质,保证了全班小组间的公平竞赛。學习小组一般由2~6名学生组成:低年级以两人同伴合作学习为主,中、高年级4~6人一组。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全员参与,并进行合理分工,分工根据任务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有组长、记录员、纪律员等。通过设计组名、设计小组标识、商讨公约等活动增强凝聚力,保障后续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

二、建章立序——为“共生”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良好的规范与秩序,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组织与参与。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机制、培养小组长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强化小组核心组长的职能

小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小组学习初期,需要强化其组织分工、提问、检查、激励、提醒、总结等职能。如小组长在给组员分工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工,并有序地组织小组选择不同方式交流。

(1)小组不同,人员分工不同。二人小组学习时要互相默契地达成共识,如低年级学生同伴合作朗读时,一学生读时另一学生要认真听一听、评一评,读的学生读正确,听的学生竖起大拇指表扬;读的学生如果读错音,听的学生就说“请你跟我这样读”帮助其正音。4~6人的小组学习中,组长可以指定或鼓励谁先说,随时提醒大家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交流后要及时进行汇总并指定谁负责汇报。

(2)任务不同,交流方式不同。如果是可以分解的学习任务,就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人一项内容进行学习,小组交流时逐个进行汇总;如果是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可以采用组员先学,然后就同一问题轮流交流不同想法,或者一人主讲,其他组员相互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意见。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

小组合作除了要在外在形式上做改变,以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之外,还要在责任分工、沟通交流、甄别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建立了“小组”这一组织形式之后,需梳理出一些必须建立的常规,如“岗位职责”“听课坐姿”“交流程序”“话语系统”“组内互动机制”“组际互动机制”等。

如建立“组内互动机制”,可以采用“明确方式,组长引领”的办法,首先告知学生组内互动的方式:一说,二问,三补。“说”,即将自己的所知、所想告诉小组成员;“问”有两个层次,一为主动寻求帮助,二是在与小组成员有不同想法时以“问”来促进探究;“补”就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聚焦性的补充和拓展。

又如建立“组际互动机制”,首先是在“组内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变化对象,将个体“人”的互动转变成群体“组”的互动,其次补充第四个互动方式——换。这一方式的补充,是为了在组际交流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小组个性的机会。通过“换”,小组间对同一内容(或答案)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分享。

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话语系统,前期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给一些示范,辅以这样的“拐杖”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合作的学习场。

建立小组合作常规的实践过程中,还需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在承担工作的同时,每一个岗位都应有与之平衡的权利,以保证小组的执行力和持久力;二是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辅导,面对新的“人际关系”,随着小组内活动的开展,学生间的摩擦往往会急剧降低小组的合作力。“如何正确看待别人对你的质疑?”“怎样以开放平和的心态倾听他人的发言?”“产生小矛盾该怎么办?”等问题不可回避,给予学生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引导学生学会与组员沟通,对建立和谐发展的小组至关重要。

三、任务驱动——为“共生”添源

小组合作的本意是让同伴之间共同完成一项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且该学习任务可操作性强,设计的任务具有典型性,切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

1.确立清晰的目标

解读教材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点。教师不仅要明晰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要明晰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目标。只有两者兼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才富有生机和活力。

2.设计明确的步骤

可以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模式,而每一个步骤具体怎么操作,则需要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文中医生的角色,希望他们四人小组会诊,从“海上凶神”的症状、得病原因、治愈方法、诊断结论四个方面完成诊断报告。此时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找到表格中相关内容,用“ ”画出来;小组讨论,提炼相关信息,说一说表格的内容。这个学习要求就需要学生先个体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大组分享。

3.预设交流的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多地预设好干预和提升的路径,这样便于解决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无法理解透彻的重点和难点。

四、角色转变——为“共生”护航

教师的角色转变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效果,教师要成为学生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调控者、指导者,促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1.提升总结意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要提醒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来汇报,将组内交流的成果通过总结、提炼进行分享;可以对整组信息相加,也可以重组甚至生成,但是必须完整地呈现一小組学习的资源;一人汇报完毕,其他组员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在及时汲取、质疑、补充、追问、拓展等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汇报内容与形式,真正体现生生之间的共生与个性发展,这也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

2.敏锐捕捉资源

小组合作的汇报分享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与教师对交流时产生的问题和对资源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对课堂及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敏锐捕捉,适时提升、引导、归纳,使教师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进一步融合。如教学古诗《观书有感》时,教师要求小组合作读诗,小组汇报时,各小组读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一人一句,有的四人齐读,有的两句两句读。这些都是合作读,此时,教师就应该敏锐捕捉到这样的多元资源,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读法你觉得更妥当?学生很快就发现,两句两句地读可读出层次,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情。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将古诗的内容层次体悟出来了。

五、评价反馈——为“共生”增色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教师、学生、小组评价的作用,通过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的评价进一步凸显合作共生的效应。

1.适时利用即时性评价

教师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的状态,并适时地介入,对整个小组的情感态度、思维亮点、交流方式等方面即时评价。大组交流时,引导组际间进行评价:其一,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组的交流;其二,建立一种“取长补短”的组际交流关系。

2.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价

稳定全面的阶段小组学习评价要对小组团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小组学习的秩序、学习的效果、交流呈现的方式、组内成员的合作状况。评价的方式有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加分或者小组加星,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做到及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保持小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浅谈小组合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