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新探

2022-03-25 00:19郑建芬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探究

郑建芬

【摘 要】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领悟意境美、表达情感美、追求精神美、实现创造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探究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要素。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出新型的符合审美教育需求的教学策略。

一、推敲品味,感受语言美

一般来说,文学大师都注重用词的传神,用词传神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能把事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又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一文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中一个“堆”字用得多么的传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叶一片片紧密地挨在一起形成一簇,而一簇一簇的绿叶又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的情景。“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亮而有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流油、绿得耀眼的特点。“颤动”一词让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绿叶上又有新的生命在瞬间生长,作者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变成动态描写。这些词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琢磨,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是学生感受语言美的最直接方法。在阅读学习中认真分析、感受那些优秀的语句,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全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当成人来写,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读者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连续细致地观察才发现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的。首先,蟋蟀住宅的选择是那样的慎重:从“朝着阳光的堤岸”可以看出蟋蟀喜欢温和的阳光;从“青草丛中”“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和“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居所安全问题十分谨慎;更让人惊讶的是蟋蟀还在门口修建了平台,这可是它休闲娱乐的地方,“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明月高挂,小蟋蟀坐在宽阔而平坦的平台上,一边闻着花草的清香,一边数着星星,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之中。瞧!这小家伙多么会享受生活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地观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特点,凭借自己熟悉的相关情景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独特的画面美 ,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文章紧扣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各一天中四个不同的时间段择取不同的景象来写。何为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呢?笔者认为就是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境”的独特之美,是作者独特视角下所表达的四个季节分别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中静态背景下动态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独特感受。如何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呢?研读第一部分“春天最美是黎明”,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①引导学生朗读后讨论——作者觉得春天的什么景象最美?为什么?②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白”“染上红晕”“飘着红紫”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展开想象,感受黎明天空和天边云霞的颜色变化之美,进一步体会颜色变化的“神奇”。研读第二部分“夏天最美是夜晚”,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后发现,这一部分写了夏夜的三种景象:月夜、漆黑的夜、蒙蒙细雨的夜。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月夜的美的情景。“月光轻柔地洒在湖面上,湖面泛着银光。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的,甚是好看,月光洒进树林一缕缕银白色的光辉,把树林衬托得更美了。月光洒向大地,好像给地上的一切都笼罩了一层白纱,显得那么神秘,让人心旷神怡。”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静态美。再抓住“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想象萤火虫飞舞的景象,想象萤火虫在黑夜里做些什么,给人以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夜是黑的、是静的,萤火虫的翩翩起舞,给夜行中的人带来光亮,使黑夜有了生机和活力,这是暗与亮的对比之美。同时这也是动态的美,与前面月夜的静态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学完课文我们可以创设情景,学生伴随着柔和的音乐从黎明前的黑暗醒来,远望天边(展示黎明前天空和云霞慢慢变化的视频),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其他段落可以同样创设情境配乐朗读,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独特的韵味。

三、诵读体验,表达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是表达情感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更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升华,从中感受美的教育和熏陶。如何才能使学生把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情感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一课中写道:“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笔者引导学生初读之后,质疑:“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抓住关键词“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一下子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开始大潮只是一条白线,慢慢地,白线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最后铺满整个江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象潮来时的样子,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三个词,学生在读的时候会读得慢一些,一个比一个响,气势上也越来越强。再如,第五单元《麻雀》一课,描写老麻雀无畏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无畏?”有学生说:“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可以看出老麻雀想快点救出自己的孩子,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教师又说:“是呀,老麻雀救子心切,谁能读出老麻雀这种急切的心情?”学生读“像一块石头似的”時就会加快语速,表现老麻雀的急切心情。还有学生说:“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可以看出老麻雀没有丝毫犹豫,坚决地飞了下来。”教师说:“老麻雀飞下来,真能救得了小麻雀吗?”学生说:“不能。”教师说:“是呀,老麻雀明知自己斗不过猎狗,但还是勇敢地、毅然决然地飞了下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呀!谁能读出老麻雀的这份勇气。”学生读“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时,语气更加坚定、更加充满力量。

四、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追求精神美。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中外神话”,选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这四篇神话故事。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盘古开天地时的动作来感受他勇于开创、无私奉献的伟大人物形象;《精卫填海》一文,引导学生感受精卫鸟坚忍执着、毅力顽强的人物形象。《普罗米修斯》一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感受他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人物形象。相信有了这些人物形象做表率,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有所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五、发散思维,实现创造美

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语文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创造美。在《荷叶圆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在学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荷塘里还会有哪些小伙伴来呢?(小蝌蚪、小蜘蛛、小蚂蚁、龙虾、螃蟹、小蝴蝶等)它们也和荷叶成了好朋友,想一想:在它们眼里,荷叶又变成了什么?它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谁能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小龙虾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龙虾在荷叶下捉迷藏。)(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在荷叶上翩翩起舞。)(小蜘蛛说:“荷叶是我们的足球架。”小蜘蛛在荷叶上编织足球网……)学生模仿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语感,更培养了创新能力。

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语文阅读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学熏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发掘阅读内容的美学元素,进行阅读教学,用文学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受、理解和创造美,促进学生审美思维的形成。只有将美育与阅读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