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动机模式在数学深度阅读中的养成研究

2022-03-25 22:31刘春燕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养成策略深度阅读学习方式

刘春燕

【摘 要】近几年阅读普遍受关注,不仅是语文,所有的学科都要考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常常被忽视,本文从ARDS动机模式建构数学深度阅读的框架,依次从“A”(Attention)注意力、“R”(Reference)切身性、“C”(Confidence)自信心及“S”(Satisfaction)满意感这四个方面实践各种养成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ARCS动机模式 深度阅读 学习方式 养成策略

一、思考:疫情下“被忽视”的学习方式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各个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在家自学,努力做到“停课不停学”,其中,观看微课、直播等在线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成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他们似乎忘了还有一种自学的方式——自主阅读书本,其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它比其他自学方式更胜一筹。因为它更具操作性、长远性、思考性和创造性。首先,书本及其他材料容易获得,家长要上班,或许不能为孩子提供网上学习的设备和平臺,抑或是无人监督,孩子会利用网络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那么在家自主阅读课本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自主阅读书本,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后,自主阅读,能给学生提供更长的思考时间,使其产生一些新想法、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那是不是只要自主阅读就可以了呢?显然不是,也不现实。教师可以配合其他学习方式一起使用,这样才能得到最佳效果。既然数学阅读有那么多的优势,为什么在教师平时教学或是疫情期间容易被忽视呢?

二、调查:数学阅读的现状和困境

基于教师、家长的苦恼都源于孩子网课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而数学阅读学习又是一种更优化的自学方式,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平时教学或是疫情期间容易被忽视呢?笔者随机对本校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在线访谈,发现以下两种现状。

现状1:教师不重视

不少教师反映,开展线上数学阅读学习没有什么效果,担心学生学不好,还要重新教一遍,有点浪费时间。

原因分析:

1.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数学的阅读就是读题目,对网课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2.教师缺少指导的方法

教师缺少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也是网上教学数学阅读不能经常开展的重要原因。

教师问卷部分内容和统计:

1.在线上教学中会组织学生阅读数学书吗?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会

2.在线上教学中,你会经常选择以下哪种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呢?

A.整体阅读          B.片段阅读

3.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方面,你有哪些好方法?

现状2:学生很迷茫

有很多学生在网络授课期间阅读数学书时,就是简单地把书浏览一遍,有时看完后甚至不知道书本在讲些什么,抑或是简单地摄取,参与性、思考性很低。

原因分析:

1.缺少阅读方法

学生认为在网课期间阅读数学书时,只要画一画关键句和重点知识,缺少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过分依赖教师

有不少学生反映网络授课中,数学知识老师都会教,所以不需要看书。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引和启发点拨。如果教师在学生数学阅读中袖手旁观,做甩手掌柜,那么,学生的数学阅读就容易走马观花,演变成简单浏览。因此,针对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指导时,应掌握一定的度,不宜过多干涉,只需适时引导。

三、建构:数学深度阅读的框架

深度阅读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在完成对学科文本语言的准确的认读基础上,能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思考、理解,以及能对文本个性化地、合理地理解、质疑、评价。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不妨从三个层次建构数学深度阅读的框架。

(一)细读文本,理解知识

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每一句话,要对1个概念、1个公式、1个定理、1个图形、1个例题、1种思想、1种方法进行反复阅读,反复揣摩,直到能理解文本传递出的知识,这是深度阅读的基础。

(二)思考过程,探寻途径

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要达到深度阅读,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产生的途径,这是深度阅读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猜想、查询数学家发现这一知识所经历的过程。

(三)跳出框架,提出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试图去思考有什么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看到这些知识,还能让自己联想到什么知识;会提出什么猜想,并尝试去验证。这是深度阅读助力的高度,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从ARDS动机模式践行深度阅读的养成策略

学生的数学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引和启发点拨。如果教师在学生数学阅读中袖手旁观,做甩手掌柜,那么学生的数学阅读就容易走马观花式的简单浏览。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维联动”的方式,从方法引领、线索提供、成果展示、相互交流四方面促进学生深度阅读。通过深度阅读从而实现个体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提炼。

(一)方法引领,养成深度阅读的注意力(Attention)

教材上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对于这两种形式,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消化:对于显性知识,学生可以采用批注和笔记来帮助自身识记和理解;而对于隐性知识,学生可以采用思考问题、尝试解决等方法发掘其背后隐藏的内容。

1.批注、笔记在线示范——捕捉显性知识

(1)画符号,启警示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仔细看一遍,而且还要让学生养成边看边勾画的习惯,规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难点加“☆”,疑点加“?”,等等。

(2)做批注,示理解

教师可以经常视频指导鼓励学生把一句长长的话,或一段文字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来。因为,这是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定义的描述、段意的概括等地方,不仅能帮助学生识记和复习,还能促使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

(3)做笔记,促梳理

在做标记和批注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做笔记,梳理书本中知识点和方法的数量、种类及存在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2.思考、尝试——发掘隐性知识

(1)思考书本中提出的问题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大多会给学生留下思考明理的空間,以问题形式出现在文本中,要求学生自主思索为什么。要发掘隐性知识,首先就要在线交流、思考书本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2)提出书本中没有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试着思考除了书本中介绍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在网上相互交流,哪一种更简单,通过问一问、想一想,思考发现书本“背后”的内容。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书本中介绍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探寻过程及公式。圆柱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侧面积。一个学生在阅读时就提出了:“圆柱的表面积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能不能把这两个圆形也变成长方形呢?”经过探索和求证,果然还有其他的算法。

(3)联系前后知识探索新思路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因此,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可以用一种不断“暂停”的方式,引导学生“停下来想一想”。教师可以在线通过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锥”一课时,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就提出:“为什么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探寻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按正常思路,不是应该先学习圆锥的表面积吗?为什么直接学习体积了呢?”教师说:“是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去探讨,那你能借助前面圆柱的学习经验进行探究吗?”

(二)线索提供,稳步推进学生深度阅读的关联感(Reference)

尽管在前面我们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自学的方法,但是对于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文本解读的能力有限,教师还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些线索和模板,让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因此,问题引领、“自学单”的提供成为推进他们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阅读,就会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可以使阅读更有针对性。特别是那些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条通向新知识的小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倒数?

生2:倒数是数吗?它和整数、小数、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生3:倒数是倒过来的数吗?

生4:倒数可以用来计算吗?要怎么算?倒数的运算法则和大小变化,倒数有什么定律?

生5:倒数有什么特征?

生6:是谁发明或发现的倒数?为什么叫它倒数?

生7:学习倒数有什么用?在生活中会用到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倒数充满了好奇,不妨把书打开,仔细阅读,寻找其中的一些答案。

再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税率和利率”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如下的阅读单:

(三)成果展示,提炼建立学生对深度阅读的自信心(Confidence)

华罗庚曾说过:“读书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成果,还要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思维导图等方式概括出所学知识,并上传到班级QQ群,这也是知识提炼、交流的过程。提纲式、表格式、思维导图式是学生常用的方法。

(四)相互交流,汲取提升学生开展阅读学习的满意感(Satisfaction)

阅读方法和成果的积累不仅要“自省”,还要“他取”,给学生一些期待、一些展现的机会能更好地促进阅读。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都喜欢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在介绍和交流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输出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思维的碰撞。在交流和评价中,充分激起学生的热情,能够促使他们相互建立联系后发生作用,实现互补和提升,使自身的知识储备逐渐丰盈起来。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最好途径。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宅在家里阅读,并且要进行深度阅读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数学阅读需要走走停停,只有停下来,才能有真感受。因为阅读不是、不只是、不主要是为了把书看完。

【参考文献】

[1]陈惠芳.生态理念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与思——以“搭配问题中的规律”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4(6).

[2]荀步章.浅议预学作业如何设计[J].小学数学教师,2015(12).

[3]刘全祥.提大问题,做大气的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养成策略深度阅读学习方式
优化幼儿午睡管理的实践研究
阅读视角下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策略
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生卫生习惯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中职生数学习惯养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