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弹性的校级干预策略

2022-03-29 20:35顾璇璇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弹性双减心理

顾璇璇

近年来,因为学业压力的增加,我国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与日俱增,小学生心理弹性下降。“双减”政策的提出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提出了要求和创造了机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本文从学校实践层面,探讨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问题,提出了涉及校园文化、课程融合、评价改革三个方面的心理弹性干预策略,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心理弹性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心理韧劲、复原力等。研究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对心理弹性有不同的定义:从心理弹性的品质出发,强调在长期压力或逆境下个体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或能力;从心理弹性的过程出发,强调个体在面对应激性或长期生活压力时保护因素与压力事件相互作用而较少或未受到消极影响的动态过程;从心理弹性的结果出发,强调经历创伤的个体表现良好的复原情况,没有一蹶不振。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发展心理弹性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构建起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于人生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视野下,我们描述“一名普通小学生的心理弹性较高”体现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积极应对学习、生活压力,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以及遭遇挫折、创伤等消极事件时良好的恢复能力。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能鼓起勇气和信心,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学生通常能够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在生活上有更强的幸福感。

二、小学生心理弹性干预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与日俱增。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学生本身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家长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竞争中产生了自我期望价值难以实现、主体地位不受重视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同时,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小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途径更加碎片化、广谱化,其中不免掺杂无效信息甚至错误信息,各种信息对小学生的认知冲击极大,而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较差,难免会受到影响。由于受到一些外界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校园教育、家庭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滞后和认知误区,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弹性普遍较低。

具有较低心理弹性的小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自卑、学习焦虑、厌学等自我认知偏差,以及诚信欠缺、过度依赖、自私自利、对他人冷漠敌视、容易冲动等不良表现,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有效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教育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消除那些会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无效劳动,向课堂要质量,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关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提供了保障,也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创造了机遇。

三、“双减”政策下校级干预策略

“减负”减的是学生的负担,“双减”政策文件的出台,就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相关研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分别在校园文化、课程融合、评价改革方面进行心理弹性干预,并提出应对策略,力求使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弹性介入其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1. 校园文化干预

研究表明,个体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因素联合起来应对环境压力时,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应对和心理弹性起着潜在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中我们能发掘出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有如下几点举措:

(1)加强傳统美德教育

开展争做优秀小公民、少年君子、国旗小卫士等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认真落实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爱国爱校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良好德行,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灵底色,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实稳固的人格特质。

(2)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以节日活动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节日中的精神财富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体学生集体参加,积极筹备,亲身体会活动筹备过程中的种种欢乐与艰辛,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以清明诗会为例。清明节是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传承优良传统,回味古典诗词的绝佳时机。每年清明节前后,笔者所在学校都会举办清明诗会,这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大型活动之一。清明诗会活动分三轮,第一轮由各班进行齐诵展示,展演形式新颖活泼,唱诗、吟诵、快板、古筝古琴、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第二轮由各班精选出来的小将行“飞花令”,分别以“春”“风”“月”等字展开角逐;第三轮“诗词小名士”,不仅考验诗词积累量,更考验心理素质和反应速度。将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在节日筹备时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养成。

(3)组织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每学期制订诵读计划,把经典诵读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每日早读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诵读考级等。长期坚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口诵心传,建立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中国文化底色。

综上,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重视传统节日教育、组织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等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干预,让学生“知书、达理”,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沉淀良好的文化底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更强大、平和的心态。

2. 课程融合干预

(1)心理彈性干预融入学科教学

心理知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于学科项目化教学中强化心理知识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知识储备。教师向学生传授讲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简单知识,以让学生对心理知识建立简单直观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储备量。这样使得学生在出现相关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形成自我认知能力。教师传授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如意的问题时,如何通过一些途径自我发泄。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培育目标,融入心理知识的教育,为校级心理弹性干预策略做好了基础建设工作。

“中秋文化集市”项目式学习,为学生赋能。每逢中秋将近,笔者所在学校将传统文化特色和财智教育结合,举办“中秋文化集市”活动。中秋文化集市以义卖市场为主要形式,以中秋传统氛围和典故为基础,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采用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组织范式。教育实施分为活动前教育、活动实践教育和活动后反思教育三个阶段。在活动前教育阶段,每个班发起研究性学习,探索、了解、分享中秋故事、典故,学习集市运行规则,同时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件中秋特色义卖物品,如纸质花灯、孔明灯、柚子灯、橘子灯等。活动实践教育阶段,班主任带领学生将义卖物品合理标价,并在集市上售卖。集市设置民俗文化展示区、二手物品交易区、传统游戏体验区、科技体验区、传统工艺体验区等区域。在活动之后进行反思教育,班级制作里程碑海报,师生共同总结活动经验。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组织范式使学生成为活动和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成功开展给予学生巨大的成就感,培养了自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力合作,塑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为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2)围绕心理弹性开展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中的胜不骄败不馁、挑战突破和团结合作精神,都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体育锻炼、体育竞技教学可以极大地培养青少年的抗压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结合教练技术和语言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学和练中战胜自我;在足球、篮球等项目教学中,利用比赛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对抗比赛,让其尽情地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组织校队,选拔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中有天赋、特长的学生参加省、市级比赛。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在篮球、柔道、航模、国际象棋等体育项目竞技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绘画心理测验融入美育

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排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对于抽象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绘画既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自我的工具,也可以起到释放和调节疏导心理的作用。绘画心理测验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意象,能有效筛查出群体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困扰和神经症躯体化、抑郁症、精神病、认知障碍等心理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工具及心理治疗手段。

3. 评价改革干预

(1)作业改革

开展“我的作业我做主”特色作业展览。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挑选日常作业参展,让同学们在参观后评出优秀作业,并对优秀作业完成者进行表彰。通过树立正面典型,进行榜样教育,给全校师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有了进步,这时教师结合赏识教育,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指导。“被看见”的学生在心底认可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进步,也可以成为被人赞赏、钦佩的榜样。学生的心理弹性提高了,面对不利因素时,更能积极地适应环境,克服困难,提升自己。

(2)综合评价改革

结合低年级开设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笔者所在学校以多元智能评价为依托,持续探索更有效、更有趣的期末评价方式。近年来,期末考试以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猪佩奇”“熊出没”等为主题,分为“春日对对碰”“夏日连连看”“秋季对对碰”“冬日大团圆”四个房间,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测试项目。语文口语的两关以“口语交际”为主线,分别为“经典诵读”“识字秀”,让学生畅所欲言。设置先易后难的难度曲线,初期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好学乐知的品质;后期提高难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适应能力。

(3)家校互通

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强弱必然会受到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并增强其心理弹性。家庭关系和谐能使学生体会到家庭的关心、理解和情感温暖,从而产生心理认同感,有利于健全人格。

理念先导,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一方面,学校每周组织家校合作培训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指导教师提高家校合作的技巧。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班主任或是以面对面、家访的形式,或是以班级QQ群、微信群线上交流的形式,向其班里的家长讲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内容;邀请教育专家就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座谈,如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如何应对网瘾、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消除代沟、心理健康等,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组织家长交流会,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在家校合作工作中倡导“三方互动”,使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都进行良好的互动。根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有针对性地组织“妈妈家长会”“爸爸家长会”等特色家长活动;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让父母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环境;在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与家人相互写一封信,互赠有意义的小礼物等,促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校互通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为三方了解彼此的需求、增进情感提供了平台,融洽的情感关系既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也是学生面对逆境、战胜挫折的有力保障。

四、结语

“双减”政策提出学校应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笔者针对小学生心理弹性的校级干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传统经典诵读教育;促进课程融合,从智、体、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面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推动评价改革,设计更加有效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优化家校互通机制,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设更好的外部环境。

以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教师素质加强,家长满意度上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到了提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详细数据的支撑,未来可以通过制作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更加量化和科学地反映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弹性干预的校级策略。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让学生在面对压力、遭遇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学会用有效的方式调节和释放压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老屯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闵 婕

猜你喜欢
弹性双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分治法的Kubernetes弹性伸缩策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弹性势能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