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2022-03-29 23:03左高超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赤壁

左高超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基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核心,而古诗文的教学最终要回归“所言志所载道”,即反思和传承古代文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三单元的一篇必读篇目,而本单元是按照群文阅读的方式编排的,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体现群文意识。同时,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编者意图,也要做到依体而教、以学定教。基于以上认知,我把“引导学生如何解读诗歌”作为本次课堂的核心。

课时:1课时

课堂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在品析诗词音律、重点意象、反常字句中解读古诗文的策略;启发学生树立在“文化母题”的建构和反思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诗歌——《诗经》。可以说,诗歌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我将其称为“熟悉的陌生人”。有的同学可能不解,为何说其是“陌生人”呢?因为,我们虽然经常阅读和学习诗歌却从未真正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不信的话,请看同学们预习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答案。(投影展示)

生1: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生2:这首词写出了乌台诗案后作者寄情山水追慕英雄渴望解脱的愿望。

请同学们思考,以上两个同学的答案真的是基于诗歌本身而解读出来的吗?

明确:诗中并没有写道“乌台诗案”,可见,学生答案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并非是基于文本的解读;两位学生的答案都是概括性的结论,甚至生1的答案直接来自课后的“单元学习任务”。这说明学生缺乏解读诗歌文本的方法策略。

二、感受诗歌音律特点,品析文本情感基调

1. 比较韵尾的变化与情感的关系

PPT展示:(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请同学们感受句末汉字韵尾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明确:韵尾开口小,气流受阻塞的往往情感低沉;反之则情感热烈高亢。然后让同学们再次默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上片中“尽、物、壁、雪”等字词的韵尾特点,从而品析诗歌的感情基调是豪放中透露着悲凉。

2. 感受节奏的错位与情感的关系

PPT展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请同学们感受以上两句哪一句写得妙,哪一个字或词最能表现作者情感。

明确:诗歌按语音节拍来分是两字一拍,但是若按语义来分,有时候会打破两字一拍的节奏。按语音节拍划分:万里/悲秋/常作/客;按语义节拍划分:万里/悲秋/常/作客。节奏的变化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得妙,“常”“独”两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然后让学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找出节奏错位最明显“大江/东去/浪/淘尽”。由此可知,“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分析“浪”:浪是急速流动的水;水常常代指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此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三、品读诗歌独特意象,揭示文本深刻内涵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的灵魂,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可见,解读诗歌,意象是绕不开的一个主要路径。意象包括物象和人像,意象不具客观性而具有主观性。比如,同样写赤壁,《赤壁赋》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文体角度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象明显是虚写,是想象的,是变异的,是为表达作者的情感服务的。

基于以上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下片中周瑜形象的三处变异:“小乔初嫁”与赤壁之战相差十年;周瑜是武将而文中却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过于夸张。

明确:美女衬英雄;突出周瑜的年轻,对比自己的老去;周瑜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作者以周瑜自喻;用夸张手法来凸显周瑜的运筹帷幄,反衬自己的功业未成。(可以结合《金山自题画像》分析)

四、聚焦诗歌反常字句,揭示作者真实情思

苏轼曾言:“诗以奇趣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即是指诗歌反逻辑、超语法的特征表现,“合道”则是对诗歌合乎情感逻辑的说明。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显然与生活逻辑不符,现实的天姥山不仅没有天台山高,而且实际海拔只有七百多米。然而,这种反逻辑的写法越是超出常规、越是反常、越是无理,就越显诗歌之奇妙、越是符合诗人之情思,这种逻辑不通情感通的形式就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无理之妙”和“不通之通”。所以,句式反常处,即是作者情思聚焦处。

基于以上认知,请学生找出下片中的反常字句。比如:“多情应笑我”正常句式应该是“应笑我多情”。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找出“多情”的具体所指: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最后,请同学们谈谈,抒发人生苦短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悲情是人之常情,作者为何要说这是可笑的。

明确:联系作者的处境来谈,作者代罪之身,地位低贱,即使抒发人之常情也似乎有些奢侈,表达了作者对此处境的无奈之情。

五、“文化母题”的反思与传承

PPT展示:“人生苦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母题。面对这一文化母题,有人说,苏轼是消极的,也有人说苏轼是旷达的,你认为呢?你认为作者可以超脱这种无奈的悲情吗?

明确:苏轼之悲非个人之悲,乃时代之悲,因此,他只能是寄情山水和美酒来排解忧愁,这不是消极的;但是,这种排解方式只能是解决一时之痛却无法永远超脱。

六、课堂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谁的一生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要学会释怀但不可沉沦。我们有幸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同学们,你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将自己打造成器,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呈现。

课后反思:

诗歌教学教什么?这是课堂备课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做到以学定教,更要做到依体而教。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堂要关照四大核心素养,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基于以上认知,我充分调查学情,发现学生阅读诗歌的缺陷在缺乏诗歌解读的相应对策;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解读诗歌的策略有很多,我们究竟该教什么呢?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同时又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韵律美,它主要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它是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经过缜密分析,我确定从诗歌的音律特点、独特意象和反常字句三个角度解读《念奴娇·赤壁懷古》作为本节课的课堂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关联其他文本,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体现群文阅读的意识;同时,尽量让学生结合文本本身来解读,不做脱离文本的解读,以此来启发学生的纵深思考、推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在课堂的最后,采用开放性探究的策略,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联系当下,反思自我,实现文化的反思和传承。整体上看,本堂课的设计令人满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瑕疵。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赤壁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
睡仙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赵学敏书法作品《念奴娇·昆仑》
裴怀古的“诚”字诀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