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微视角

2022-03-29 23:54陈银萍韩山刚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神微笑心理

陈银萍 韩山刚

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心理感受是忽视或者漠视的;而对功利的诉求与生活的艰难,又让身体健康变成了一个游移在极端重要与极端不重要之间的泡沫话题,因此面对诱惑和挑战,暂时牺牲一下健康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在学校里,真正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最容易说出又最难以做到的,特别在班额巨大的环境里,“齐步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高效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但这恰恰牺牲了学生最需要的那一部分。这份需要,其实聚焦于身体和心理——文质彬彬、内外兼修,情意共生、身心两健,这是教育光辉的职责,也是老师光荣的使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细微处着眼,或许能寻找到更好的办法。

一、教会学生微笑,培养灵魂的高贵

健康的第一个标志是微笑。微笑是流露在脸上的内心的声音,如同一枝桃花,它是在叶子都还没有完全长出之前,就借助枝干的传送,从根脉里汲取了养分、探索了春的温度、融合了风的温暖,在早春灿然开放。早春的花之美,其实是每一个人在万物生发之际最希望获得的心神享受,这就像人的微笑,弱弱地呈现,美美地存在。

描述一个人的心理满足状态时我们往往会说“称心如意”。然而,“心”和“意”是不一样的,“心”是通“神”的,所以又叫“心神”,“意”是通“情”的,所以常说“情意”。二者的区别在于,“心神”是内在的,是感性的,是表达了一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的心驰神往的自然之态;“情意”虽然有情也有意,但其是理性的,包含着意愿,包含着选择,甚至包含着对自己真实的心性的掩藏。所以,微笑是给自己的,然后善及他人。

据此来看,教学生学会微笑,就是带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心神”,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让心神内收、微笑外显,就构成了一种自然满足、自然表露的状态,这种状态首先打动的是自己,是让自己的心神、心理、心志健康起来的状态。

那么,学校教育活动中怎样让学生呈现发自内心的微笑呢?

一是将微笑作为一种礼仪。并不倡导古礼,每一个人都用自己最恭敬、谦和的姿态进行招呼、问候、致意,各种场所与活动过程中礼仪的制定,都是循着学生心性“与时偕行”。学校里强化的是微笑,将之作为一种活动礼仪,贯穿在一些基本的学校活动中,因此,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的眼神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二是将微笑作为一种语言。在学校里相遇,任何人都不能漠然地擦肩,相互问候是既定的行为准则,但是在这个准则的执行中,不在乎说了什么,在乎的是有没有微笑致意,有没有因为这一次与同学、与同事、与客人、与朋友的擦肩而过而感受到人际的温暖,感受到交流的喜悦,这就是微笑的语言所要求、所带来的领悟。

三是将微笑作为一种习惯。习惯就是“常常习练”以至“成为惯常”。学校要求的做法是对自己笑:早上起床,从心底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愉快的一天要开始了;早餐了,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我按时进餐有益于健康;上课了,给自己一个微笑,我没有耽误今天的课;课间、课余时间更要给自己微笑;夜晚,睡眠让微笑伴着梦乡荡漾。

四是将微笑作为一种标识。在学校最重要的位置,是所有学生、所有老师的“笑脸墙”,每个同学走过自己的照片前面,都要被微笑包围。当微笑成为个人的一种标识,在学校里,一种健康的情绪便可以蔓延。

二、鼓励充分表达,徜徉心理的怡然

充分表达首先要学会说话,说出的话是有意义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次不意味着不重要,就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是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那么,立德、立功、立言,与最终人的立身,也本是一件事情,做好了,整个人的身心就通畅了。

《论语》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而陈亢则很高兴地获得了“问一得三”的收获,这就是语言的意义。

当然,在探究学生的身心健康话题领域中,立言、说话、表达又有了更具体的意义,那就是通过学会表达,让学生理解“我”的存在、“我”的重要、“我”的权利以及“我”与别人的不同。在泉秀学校小学部,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学会表达的教育呈现以下要素:

一是课堂上允许并鼓励插话,允许并鼓励随机提出问题。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道统里,成年人討论和交流问题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插嘴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显然应该倡导“当仁不让于师”的学问方式,倡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学习所见、学后困惑,乃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都要说出来,在说出来的过程中求得与同学们的交流和理解,既是学问之必然,又是心理之归属。

二是在学习之外创造表达的机会,形成人人建言的文化。在泉秀学校小学部,学生是有权利向校长直接提出要求的。开始的时候,学校让学生集中意见用“意见书”“一封信”“一幅画”的形式提出来,之后则是鼓励单个学生有意见也可以提,虽然担心学生会乱提,但是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反而是每个学生都会有心里话要说了。到校长室给校长拉家常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学校想要的学会表达的教育也实现了。另外,学校的校会、班会、升旗仪式、蜕变演出、诵读考级、庆祝仪式等,都是学生表达观点的舞台。

三是体育活动时间里的大声说话、高声呐喊被鼓励和尊重。在餐厅、教室,在走廊上、宿舍里,学生是不会高声说话的,但是晨练时间、体育课上……学生是被老师鼓励大声说话、人人说话,甚至对着天空大声喊叫几声的。还有少年君子操练习、体育比赛、小组合作、读书分享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表达,构成了鼓励学生充分表达的基本策略。

三、允许合理生气,三思而后行

学校教育不是独立于学生生活之外的桃源世界,而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成年人会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认为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愁”与“苦”,“爱”与“怨”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成熟但并不是不真实。比如,学生哭着向老师诉说了一个很常见的同伴冲突,虽然老师会很轻松地化解掉,但学生的那一道伤痕却留了下来。

在学生成长中,最容易被家长、老师忽视的不是他们的错误,不是他们的学业,也不是他们的习惯,而是委屈,特别是内心的气愤。是的,学生是要生气的,没有一个学生可以把自己调整到“空若无物”的心境,其实这种心境甚至成年人也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却往往认为学生是可以的。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学生在自认为正确的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往往先入为主地给出一个“结果”式的判断,虽然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但并没有让当事学生把话说完,也没有细微的对话让其思维贯通,这就是不能以“同理心”进行换位思考,而选择主观调节、劝诫、劝勉。

其实,学生对于课程设置、老师态度、作息安排、作业数量以及检测比较,经常是要生气的。允许学生生气,让学生主动寻找自我安慰的办法,学校与老师们至少从以下方面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是延迟倾听策略。尊重学生生气的权利,让学生先生一会儿气,等学生自己在心情慢慢平复中主动寻求帮助,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学生说出来,经过自己的沉静、反思、梳理之后,说出委屈,然后老师作为最贴心的倾听者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二是零距离陪伴策略。教育是“在场”的活动。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的寂寞转化成环境对自己的欺凌,所以要有老师和监护人的在场。

三是换情境发泄策略。借助心理医疗中的发泄策略,让学生去特定的房间或者专门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内进行情绪发泄,允许大声喊叫、击打一些设置好的发泄布偶等,由此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

四是模糊台阶的策略。学生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准确判断,他们往往在乎老师或者成年人的评价,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找到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更多的时候,则是告诉学生“你会更好”,引导学生找到前行的道路。

五是拒绝不良情绪转化策略。最重要的是增强心理耐受力,在逆境里,能够用自己的情感温暖自己,特别不能以吃东西、生闷气的方式发泄,那样会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微笑、表达、允许生气,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微乎其微的教育策略。只要能关照学生细致的内心世界,再微小一点,也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陈银萍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泉秀学校小学部校长;韩山刚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泉秀学校小学部主任)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心神微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笑》
庄子德论的内在理路
Smile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种微笑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