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资源的“红星照耀闽江源”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2022-03-29 23:54陈良豪刘美娥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学红色旅行

陈良豪 刘美娥

研学旅行是衔接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一种创新型教育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地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是保证研学旅行活动高质量开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覆盖多学科领域的乡土研学课程现已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红星照耀闽江源”建宁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活动为例,从研学活动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主题与线路、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建宁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有效探索,以期提供参考与借鉴。

建宁县作为当年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县,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后的筹粮之地,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之地,是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还是人民军队无线电事业的发祥地,以及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建宁县有多处革命遗址,如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西门红军莲塘、水尾中央红军村等,这些都可以和红色研学旅行相结合、共发展。教师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深度挖掘和优化建宁地区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设计,构建内容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确保实现育人目标,增强研学实践的效果。

一、研学活动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研学旅行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生实践活动,在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在设计之初要结合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情绪和渴望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需求,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主动学习。因此,研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注重多种实践方式的结合;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研学基地及周边环境等教学资源的作用,强调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真实的研究,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充分利用建宁红色资源,依托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了体验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强的,并且具有多样性的“红星照耀闽江源”建宁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多维感官体验和探究需求。此研学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感悟了红色文化,厚植了家国情怀,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将学生所学知识点联结起来,从关注单一、零散的知识点转变为整体设计主题单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了研中学,学中游,游中悟,悟中升,进而帮助学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价值观的构建。

二、研学活动的主题与线路

1. 确定研学主题

选择适宜、明确的主题是研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学校要结合研学基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融合自然、历史和人文等跨学科课程内容,侧重研学体验,开展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学中开展深度學习。[1]研学活动要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应用和获得知识,迁移和发展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基于以上几点,学校确定了三个探究主题:从建宁苏区反“围剿”战争中总结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探究建宁地区土地革命的开展状况、探究建宁苏区红色旅游市场的开发情况。学生从中选择一个主题,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按要求完成研学任务,详见表1。

2. 线路设计

规划线路要遵循典型性、可行性、经济性、兼容性、最优性和安全性原则。[2]在确定研学地点时,要注意各地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的相关性,要能依托地方丰富的场馆资源,串成一条红色研学线路,构建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物化环境,让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基于此,制订本研学线路为:第一天参观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第二天参观西门红军莲塘、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第三天参观水尾中央红军村、白云寺。

三、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研学前,组织学生成立研学小组并对他们进行分工,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去参加研学活动。研学中,根据活动主题开展相应的研学任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及细致、客观的观察、记录能力和思考能力。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及时给予点评和总结,让他们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分析和探究研学主题。之后,各小组组织汇报和交流,完善研学成果。研学后,各小组对研学过程和实践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提交研学成果并进行展示。研学活动要做到行前有计划和安排,行中有组织和记录,行后有总结和提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安全管理。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任务、目标、涉及学科以及涉及课程标准内容详见表2。

四、研学活动的效果评价

研学活动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活动成果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使评价更客观和公正,进而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通过构建恰当的评价标准,可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在开发和实践中目标任务、研究内容、问题设置、活动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本次研学活动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学生在研学中的真实表现,评估学生的研学效果,评定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也指对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定。[3]这种评定方式适用于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与研学活动效果,具体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本次研学活动是借助了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完成的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旨在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今后,笔者将继续深入探索和调研研学活动内容,不断完善和优化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独特的育人功效,结合研学基地的环境资源,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学段开发多样化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现实问题相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厚植红色信仰和家国情怀。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源,杨婷婷,刁鹏博.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考[J]. 地理教育,2020(10):57-59.

[2]张金萍. 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66-68.

[3]觉春艳,苏柯晔,孙青.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以腾冲火山热海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7):12-15.

(作者单位:陈良豪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刘美娥 三明学院)

责任编辑:刘 畅

猜你喜欢
研学红色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追忆红色浪漫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