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聚焦探索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

2022-04-02 05:22陈志坚李东蕾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

陈志坚 李东蕾

[摘要] 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并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及“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校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内涵,聚焦于系统思维、活动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以鲜活的内容、多元的场地、丰富的资源和融合的方式,寻求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方法。通过找准发力点,形成凝聚力,激发新活力,努力让劳动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五育融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同时要创新劳动教育机制,注重劳动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也为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寻求新突破与新发展,尝试以创造性教育为出发点,使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1]学校则可调整劳动教育思维,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学生生存生活的幸福之源,使劳动教育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以思维聚焦探索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立足于劳动教育内涵、本质及发展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调整劳动教育思维,顺应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要求及趋势,推动劳动教育跨入新发展轨道。

遵循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实施要求,劳动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强化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学校要将劳动实践项目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将劳动素养培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线,以整体优化的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升华劳动情感,在创造中夯实劳动素养。但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不完善,各年段间的劳动教育内容呈现割裂状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校缺少实践基地或基地搭建未完全贴合学生实际状况或劳动教育发展要求;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路径较单一,特别是本土劳动教育资源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高,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窄化为单一的家务劳动、种植劳动等,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稍显不足。

以思维聚焦推进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及时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本质,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生成新的劳动教育思维,包括系统思维、活动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旨在打破当前劳动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的多项思维对于劳动教育的发展均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其中系统思维有助于整合课程体系相关元素以及各年段教育内容,从而构建系统化、关联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活动思维强调劳动教育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指引教师开辟劳动活动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强调劳动教育不应只专注于校内资源,还应该开阔视野、积极探究,指引教师开发具备实用性与特色性的本土资源;创新思维意在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桎梏,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德智体美融入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收获全方位发展。

二、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思维指引行动,劳动教育思维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成效。学校应结合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确立与时代相接轨、与实际相符合的劳动教育思维,真正实现以系统思维优化课程体系,以活动思维打造实践基地,以开放思维整合本土资源,以创新思维打造五育融合模式,让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彰显价值。

(一)聚焦系统思维,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一环。《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必须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思维是指人们对具有互相联系的认知对象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以系统思维探索劳动教育路径,主张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将各年段劳动教育内容连贯起来,确保劳动教育满足各年段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可根据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劳动实践的建议与要求,从而确立各学段层次性强、关联度高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明确劳动教育课程主题内容的系统化。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侧重引导学生在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校园卫生活动,包括在校期间的值日、校园清洁区的保洁等常规性劳动中培养劳动兴趣;小学中年级则应侧重劳动习惯的培养,可在植物种植等亲历实践的生产劳动中开展劳动教育;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志愿服务类劳动,包括社区卫生整治、公共区域保洁、绿化养护等社会公益性劳动。按照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为引导,让学生从低年级的自我管理开始,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再将劳动实践场所延伸至校外、社区等,进一步提升劳动认知,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由此,学生的劳动素养便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系统化。系统思维还强调劳动教育形式的一体化与多样化设计,指引劳动教育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推进重体验、重实践、重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筑牢劳动教育基础课程,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完善基础课程设置。其次,学校要鼓励劳动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地域传统优势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剪纸、刺绣、榄雕等,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生活,推动劳动教育朝向纵深式发展。学校还可以面向社会邀请具有专业劳动教育技术的相关人士加入学校劳动教育,引进社会性劳动教育课程,如开展“环卫工人体验日”“一日售货员”“家政服务我能行”“社区志愿服务”等体验课程。[2]学校结合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及所在区域的劳动资源,以系统思维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激发学校劳动教育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聚焦活动思维,打造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是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劳动实践基地便承担着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锻炼的重任,是學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3]活动思维是依靠组织“实践”与“体验”活动来对行为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以活动思维探索劳动教育路径,主张劳动教育的实施阵地可延伸至校园内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发展劳动素养。对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结合本校劳动教育实际情况及区域资源特色,灵活地开发相应的劳动活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开展依赖于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及其活动设备,这些基地和设备能够为劳动教育活动的价值彰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以活动思维为指引,家校和社会应多方联动,打造立体化的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分三类进行开发建设。一是学校自建的劳技专用教室,如手工室、烹饪室、木工教室等,建立劳技主题实践基地;二是校园内的劳技活动场地,如小农场、种植园等,建立种植主题实践基地;三是校外的劳动教育场地,如依赖本土资源开发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工作室、科技工业园和农田研学基地等,建立特色主题实践基地,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与体悟中提升劳动素养。

(三)聚焦开放思维,整合本土资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这启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要有“烟火气”,要植根于生活,接近学生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接受。开放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多视角、多维度地看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开放思维探索劳动教育路径,主张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即学校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时要保持开阔的视野,拓宽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途径,为生活式劳动教育体验提供沃土。

例如,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学校可以创新性地打造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既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又感受与传承红色精神、民族精神等,以此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又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较突出的地区,学校可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通过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将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具体包括引入非遗传承人、整合非遗工作室等,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劳动课程,建设崇尚体验的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聚焦开放思维,整合地域性特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校外的师资力量,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还可以让本土特色文化走进校园,使文化精髓得以应用于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传播、推广,使劳动教育根植于本土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聚焦创新思维,强化五育融合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创新思维探索劳动教育路径,主张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将“五育并举”落实于劳动教育中,充分彰显《意见》中提及的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应对“五育”中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等,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机融合。

其一,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校可创新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熏陶时,在德育精神层面也收获成长。[4]其二,劳动教育和智育联系紧密,特别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学校可创新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尝试寻找相应的情境或素材,将其融入智育课堂中,让学生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基本的劳动种类、劳动者事迹等。其三,针对体育这样一门学生喜爱的课程,学校可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劳动趣味运动会,即在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中增加劳动元素、创设劳动场景来开展运动项目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帮助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其四,学校应认识到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创新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如开展劳动模范人物绘画创作,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记录美、创作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再到如今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在我国不断被强调和重视,这是新的突破和机遇。与传统的劳动教育相比,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立足于时代背景,以变应变,与时俱进。面对劳动形态新发展、新变化,寻求让劳动教育更有生命力的新形式、新途径,以更加鲜活的内容、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资源为创新劳动教育探寻源头活水。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劳动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12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宁本涛.融合创新让劳动教育更具生命力[J].中小学德育,2021(04):78.

[2]赵锡君.劳动教育的课程创新及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2021(04):87-90.

[3]傅小芳.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J].江苏教育,2019(26):22-23.

[4]王春彦,贾少辉.创新劳动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路径[J].教育家,202(31):67.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