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2022-04-02 05:22张海兵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6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初中语文

张海兵

[摘要] 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准确把握自读课的内涵,充分发挥自读课的桥梁作用,关注自读课文的文本语言,强化语文学科实践性,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养成初中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自读课教学;初中语文;部编教材

从2017年秋季开始,江苏省原有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改为使用部编教材。部编教材将课文分成两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另外设计了名著导读、推荐阅读,由此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材设计者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学,加大初中生的阅读量,逐步养成初中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材的变革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无法深刻理解新教材,忽视了自读课文可贵的教学价值,要么将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进行精讲,要么将自读课文完全“放羊”,不讲或者敷衍了事地随意讲解。这种教学行为违背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置自读课的初衷,没有达到自读课教学的真正效果。

笔者有幸成为第一批接触部编新教材的教师,在过去的几年里,参与了初中大循环教学。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非常重视新教材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组织数次教研活动,指导和培训语文教师,使其科学地用好新教材。教师发展中心尤其重视新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培训,利用名师示范课和海安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培训活动,使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正确认识自读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自读课的设置意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准确把握自读课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教读课”,其实就是通过教师的主体活动(分析讲解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之获得一定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自读课则是依托自读课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讲读课上获得的知识、方法、能力能够获得有效的迁移和拓展,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简单地说,教读课是语文教师的“展示台”,教师是主体;自读课是学生的“演练场”,学生是主体。一堂成功的自读课,学生必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最近几年,南通市提出了“立学课堂”的全新教学理念,其精髓概括起来就是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成功的自读课是这一课程理念的完美体现。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教材标明是自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笔者首先关注本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在自己喜欢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理清作者的思路。在教读《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默读,如何圈点批注,如何理清作者思路并划分层次段落。因此,应该把这一课的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

课堂一开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翻开课文,手上拿一支笔,快速默读课文,遇到自己喜欢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圈画下来,同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你一会儿能不能把故事用三言两语复述出来。

笔者觉得以上设计,才算得上真正把握了自读课的内涵,因为这将学习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独立地阅读课文、钻研文本。当然这种课堂设计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度地指导,努力达到“教读授技巧,自读促生成”的效果。

二、必须充分发挥自读课的桥梁作用

部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所有教学材料按单元组合,并且一个单元设计了一个专题。围绕一个专题设计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诗词诵读等教学材料。其中,教读课强调的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活动,由教师引领着同学们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领会,从而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也就是说,教读课是通过语文教师的精细解读和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丰富情感,进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自读课的实施过程则相当于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如名著阅读、课外推荐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去,相得益彰地实现了学生教读课所学知识的再应用。语文教师成功而有效的自读课教学活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如果学生连教读课上教师传授的最基本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技能都没有掌握,更没有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读课的实施过程不科学,谈何通过自读课把这些技能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谈何进行有效的课文阅读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可见自读课的设置是构成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关键环节,起到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自读任务:

1.初读《昆明的雨》,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2.再读《昆明的雨》,你還读出了什么味道?

3.深读《昆明的雨》,你还想读出什么味道?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白杨礼赞》是教读课文,《昆明的雨》《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其精神世界。

通过《白杨礼赞》《背影》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如何品味和欣赏作家的语言,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两篇作品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丰富而深邃的情感。所以,设计自读任务“你读出了什么味道”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快速的课文浏览,初步感知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哪些景。而设计第二个自读任务“你还读出了什么味道”就是希望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已经搜索出来的人、事、物、景,来分析出汪曾祺表达了怎样的个性情感。这两个自读任务的设计就是承接前两篇教读课文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设计第三个自读任务“你还想读出什么味道”,更是为了使学生由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至味》中的美文《蚕豆》,以小见大,看似信手拈来,但是意蕴深刻,尤其是汪曾祺老人文中的一句“人的生活啊”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学生能够借助《昆明的雨》的自读学习,将生成的审美情趣在课外阅读《蚕豆》中悟出汪曾祺老人平淡而有味的文字背后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怀,自读课的桥梁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要关注自读课文的文本语言

众所周知,文本是由语言构建而成的,离开了语言,肯定无法深入阅读文本。如果语文教师纯粹地将语言当做阅读工具,借助文章的语言信息来理解内容和主题,而不是透过文本的语言,解析作者的“语言密码”,做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那么语文学科和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没有本质性区别。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阅读对象和目标,学生只有真正破译了文本的“语言密码”,知晓作品的内容主旨及思想情感等要素才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成功的语文课堂,语言不能单纯成为教师施教的工具,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如果背离了语言教育,受伤害的就不是某一节语文课的事情,而是整个语文教育本身。用语文教育家洪镇涛的话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本。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孤独之旅》这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会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这篇自读课文的文中助读系统很全面,对学生梳理情节帮助很大;文末的阅读提示对小说的主题阐述得也清清楚楚。这篇自读课文的导读重点,就应该着力在“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上,而“不同角度”就是教师自读课上凸显语文学科“语言教育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这篇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變化过程展开了叙述和描写,作品中穿插着大量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主人公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富有韵味的语言为读者们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杜小康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回家……”“(杜小康)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因此,可以设置这样的自读任务:找出几个触动你心灵的小细节,品味其中的诗意。然后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尤其抓住两个省略号以及文章末句“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通过反复朗读这几句话,揣摩其中所包含的杜小康的情感,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最后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表意见。教师对同学们敏锐的洞察力必须加以表扬,同时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模仿杜小康,尝试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语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语言之美。

有些作品读起来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研读,作者就是通过细腻的语言,达到入木三分的表达效果。就像《孤独之旅》中两处“我要回家……”,结合上文主人公的经历,会发现里面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前一处是无奈,后一处是绝望。又如“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借助动作、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历尽磨难的主人公坚强无畏的形象。通过仔细品读语言,扣住能够将学生对文本朦胧的感受转化为精确的认知,这样的自读课,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四、自读课要强化语文学科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初中生多读多写,在日积月累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在课程标准中专门作出上述表述,可见语文学科实践特征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其语言经验的积累,从而能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进而加深对中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

部编语文教材之所以称之为“新教材”,其原因之一就是这套教材尤其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着眼点已经不再集中在教师的“教”上,而是聚焦在学生的“学”上。这套教材,为了让初中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几乎每篇自读课文都配备了完备的助读系统,有注解,有旁批,有阅读提示,还有读读写写和补白。语文教师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助读系统,一定要充分利用,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然后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敢于“退居二线”,只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时候,给予适时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比如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溜索》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自读任务:

任务一: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做圈点批注,当堂分享你的感知、理解、疑惑。

任务二:文章题为“溜索”,文中却写了其他事物,试着在文中找出来,想想作者写的这些和溜索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你问他答)在朗诵中体会小说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

1.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射”字能不能换成“扑”或者“飞”?)

2.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如何用正确的语速语调朗读这两句话,才能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3.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联想一下,怒江江面是什么样子?作者怎么比喻成“尿水”?)

通过设计上述的自读任务,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这样的形式,其效果要远远超过教师的机械讲解,要远远超过学生麻木地刷题、背题。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都不能生搬硬套。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每一个单元所设置的不同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文本文体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灵活多变的教案程序。

语文教师在设计自读课的教学程序时,必须像开车时的导航仪,对学生自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判性;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预判解决的路径方案;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时,要敢于沉默,不该开口时绝不添乱插话,关键时刻给予适时提醒。

只有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重视了自读课文的教学工作,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在具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自读课应有的真味,才能为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实现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