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
—以《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为例

2022-04-11 07:36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外语类高级英语金课

牛 培

(武汉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金课”的概念。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努力打造“金课”。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金课”就是一流的优质课程,其评价标准就是“两性一度”。

中国金课主要分为五大类别: 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吴岩,2018: 5) 。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校内外打造的各式平台上线的在线课程,设计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混合式、翻转式模式组织教学,有效激活了课堂。

目前,外语类金课的研究数量极为有限,主要聚焦外语类金课的标准和专业类金课特征的分析:如“金课”的标准(蔡基刚 2018: 1-5) ,英语专业“金课”(郭英剑 2019: 8- 12); 翻译专业“金课”( 范祥涛2019: 19-25) ; 商业英语“金课”( 王立非、任杰 2019: 13); 也有少量学者研究“金课”的实现途径,如外语金课的建设方略(冯智文2020:60-63)。以上研究多是从高校外语专业建设的角度来探讨金课的概念,对于外语类专业课程微观层面的金课打造路径极为有限。笔者将基于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专业混合式金课的实践,从此角度进行实践性回应。

二、高校外语类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方向探讨

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报告中,吴岩司长强调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要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意识,要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做好高等外语教育,如何建设外语类一流本科专业是所有高校外语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吴岩司长所说,高水平的课程质量是建设一流本科的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

“金课”的建设标准“两性一度”为外语类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高阶性”指的是高校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创新性”指的是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体现探究性和个性化; “挑战度”指的是高校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

图1 教学设计体系

外语类课程不仅具有工具属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也具有人文和价值引领属性。外语类课程的“高阶性”要求外语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性”要求外语类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固步自封,局限于教材的语言知识,外语教学也要注重人文知识,要关注语言发展的现状和功能,同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需要具有创新性。外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外语类课程的“挑战度”要求外语类专业建设时课程选择要注重难度和实效。

三、《高级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实践

近五年来,笔者一直教授《高级英语》这门英语专业大三的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高级英语》课程应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名家作品, 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名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反思能力,巩固学生的英语综合知识和能力。作为大三一年的综合精读课,本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顺利通过专八和考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以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固化、教法单一、重知识轻育人、学生主动性不足等教学“痛点”问题,改革以“新文科”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标“两性一度”和“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借助MOOC和移动设备上的慕课堂小程序,牢牢把握外语教学的工具、人文和价值属性,进行课程重建改革,经过六年的实践和持续优化,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微课+MOOC+慕课堂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体系。下文将具体探讨笔者的建设过程。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在国家大力加强本科教学之际,笔者积极学习了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从而了解了国家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的要求;积极尝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响应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努力融合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人文学和价值属性。

第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必须以此为立足点进行教学改革。基于OBE理念,根据学校的“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和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级英语》确立了语言,能力,素养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应用能力,也应当用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成长。

第三,精心建设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在线资源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重要支撑就是课程资源,特别是线上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越丰富生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精神(郭蕊,李岩,2020)。顺应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2019年笔者带领团队开始录制《高级英语》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12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课,是全国第一所在此平台开设《高级英语》课程的高校,2020年4月上线中国外语慕课联盟平台。除了近90个视频,对应的课件、重难点修辞微课、思政大纲、案例库、习题库和测验库也一应俱全。同时,移动设备里的慕课堂小程序里也建立了完整的课前测验和课堂讨论资源库。目前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完成四期慕课运行,选课总人数达26000多。此外,基于MOOC和SPOC,笔者在校内开展了五期“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2021年,本课程被评为校内混合式一流课程。

图2 学习评价

图3 课程建设路径

第四,科学整合教学设计体系。基于系统的在线资源和教学目标,确立了“四式一体”的智能融合育人教学体系:内容模块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生参与式,线上线下全程育人式。

基于根据教学目标,重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确立了语言和文化知识、语言应用和高阶能力、人文思政的模块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依托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戴尔的经验之塔表明,主动参与的学习效果比被动学习好得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同伴学习的优势;整个教学活动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前,通过平台的课文相关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政主题;课上,开展深度的主题反思活动,内化育人元素;课后,通过反思写作和课外一系列实践活动,外化育人元素。

第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初、中、高三阶任务,课前重初级语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课文单词学习,课文结构,课文背景知识;课堂重中级语言技能和高级创新思辨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英语阅读、写作、翻译,课文话题思辨和主体思政;课后进一步巩固培养高阶思维,如课文续写,课文学术赏析等。

最后,优化改革学习评价。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了,整个评价方式也随之改变: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行程性评价。既有量化评价,也有学生互评、自评和老师评价。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各种思维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中教师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最终,经过更新教学理念,定位教育目标,系统整合、智能融合、德能兼修,笔者构建了一体化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体系。下图系统展示了笔者建设《高级英语》专业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四、总结

近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课程改革综合实践体系行之有效。学生学习后,专业英语成绩提升明显,跨文化意识增强;多名学生顺利通过专业级别考试,考上研究生,获得各项英语比赛和翻译类资格证书。学生的高阶学术素养明显增强。外国语学院学生近两年获得近30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的应用型研究选题越来越多。多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大创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学生的德育效果大大提升。近几年从所有学生的课程总结可以看出课程的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效果明显增强。团队教师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课程负责人近6年申报完成省级教学改革、校级教研和科研项目12项。教学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校内外荣誉,多次获得校内外语教学比赛奖项。慕课和慕课堂资源广泛应用。《高级英语》慕课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运行至第四期,中国外语慕课联盟平台运行了三期。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以SPOC和个人的方式参加了学习。四期已经服务约26000人,慕课评价优良。慕课堂小程序的前测和活动资源在本校应用良好。

总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作为五大“金课”之一,符合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需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作用不可小觑。期待本文对于全国的外语专业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的金课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课程团队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育人铸人体系,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外语类高级英语金课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四维一体化”《高级英语》课程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