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22-04-13 21:02童庆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教育

童庆文

摘要: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其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为了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未来,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  思辨能力培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习惯有赖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人的言谈举止受制于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强的人言语表达条理清晰,行为理性得体。思辨能力是人思想观念、处事方式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思辨能力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习惯的必要前提。老师可以从思考与辨析两个层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的第一阶段是思考;辨析是以思考为基础,经过理性、谨慎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并且落实于行动的过程,是第二阶段。思辨使学生的行为由人的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意识。有了思辨能力,学生才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思考问题也会更加全面、深入。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思辨能力的有效支持

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自主学习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他人的依赖过强,非常不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当今,学生的学习环境相比过去愈发优越,对于他人的“帮助”也更加依赖。因此,老师在上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使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高了,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学习,才能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切实培养好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让其勇于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基础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尊严、名誉、价值观等特征的总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与能力基础薄弱,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教师教学时如果单纯告知学生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即便在强制要求之下改变了做法,也并不代表真正实现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甚至因为“强迫接受”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强迫接受”问题。思辨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需求,为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优良品质,形成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健康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要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要想课堂教学效果好,课前准备就要充分。对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事先做好准备,才能保证实际教学事半功倍。在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要教给学生什么,同时要对学生做好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習惯、学习需求等,这样才能保证授课方案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资源平台搜集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短视频等。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视听感官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使思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例如,教学“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意识”时,教师要首先收集大量的自然风景、植物、动物等相关教学素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然后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教学素材和考察情况,运用汇报、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培养思辨能力。这样,学生培养了思辨能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养成关注自然环境、亲近自然的行为意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课程,为了活跃学生的思想,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思考、去辨析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授课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例如,活动类课程可以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课上带领学生梳理活动内容、活动目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注意事项等,为课下活动做好准备;课下带领学生落实活动过程,收集数据;然后再次回到课上,分析数据,撰写活动小结。学生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中充分培养思辨能力,了解社会及风土人情,实现自身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播教学的方式,在学生不方便出行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思维灵活性会更强,能够突破原有教学框架的局限去思考、去表达、去行动。

(三)创设生动的思辨情境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并产生共鸣的基本策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换位思考,而情境的创设则能够使学生代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环境,体会不同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事物的理解自然更加立体、全面。教师为了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情境,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身心特征出发,引用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的案例或故事,利用合适的音乐、视频等渲染氛围,让学生的情感立即被唤醒。此外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感受,同时思考自己如果处于同样的情况,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应对。虽然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很难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教师善用情境创设的技巧,学生对教学内容便会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做好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对于每一门课程来说都很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也不例外。它与语、数、英等所谓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书面作业来巩固上课所学内容。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就不会有任何感想,也没有反思,那么学习便没有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思辨能力不强,所以很难反思自身的不足,对于事物的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辨析真伪。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友爱互助精神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授课临近结束时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我们需要帮助其他同学吗?”如果学生否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那你有没有曾经需要同学帮助或是受到同学帮助的情况呢?”“别人帮助你,你是什么感觉?”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不自觉地进行反思总结,摆脱主观局限性,更加深入理解友爱互助精神。教学时,教师只有不断地促使学生总结与反思,才能实现思辨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载体,是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而学生的思辨能力则决定着其能否分辨最基本的真伪、是非,是否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表达。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泽锋.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31):111-112.

[2]程晓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名师在线,2019(19):20-21.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教育
浅析微课在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