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2-04-20 06:43周晓艳吴楠楠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实践路径高校

周晓艳 吴楠楠

摘要: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通过发挥出心理育人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在多方共同实施的基础上,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更好的明确其自身的内涵与意义,针对目前心理育人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心理育人;实践路径

引言:

在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能够借助心理育人的途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补充,满足立德树人的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校就逐渐开始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在经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称谓演变以后,构建了“三全育人”框架下的“心理育人”体系。在教育部党组颁布的实施纲要中,要求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做到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在提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同时,构建更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开展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要明确心理育人工作的特点,对目前其工作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发挥出心理育人的价值。

一、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心理育人指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育人之间有效连接起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来达成育人的目标,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出发,对人才培育的内容、方法与举措进行调整。心理育人需要教育者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教育对象,从而培养更为优质的新时期人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身心特点,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为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二)心理育人的意义

1.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

从心理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前者的育人作为主要内容,需要满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應用其中,满足最终的育人目的,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传统健康观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被误解的情况,将重点放在了健康层面,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存在局限性,更多的是对心理健康进行矫正。而在心理育人下,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做到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发展为主,矫治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落实高校育人实践

在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育人功能的发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制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方面,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与困惑,但是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属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在心理育人下,可以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明确,改善育人效果。

(三)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首先,思想与心理都属于意识的范畴,心理育人表现出内在统一性的特点。对于心理来说,作为个体在面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主观反应,可以将其划分为知情意等层面。在思想产生的时候,心理作为大脑机能,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调节器的作用,实现了思想升华,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能够促进思想的形成。心理与思想之间存在不可分割性,这也就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融合性与交叉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学者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两者之间时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可以更好的明确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进行挖掘,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育心与育德的契合点把握不准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之上,这就造成育心与育德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政化的问题。在队伍建设过程总,心理育人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由思政工作者开展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进入这一岗位。但是由于理解存在机械化的问题,造成心理学教师在处理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时,陷入到迷茫与冲突当中。此外,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更多的采用一对多的单向灌输模式,针对性不足,甚至将心理健康课演变为思想品德课。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并不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制定评价考核机制的过程中,心理育人并没有探索属于自身的奖惩机制,更多的是沿用思政工作模式,造成其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面子工程,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三全育人”落实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通过做到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工作实效性与科学性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来说,在“三全育人”理念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许多高校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辅导员与心育教师配合,其他部门并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而在针对大学生的规章制度建设中,并没有从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心理特点出发,校园文化的心理育人功能并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影响了心理育人元素的价值的发挥。对于家长来说,其将重点放在了子女的就业与学业方面,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尽管社会上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并没有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育人侧重点偏差

从早期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医务人员方面,他们在接触患者的时候,往往會面临不同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与身体健康问题交织,使得病人的康复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兴起,但是其所形成的心理育人体系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明显的偏差。最初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对于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传统病理学思维逐渐地被现代化心理育人理念所取代。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心理育人的重点依旧放在矫治方面,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造成学生精神痛苦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高校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心理育人中,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没有帮助大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耐力、承受能力以及毅力的训练工作,阻碍了学生领悟力与感受力的提升。

三、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把握德育与心育的契合点,积极的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一)把握德育与心育的契合点

在开展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德育与心育的独特点,正确的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契合点。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看,在理论根基、学科类别以及工作目标方面存在许多的差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心理学,而思政教育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但是两者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必须要针对学生的意识层面开展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况,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教育内容,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心理育人工作中,育人工作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充分的融合两者在方法、理念与目标中的内容,做到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家庭、学校与学生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在高校学生工作当中,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积极的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特别是在全员参与方面,通过构建家庭、学校与学生一体化的育人新格局,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从个人层面来看,自我调节与外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高校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开展自我身心调节,积极的与外部沟通,开展自我学习。通过将自身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相结合,合理调控自我情绪。学校则需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后续的跟踪与善后处理工作。通过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引导,让学生消除自身的负面影响,实现心理状态的改善,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育人模式下,发挥出“互联网+”模式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对于家长来说,应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家庭成长氛围,为子女提供正确的引导。家长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借助亲子互动,强化沟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此外,家长应该学会包容孩子,鼓励孩子构建独立健康的人格,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

(三)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高校在开展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出发,编写合适的教材,同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最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出发,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具体问题,灵活的运用心理调节技术,实现学生思想境界与心理素养的提升。在大学生身心发展当中,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改善心理育人的效果。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重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以及环境适应方面的教学工作,而高年级学生则将重点放在压力疏解、职业规划以及婚恋问题等方面。通过明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的心理育人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改变以往侧重矫治的工作模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在学生工作中,必须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在不断总结与归纳下,采用正确的规律,对心理育人实践工作进行指导,更好的发挥出心理育人的作用。

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快速变革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突出,出现了许多心理事件。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心理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认知与行为习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积极的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通过发挥出社会、学校与学生多主体的优势,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高校通过积极的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可以更好的弥补传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积极探索与创新中,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符丹,代江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生成与实现路径探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11):4.

[2]田娜娜.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 2021,40(4):6.

[3]仇小梅.实践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评《新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1(5):1.

[4]范晓媛.发展性艺术治疗在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9):4.

[5]李秀平,赵春凤.心理育人的机制和路径研究——以五邑大学”心路领航”项目为例[J].大学教育,2020(5):3.

[6]张莉敏.“五位一体”心理育人特色体系探索——基于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才智,2022(05):115-117.

[7]谭进,毛艳丽.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149-152.

课题和编号:省级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工作机制探究SK2020A0940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实践路径高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