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梅: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思维品质提升路径研究

2022-04-23 20:28常玉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议论文思维

常玉梅

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侧重于对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进行比较,以揭示论点的本质,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论证更加充分。文章主要结合必修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对其中对比论证思维的广泛运用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中不妨以教材为出发点,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以高中课本为例,看名家是如何巧妙运用对比来说理的。

一、横向对比,即将不同特质或存在差异的素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运用对比论证时可以将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开篇先提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为了使“积德义”这一抽象的道理易于接受和理解,魏征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来比喻,提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第一层正面立意之后,第二层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进行正反对比——“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然后从反面论证,归结出“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的结论,通过下愚与明哲的比较,实现了“讽谏”的初衷。

二、纵向对比,即将人物自身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进行比较

运用对比论证时可以将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比较。如《鸿门宴》中的亚父范增就是从刘邦不同时期的行为对比中认识到局势的危急,他认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再加上“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以此来劝说项羽要抓住时机,及时击杀沛公。

又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第二段,作者在引古论今概括历代君主创业易守成难的历史规律之后,设问“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引出答案“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诚则兴邦,傲物必遭众叛亲离,这样的纵向对比使下文“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民本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

三、设喻对比

例如《劝学》第四段,荀子运用了三组对比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首先提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从自然风物山水到人,以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正面强调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人到物,从反面强调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正反对比,极具说服力。再提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把良马、驽马的坚持与否进行对比;以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把人的坚持与否进行对比,由物及人,强调坚持的效果。最后以蚓没有“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但因为“用心一也”,最终不仅有家可归,还可以自由徜徉于泥土之中;而蟹虽有六跪和二螯 ,但“无蛇鳝之穴可以寄托”,通過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学习中“用心专一”的作用。

四、反面假设对比

运用对比论证时可以将人物的现状与假设出现的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进行对比,在不同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有力地论证观点。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第三段,为了说服秦穆公,烛之武阐明了秦晋围郑而郑亡之后的局面,只能是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秦国不但无利可图,反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晋国强大,而自己相对被削弱。而如果“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再如《阿房宫赋》第四段中,杜牧指出六国衰亡,秦国覆灭,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施仁爱民,接着反面假设对比,“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恰当的论证手法,说到底还是恰当的思维方式,只要不断加强思维训练,熟练掌握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猜你喜欢
议论文思维
议论文阅读专练
例文悟法 得法为文——议论文“图式”的建构与应用指导策略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