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融合学习模式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减负”与“增效”

2022-04-23 21:01王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减负语文能力蟋蟀

王敏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言语表达、逻辑分析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要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结构,让学生能在一个智慧、个性、精简、高效、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逐步实现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一、精编自学:减量提质不减趣

双线融合是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语文知识中的要点问题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让学习更加高效。以往枯燥、繁重的课外学习,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用少而精的课前预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累经验,提高运用语文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老师认为不一定要“豁虎跳”,老师与饰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见,两者的矛盾贯穿始终。演老虎的“我”一直按老师的指导排练,正式演出时却演“砸”了,于是“我”寻求原因。文中没有直接道出原因,给学生留下了阅读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前要精心筛选问题,适度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线向学生传送一张问题统计表,由学生亲自记录学习方面的情况,并自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二、精讲剖析:减量增效不增负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与写犹如鸟之双翼,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阅读、探究、批注能极大地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与分析能力。所以课中环节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课前要点和学习难点开展自主学习。

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课前一些学生抓不住问题重点,不明白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意义。因此教师应分析课前“统计表”中的问题症结,根据文章的构篇立意和叙事特点,设置“批注”“讨论”“讲述”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确定主题、理顺归纳、探究思路,引领学生由点及面地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语”“用简练的词语分析、概括”,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梳理、比较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学生在独立阅读、思考、批注,产生自己的见解后,再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

三、精选辅导:减量补差不减质

“双减”的关键在于“精简”和“高效”,教师应做好课后反思,强调课外学习的“动态性”“开放性”“层级性”,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思考、探索,以提高语言應用能力。“双减”落地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参加足球、篮球、摄影、绘画、手工、书法、阅读等兴趣活动,因此教师在控制作业量的基础上,要合理设计语文知识内容,真正实现“减负”与“增效”的变革细化。

例如《牛和鹅》一文,课文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刻画,告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周围的事物,能够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点评、讲座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思想、观点转化为独到的见解并讲述出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因材施教。

总之,在双线融合教学中,教师要以“能力”为本位,指导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学习环境中,独立自主地规划学习方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教师要整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科学建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在一个趣味、智能、精准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学习潜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减负语文能力蟋蟀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巧设梯度训练,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