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材料情境任务型作文常见问题及取得高分策略

2022-04-23 22:24左青荣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作文题文学作品精神

左青荣

新材料情境任务型作文写作时,要认真解读材料内容,紧扣材料创设的写作情境,完成写作任务。另外还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写作。下面以2021年12月8日广东联考作文题为例,探析考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新材料情境任务型作文常见问题

(2021·广东联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家》、艾青《我爱这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依然熠熠生辉,昭示人生意义,引领时代发展。

興华中学举行“阅读滋养人生”征文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读过的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评卷中发现,考生的作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抛开材料,只围绕引导语写作

1.随意选一部(篇)作品来写读后感,没有体现“青年文学形象”的使命与精神。

2.所选择的青年形象不能体现时代、青年、使命、精神等核心词。

3.写的是别人“阅读”的意义,而不是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人生滋养。

4.只是单纯写“知识”、写“书”,忽略了滋养人生的意义。

5.没有注意引导语的限制,部分考生写的是两部(篇)或者多部(篇)文学作品。

6.没有明确所选作品中的“谁”“时代”“使命”“精神”等是什么。

7.部分考生写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影视作品。

8.部分考生写的不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而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

(二)抛开引导语,只关注材料

1.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个关键词如“青年”来写。

2.扩展材料中提及的篇目。

(三)对材料的核心以及材料的逻辑层次把握不准

(四)忽视写作要求

二、新材料情境任务型作文取得高分策略

(一)细审材料,把握材料核心

考生下笔之前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可以采用分层法、提取关键词句等方法,把握材料中的逻辑,挖掘材料的深度(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全球视野等)。以上述作文题为例,作文材料由写作材料、引导语、写作要求组成。材料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整则材料的总起句,包含四个核心词——时代、青年、使命、精神。“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 把对青年的使命与精神内涵的理解置于时间刻度之上,凸显与时代的同频共振;第二层是对“精神风貌”的具体举例,所涉及的“精神风貌”聚焦于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第三层是对列举的五部作品的总括——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依然熠熠生辉,昭示人生意义,引领时代发展。材料引导考生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青年形象内涵,汲取精神养分,滋养自我人生,引领时代发展。

(二)读懂引导语,明确写作任务

写作时要列出题目中或明显或隐含的任务,如文体格式、身份对象、情境场合、主题等。广东联考的作文题目中,写作任务有六个。

1.写作身份:兴华中学学生(考生)。

2.写作主题与情境:“阅读滋养人生”。考生要把材料中涉及的经典文学作品与自身的人生规划、个人发展相结合,要从阅读中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

3.写作对象:征文评委(全校师生)。

4.写作任务:学习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的使命和精神,完成滋养自己人生的任务。

5.写作限制:选择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作品中的青年形象。

6.写作内容:结合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谈谈如何滋养(启发、激励、鞭策、推动、影响)自己的人生。

(三)明确写作要求,按照要求写作

1.结合材料。开篇要结合材料,围绕材料观点、写作要求、写作范围展开;行文中要用材料来提炼观点;结尾要回扣材料,突出中心。

2.选好角度。写作角度和文章立意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含意和给定的写作主题。

3.写作时可自由选择文体,但一定要符合文体要素和特征。

4.考场作文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尤其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读懂材料、读懂引导语、明确写作要求是写作的前提,也是作文取得高分的策略与保证,值得广大师生重视。

猜你喜欢
作文题文学作品精神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