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作文的从“无”到“有”

2022-04-23 22:24赵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蟋蟀教学活动素养

赵杰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难点,也是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提升的一大难题。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基础时期,在小学写作方面往往像一张白纸,面对作文题目一筹莫展,无话可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一些学生将作文当作一项艰难的任务,觉得写作与自己的距离十分遥远。部分学生觉得作文的篇幅要求较长,从一开始就心存恐惧。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观察描写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从“无”到“有”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将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实现教师自身的“一桶水”。要想让学生拥有一碗水甚至一滴水,教师本身要有至少一桶水。要想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师要积累足够的文学底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手不离书,进行大量的阅读,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言行和学识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使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增强自身的写作兴趣和动力。

其次,利用好课本資源。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个道理许多语文教师都明白,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更加强调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而忽视了最基础、最有力的课文资源。诚然,课外阅读的积累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文本首先是课本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深度阅读,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描述蟋蟀的特征,然后在学习课文时向学生们讲解作者是怎样将蟋蟀的住宅描述得惟妙惟肖的。在课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们布置相关任务,要求他们写一篇描写小动物的作文,从而使课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最后,充分打造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趣味性要求,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备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在教学提问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区别于传统的提问方式,在预习测试和复习巩固时采用竞争式提问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另外,教师可以将小组分析和展示发言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组内的合作协调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组针对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演示和展示。比如在看图说话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围绕图画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收获。或者,在进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段作文,让学生围绕其优缺点进行讨论,对于有些地方怎样修改能够更加传神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当然,像角色扮演和多媒体的利用等都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方式。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惧怕写作或者厌烦写作。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学习作文教学技能,提高专业素养;还要从教材出发,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中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习到写作的技巧;还要从实际课堂出发,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一节写作课都生机盎然。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教师们肩负的重大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克服写作难题,真正实现“作文自由”,并在日后的语文学习和语言交际中展示自己的语文风采,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和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蟋蟀教学活动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