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芥川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22-05-21 11:41李艳静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龙之介芥川仙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芥川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从芥川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出发,以芥川创作初期、中期小说为例,解读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而挖掘芥川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芥川文学

本文以芥川文学为中心,以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有效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建立文化自信提供可借鉴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等核心思想理念;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形神兼备、和而不同等中华人文精神。如诸子百家的智慧思想、诗词歌赋的美学精神、文学名著的艺术价值,无一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中站稳位置的坚定基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芥川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他将中国古典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芥川共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及大量的诗歌、游记、评论、札记等,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文学奖”便是以他的姓氏命名。

学界对芥川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成果颇丰。高洁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对芥川的影响,从其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期的《马腿》,贯穿了其创作的整个生涯。[1]邱雅芬对芥川取材中国古典进行再创作的系列小说、芥川的中国之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芥川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2]更有学者认为,《聊斋志异》与芥川小说之间有着无可回避的关系,是完全得益于蒲松龄文学蕴含的超越时代的巨大文学能量。[3]

二、芥川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

芥川在创作生涯中,留下取材中国古典的系列小说11篇、汉诗34首,更有与中国书画相关的《秋山图》等多部经典作品。

(一)芥川成长环境的熏陶

芥川受养父一家的影响,小学时代就已经读完《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高中时代便把听来的故事编成小册子,取名《椒图志异》,无论是体裁,还是创作手法,都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芥川进入大学后开始阅读《琵琶行》《西游记》等中国古典作品。芥川曾在《爱读书籍印象》中写道:“我儿童时代爱读的书籍首推《西游记》。此类书籍,如今我仍旧爱读。作为神魔小说,我认为这样的杰作在西洋一篇都找不到。就连班扬著名的《天路历程》,也无法同《西游记》相提并论。此外,《水浒传》也是我爱读的书籍之一。如今一样爱读。我曾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全部背诵下来。”[4]

从芥川曾手提木剑在挂着干晾菜的后院里与一丈青扈三娘和花和尚鲁智深拼杀,到成为作家后仍爱读《西游记》《水浒传》的自述,可知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热情。芥川能够从书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从历史故事中吸取精华,写出优秀作品。

(二)芥川所处时代的影响

芥川在其评论中写道,“纵然没有我出生在这个世上,也一定会有别人写出我这样的文章。因此与其说那是我的作品,不如说是生长在一个时代土地上的几棵小草中的一棵”。[5]诚然,芥川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也得益于其所处的时代。

芥川出生于1892年,其成长期恰好与日本社会制度的变革期重叠。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了西洋文化,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汉学传统遗风未坠,因此,芥川生活的时代是日本和西洋兼备、新旧交替的时代,芥川是尚汉学修养的教育制度培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芥川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拥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其方方面面,芥川也始终关注着中国。

(三)芥川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芥川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由其藏书可见一斑。据日本近代文学馆所收藏的“芥川龙之介文库”可知,芥川的藏书有中国典籍188种1177册、洋书638种809册、和书277种645册。[6]单从数量上看,中国典籍是最多的。再看具体的书目,这1177册中国典籍包括《元诗选》(36册)、《今古奇观》(16册)、《虞初新志》(10册)等。

再从芥川的雅号“我鬼”“寿陵余子”解读其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我鬼”与《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有关,表达了芥川及其文学的某种“鬼趣”。关于“寿陵余子”这一雅号,芥川在致泷田哲太郎的书简中这样写道,“寿陵余子是说寿陵那个地方有个叫余子的,在邯郸学习走路,结果把在寿陵走路的姿势忘了。最后只有蛇形匍匐而归,事见《韩非子》。”[7]

芥川还常常运用中国故事或典籍阐释自己的艺术观。他曾引用“一字之师”这个典故阐明自己的论点:“中国人自古就有一字之师的说法。诗词中哪怕只是一字欠妥,也无法传达神韵,于是把改正其中一字者叫作‘一字之师’。”并以唐代诗人任翻游天台山巾子峰所题诗句“前峰月映半江水”为例,进行详尽说明,可见芥川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之深厚。

三、芥川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

对照芥川创作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时期可知,直接取材我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小说有11篇,分别是初期5篇、中期5篇、后期1篇。由于篇幅有限,接下来以初期的《仙人》和中期的《杜子春》为例,解读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仙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仙人》發表于1916年,原典为《聊斋志异·卷四·鼠戏》。原文不足百字,全文为“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

芥川改写后的《鼠戏》约2000字,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鼠戏》的翻案,更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生活的不易。作为《仙人》的中心内容,第二部分描写了在山神庙遇到扮作丑陋肮脏老道士的仙人,李小二在钱雨中拥有了陶朱之富。第三部分探寻仙人为何扮作乞丐,并以仙人的四句话作结尾,“人生有苦当求乐,人生有死方知生。脱得死苦太平淡,凡人面之胜仙人”。

佐藤泰正在《芥川龙之介必携》中分析了芥川创作《仙人》的原因,认为《仙人》是芥川在与吉田弥生初恋失败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作品中的李小二对命运、对生活之苦的屈服,实则是芥川当时生活的映照。[8]芥川与吉田弥生的恋爱遭到养父母的反对,芥川内心怀有某种无法消解的情绪,借助《仙人》表达的,恰恰是这种对生活的屈服与希望。

《仙人》开头描写的鼠戏,俨然是一出中国传统戏曲:将第一只老鼠的出演称之为“楔子”,将老鼠的角色分为正旦、净角等,将李小二的唱词具体化为元杂剧中马致远的《汉宫秋》,“沈黑江明妃青冢恨,耐幽梦孤雁汉宫秋”。芥川在中国旅行期间,不仅观看了盖叫天、绿牡丹、梅兰芳、杨小楼、尚小云等名角的京剧,还在北京与胡适围绕京剧的改良进行过辩论,这些都足以体现芥川对中国戏曲的热爱。山神庙,原本是中国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的一个祭祀场所,也是芥川热衷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章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所以,《仙人》中的李小二与老道士相遇的地点被设定为山神庙,山神庙里又有金甲山神、判官等。雨钱使用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镒”,得到雨钱的小二获得了陶朱之富,由此可见,芥川对中国的历史及典故的了解。

芥川自幼便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熟知中国人的名字,“小二”是作品中使用的最常见的名字。《仙人》主人公便被赋予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李小二”,李小二不愿在命运面前屈服,这或许是芥川通过李小二要传达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点恰恰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二)《杜子春》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杜子春》描写大唐年间,京城洛阳的富家子弟杜子春历经人生的荣华盛衰,终于彻悟世态炎凉,决定修道的故事。但在静修时,看到已去世的母亲惨遭折磨,于是失声呼叫“母亲”,打破了师父要求的禁语规制,梦想破灭。

在原典《杜子春传》中,杜子春悔恨不已:子春既归,愧其忘誓,复自效以谢其过。行至云台峰,绝无人迹,叹恨而归。但在《杜子春》中,芥川让师父给杜子春安排了美好的结局:我在泰山的南山脚下有间茅屋。那间茅屋连同田地,统统送给你吧。趁早住进去的好。这时节,茅屋周围,想必桃花正开得一片烂漫哩。

《杜子春》中可以给杜子春变出黄金的独眼老人实为铁冠子,住在峨眉山上。在收杜子春为徒后,铁冠子吟唱的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实际上是我国吕洞宾所作。吕洞宾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中了进士并为官,不久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

从烂漫的桃花也可见芥川对桃源的向往。芥川在致井川恭的书简中写道,“我原本是东方式享乐主义者,最近读了中国人宣扬隐遁的书,深表同感。”在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源”代表的是与“世俗”相对的概念,即“世外桃源”,桃花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创作《杜子春》的同年,芥川在致小岛政二郎的书简中附俳句“溪边桃花烂漫开,茅屋村落美”,并解释是将桃花源诗译成了俳句,可见芥川对“桃花”意象的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关于《杜子春》与《杜子春传》主题异同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其主题是芥川对母爱的渴望。芥川出生八个月时母亲发疯,其后又作为芥川家的养子,未曾体会过来自亲生母亲的关爱,他曾多次梦到母亲,醒来总是泪流满面,渴望而又不得,因此,芥川对母爱有种特殊的情结。杜子春对母亲的呼唤,或许恰恰是芥川内心的呼唤。而从芥川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角度解读,不难发现,芥川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9]芥川自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注重伦理孝道,并最终选择了尽孝道,这是解读《杜子春》时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芥川文学中的接受与传承,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和现实意义。芥川文学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世界各民族会受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艺精品和文学巨匠的深刻影响,芥川文学使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强大的文艺创造力、中华民族具有的文化自信的气度,在日本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接受与创新、传承与弘扬,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洁.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1):76-79.

[2]邱雅芬.芥川龙之介的中国:神话与现实[M].福冈:花书院,2010.

[3]王启元.师承蒲松龄的日本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7(03):73-84+143.

[4][5][7]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第4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6]邱雅芬.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8]三好行雄,编.芥川龙之介必携[M].东京:学灯社,1981.

[9]李艳静,张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亲子伦理观[J].芒种,2016(04):67-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芥川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396);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2021年度研究项目《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芥川文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0481);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课题《大学日语教学中思政元素導入研究》(项目编号:HNMXL20210105);郑州经贸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理念视角下外语教学模式探讨》(项目编号:jg18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艳静,女,硕士研究生,郑州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龙之介芥川仙人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开卷有益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唐诗赏读——仙人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给仙人的信
给仙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