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化学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2022-05-30 05:16叶桂足邹标
化学教与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教学路径深度教学

叶桂足 邹标

摘要: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主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认知内容的解读与建构、问题任务的设计与推进、学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评价等方面,对深度教学路径进行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以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真实情境;深度教学;教学路径;核心素养;沉淀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1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2.009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不只是学生获得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把握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然而,高中化学的教学普遍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练为主。这种浅层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中的“知”与“境”分离、“知”与“思”分离、“知”与“行”分离,[1]使得学生难以把握知识的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难以提高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更难以发展核心素养,学习负担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国家推行“双减”政策,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学习“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索知境合一、知思合一、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素养为本的目标。

一、建构深度教学路径的设计思路

图1所示是深度教学路径的设计思路。教师在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引领下,寻找承载知识的真实情境(知境合一),将知识转化为学科问题(知思合一),通过设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知行合一),親自探求新知、感悟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下面,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介绍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教学路径的具体实施,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二、实施深度教学路径的实践研究

1.基于学科本质解读核心知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与认知

知识的学习是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知识的解读是学科教学的必要环节。为实现深度教学,知识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本身,而应该从知识及其学科本质、知识获得所需要的学科方法、知识所能发展的学科观念和承载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标和教材,明确核心知识,还应该立足学科本质增进学科理解,基于素养发展解读认知内容。“沉淀溶解平衡”是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从教材上看,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建构、定量表征与实际应用;从课标上看,[2]内容要求认识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学业要求能用化学用语表达,能用实验证明,能列举、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问题;从学科本质上解读,其学科大概念为“物质的变化”,学科方法主要有宏微结合与符号表征、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等,可发展的学科观念主要有微粒观、变化观、平衡观、定量观、学科价值观等,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

内容结构化是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的关键,[2]因此,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与认知(如图2所示),是走向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建构渗透知识与方法的思维导图式的结构化板书(如图3所示),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思维有序化的重要途径。

2.基于认知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思维化的问题与任务

知识源于人类的历史实践,但知识被编成课程时,往往被删去了知识获得的特定情境和过程,即“知”与“境”分离。这容易导致忽视教学的真正目的,将知识传递当做目的,从而使教学停留于浅层教学。课标[2]明确提倡用真实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真实的表现机会。因此,基于认知内容创设真实情境,使得知境合一,不仅可以引发认知兴趣,而且可以促进教学走向深入。“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比如龋齿原理以及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重金属Ba2+中毒用硫酸钠洗胃原理、水垢的形成和洗涤原理、钟乳石与石笋的形成原理、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珊瑚虫生长的原因、工业生产以及化学研究中用沉淀法除杂的原理,等等。但是,情境素材不宜过多,以免学生信息疲劳、知识零碎化。教师应该精挑情境,深入挖掘其所承载的核心知识和素养功能,将认知内容转化为情境下的学科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设计成任务引发思维发展,推进教学过程。例如“沉淀溶解平衡”的第一课时,以银材料的应用和含银废水的处理为情境,先展示银材料的各种应用以及工业含银废水的处理方法,指出沉淀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提出本课时的总问题“沉淀法处理含银废水的效果如何”和总任务“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探析沉淀法处理含银废水的效果”。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导向,将第一课时的情境、知识、问题与任务、活动进行整体性教学设计,如图4所示。

3.基于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活动,构建素养化的评价与目标

学生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素养的途径。因此,问题和任务要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实验等活动,获得体验,感悟知识、方法与观念。联想与结构[3]是深度学习的方式,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促使学生联想、调动以往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有溶解度、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存在的迷思概念和认知障碍主要有六点:①认为沉淀就是不溶物;②认为加入沉淀剂,一定能产生沉淀,沉淀剂足量,被沉淀的离子就去除干净了;③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认为如果要产生沉淀,反应物必须都可溶;④将沉淀溶解平衡的表达式与电离平衡方程式混淆;⑤宏观、微观与符号三者不能自由转换;⑥将沉淀反应与沉淀溶解平衡混淆。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活动一一进行了突破,具体见表1。

要实现深度教学,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以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评价镶嵌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如表1所示的“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学生活动设计,教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证据,课堂上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诊断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总结深度教学路径的实施效果

深度教学路径的实践课上,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对学生活动过程、结果和迁移应用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与探讨问题的深度;课后,纸笔测验的结果显示,深度教学路径的实践班级比“教师讲授、学生记练”的班级,成绩明显更好。通过调查和访谈,可知学生认可、喜欢这样的深度教学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场域[4]之一是问题情境。因此,深度教学与情境的融合尤为重要。本课例以素养为本的目标引领,立足学科本质,遵循认知规律,将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学科问题与驱动任务、学生活动与教学评价有机整合,促进学生“身心投入”地深度学习,自主建构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结构,把握其中的化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和社会责任,体现了素养教学实施的新理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9(9):5-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杨玉琴,王彦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机制及教学逻辑[J].化学教学,2021(6):3-9.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教学路径深度教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