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提升

2022-05-30 13:38王菊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探究应用数学

王菊

[摘  要] 数学探究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铺设一条自主探究之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交流等各种自觉活动揭示问题的深层结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探究;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往往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规律,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发现一些结论,掌握一些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中就有这样的经历,现将其分享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在探究中发现

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椭圆的相关知识后,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1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 求证:PA⊥PB.

题目给出后,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通过交流得到了多种证明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证明的?(以下简单叙述学生的回答)

生1:设点P(x,y),则点A(-x,-y),C(x,0),于是可求直线AB的方程. 联立直线AB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出点B的坐标(用x,y表示),可得PB的斜率. 直线PA的斜率为,若求得直线PB的斜率为-,即可证明.

生2:根据点差法可得(x+x)+2(y+y)k=0. 又点P与点A关于原点对称,所以(x-x)+2(y-y)k=0,从而证明kk=-. 要证明PA⊥PB,只要证明kk=-1,即证明k=2k即可.

生3:想法同生2,不过是先发现k=2k,由此联想到要证明kk=-. 而kk=·=·=. 因为点B,P在椭圆上,所以y=2-x,y=2-x,故kk=-.

师:大家思考以上几种方法,谈谈你的感悟.

生4:生1用的是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思路清晰,易于接受,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计算量较大. 生2和生3的解法独特,计算量较小,但是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不易想到,可以称得上巧解.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 对于常规解法相信大家都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以上两种巧解. 回忆一下,在以前学习中,我们是否做过类似的题目或见过类似的图形呢?

生5:我在错题本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题目. (教师投影展示生5的发现)

已知点A,B是椭圆C:+y2=1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椭圆C上异于点A,B的一点,直线PA,PB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则=________.

师:确实是一个好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对于这道题该如何求解呢?

生6:===,根据点差法易得kk=-,所以==3.

生6:我也找到了一个题目,与刚刚的题目类似. (教师投影展示生6的笔记)

椭圆C:+=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A,点P为椭圆上一点且直线PA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2,-1],则PA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让生6直接给出了之前的解题过程:根据已知易得kk=-,所以k=-,它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

,.

师:分析以上三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7:如果A,B是椭圆+=1(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为椭圆上一点(异于点A,B),则kk=-.

师:总结得非常好,那么这个结论是否可以直接应用呢?

生齐声答:不能,需要验证.

接下来,师生通过共同探究证明了结论(证明过程略).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挖掘题目背后的价值. 在具体实例的探究中,先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到一般猜想,然后通过对猜想的验证得到了椭圆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为主,鼓励学生寻找相似题目,并结合证明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应用中提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教师用PPT给出题1)

题1 已知椭圆E:+y2=1的上、下顶点分别为A,A,点P是椭圆上一点(异于A,A),直线PA,PA分别交x轴于点M,N,若直线OT与过M,N的圆G相切,切点为T. 求证线段OT的长为定值,并求定值.

题目给出后,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上面的结论很快得到了答案.

生8:如图2所示,点P与椭圆E的上、下顶点相连,得kk=-=-,而k= -,k=,故xMxN=4,即OM·ON=4. 根据切割线定理得OT2=OM·ON,所以OT=2.

学生顺利解决题1后,探究的积极性高涨,迫不及待地想解决更多的问题. 基于此,教师给出了题2,打算借助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题2 如图3所示,已知点B是椭圆E∶+=1的下顶点,点M为椭圆E上一动点,点N是圆C:x2+y2=2上一点,且直线BN的斜率是直线BM斜率的2倍. 求证:直线MN恒过一定点.

题2与前面的题目相比,难度略有提升,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从而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生9:令椭圆E的上顶点为A,连接MA,NA,则有kk=-. 又AB為圆C的直径,故kk=-1. 又k=2k,所以k=k,可知M,N,A三点共线,即直线MN恒过点A(0,).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在学习中的价值,教师精心设计练习,继而通过“用”,促进知识的深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认识、再应用中升华

师:课后大家可以再探究一下这个结论的应用,看看它是不是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课前我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点M,N是椭圆C上不同于A,B的两个不同动点. 连接MA,MB,NA,NB,这四条直线的斜率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生10:kk=kk=-.

师:很好,如果变形这一结论,你会得到什么呢?

生11:=.

师:很好!现在我们借助具体练习看一看,通过简单的变形,它会给我们解题带来哪些便利. (教师给出题3)

题3 如图4所示,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点M,N是椭圆C上不同于A,B的两个不同动点,且直线AM与NB相交于点T,直线AN与MB相交于点R,求证:TR⊥x轴.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教师巡视,然后点名让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生12:因为直线MA:y=k(x+a),NB:y=k(x-a),两式联立解得x=a;同理,联立直线NA,MB的方程,解得x=a. 令==t,则有k=tk,k=tk,故x=a,x=a,即x=x,故TR⊥x轴.

师:多么精彩的推理啊!运用变形得到的结论直接解决了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复杂的运算,大大地提升了解题效率. 其实,这一结论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若解题时能够合理应用,往往可以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下一个问题.

题4 如图5所示,已知椭圆+=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9,m)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别相交于点M(x,y),N(x,y),其中m>0,y>0,y<0. 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个定点.

师:题4是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的一道题,这个题目在前面讲解过,但是当时我们经历了复杂运算,现在大家一起思考,看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能够得到一个简单的证明. (学生积极思考)

生13:设直线MN与x轴相交于点E(m,0),则∥,所以(x-m)y-(x-m)y=0. 故m=. k=k=,k=k=,所以k=2k,即=2·,故xy+3y=2xy-6y①. 又==,所以k=2k,即=2·,故xy+3y=2xy-6y ②. 由①-②并整理得xy-xy=y-y,故m=1,所以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个定点(1,0).

设计意图:在原有基础上对结论进行变形,继续挖掘巧解的本质,从而又得到了一结论. 另外,通过再认识、再应用让学生体验探究在解题教学中的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变通性.

其实,在解题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巧妙的解法,而这些巧解的给出并不是偶然的,若解题时能够充分挖掘巧解背后的价值,往往可以将巧解转化为通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數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探究应用数学
注重数学探究 演绎精彩课堂
几何画板平台上的问题探究设计与适时介入策略研究
几何画板平台上的问题探究设计与适时介入策略研究
高考全国卷背景下的数学复习策略刍议
浅谈应用数学与数学建模思想的分析
浅析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教具、学具在数学探究中的有效应用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数学培养模式研究
例谈超级画板支持下如何优化解析几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