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2022-05-30 17:18魏雪
理论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劳动教育产教融合

魏雪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生力军和助推器作用。本文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展开研究分析,以期能够提高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170 — 04

引言

应用型本科一直以来都以为党和国家育人视为学校的初衷与使命,其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的高效劳动者、创造者,培养优秀的管理者和践行者。要实现这样的办学目标,开展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它不但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起到良好的激发功效,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能力。但从相关研究看,目前对加强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思想认同多,有效举措少;学术争论多,实践支撑少,亟须在推进二者有效融合、落地生根方面“破题”、出新。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基础和基本组成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最主要的是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生力军和助推器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20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会上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向高质量迈进,提高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就需要继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社会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而形成一种校园大学生不良风气,要么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基本素质不利于自身发展,要么其自身知识结构、操作能力、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是实现高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融合的最好途径,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建设祖国的未来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一、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并写入国家法规文件,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一样,劳动教育也在高校教育中强力推进,但劳动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但却很难找到愿意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的单位。另一方面,企业和各类机构迫切需要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显示,

直到2020年,我国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依旧大量需要1.42亿有过高等学历、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工人的技能缺失导致了我国会出现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用工荒”,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大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象牙塔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中已经待了太久了,所以需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接轨;对于企业而言,依靠规格匹配的劳动者才能实现发展。

因此,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和产业教育融合,共同育人,尤其在劳动教育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育人体验,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助于有效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矛盾。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践产地不足、实践指导不到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让大学生深入企业与社会服务岗位,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增强情感的认同,有价值地实现劳动的意义,高效地形成良好健康的劳动观念和劳动道德,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知不足,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内驱力,提高对自己未来就业岗位前瞻性的认识[2]。另一方面,对于和高校有着产教合作的企业而言,可以根据企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集中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加强锻炼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使得他们“就业有岗位、深造有基础、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降低企业用人难的风险,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如果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就需要采用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协同育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我国不断加快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其中有三方面的问题:首先,高校不能够给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其次,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教育的传授,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再者,大部分讲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学者型、研究型,长时间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市场,缺乏对于产业、行业必要的认知。

(二)高校开展的产教融合内容存在一定的缺陷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在不断地提升,也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促使当下的高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当下的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过多地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刻板性、单一性的问题,假如没有合理处理上面这些问题现象,则不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作用下,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往往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的需要。

面对处在高校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未来很快就会步入工作岗位,如果高校不能及时按照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高校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影响学生以后的就业。

針对这种情况,高校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改革,高校的产教融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化知识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在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论迁移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高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大量实践学习的机会,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高校的学生可以不断扩展自身的视野,也可以自觉地、积极地、自主地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与其产教融合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针对此,政府部门也没有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出台相应完善的政策机制。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过程,依旧还有很多高校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模式与手段,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下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只是单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对于高校周围的一些企业而言,自身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对于自身的意义,很多企业甚至不愿和周围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措施,以此来构建有利于企业、高校、学生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三、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是山西省阳泉市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016年9月上旬,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公布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试点院校、培育院校名单,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最终被确定为全国20所项目培育院校之一。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院校之一,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深入推进科技协同战略、产教融合战略。

(一)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创建良好的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环境

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进行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离不开高校同政府、企业共同构建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良好的环境。首先,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支持高校的相关活动的开展,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宣传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让全社会形成对于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正确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结合。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下的高校改革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和内容,进行相关地区产教学研的教学环境的优化,这也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帮助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如在阳泉市政府的支持下,阳泉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式签订联合共建“双创”基地协议。这一基地的构建为学院打开了与高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门。学院多个系部联合高新区多家企业共同丰富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精英实习生培训计划》,以培训+拓展+实践为主要形式,为广大即将毕业及在校生提供一个在正式就业之前的锻炼平台,让优秀的人更早地发掘自己,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培训计划主要分为启动、培训、实践三个阶段,利用周六、日及假期进行。

对于企业而言,也应该支持本地高校的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开展。做好同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这个大文章,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同高校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训过程,共同评估培训质量,以达到人才培训规范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另外,也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数据库或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人才信息等,让高校的人才供给侧与企业的需求侧更好地衔接,如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积极与山西省玻璃陶瓷科学研究所合作申报山西省材料科技重大专项,同阳泉市平定古窑陶瓷有限公司、山西平定亮晶晶砂锅有限公司、平顶莹玉陶瓷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为我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学院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在产学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下,学院部分教师参与的山西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山西省科技厅网站公示拟认定。

(二)高校应创新劳动教育与产业教育融合、协同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改善学生的劳动环境

高校自身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高校必须基于一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机制创新。高校应该发挥好自身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严格按照当下教育部门的实际需求,在学校内部开展专业的劳动课程,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还有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给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劳动技能目标,也可以在学生的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与华阳集团共建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该基地面积2500平方米,包括一个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一个厚煤层放顶煤综采工作面、一个综掘工作面和一个采区配电室,主要设备有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桥式转载机、掘进机、移动变电站等煤矿现役配套设备,能够实现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工艺过程的动态演示。学院利用此平台,对矿业系、信息系等学子开展生动形象的劳动实践教学、劳动技能竞赛,同时,华阳集团也可在此进行新职工培训。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筹措更具操作性、条件更充足的智能煤机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建成更有助于助推学院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

在进行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不断地鼓励本校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去参与一些劳动实践活动,这也是为了将来学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培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利用目前高校开展的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当前的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地管理,帮助学校的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当前的校企单位中去进行一定的劳动实践。学校周围的企业在给学校的学生安排一定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企业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去参与劳动过程中,应该提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的关注程度,如山西古窑文化有限公司所属的平定刻花瓷文化园有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科研和生产项目及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实习场所(岗位),能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的需求,并有相对稳定的见习指导及辅助人员;同时,能为工业设计毕业生实习提供必需的工作环境,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与该公司相互合作,签字挂牌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地化的、真实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收获满满。

同时,高校还应当主动探索开拓校内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新途径。利用好校内资源,在劳动中进行生产,在生产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学生获得成长,比如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开辟花圃,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花圃建设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去,从选种、种植、培育到收获全部参与。这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是一种朴实教育,一方面学生获得了种植知识和参与的满足感;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学院的热爱,美化了校园,看到了自己劳动后成果。学院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入企业促生产志愿者劳动服务活动,在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积极补足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结合过程中的教育课程和师资短板

首先,要丰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四育相比,目前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偏书本化、概念化,缺少时代性与生动性。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增加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模式,例如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在学校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劳育”,春雨润无声地将劳育知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理念传给学生,发掘出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要素,做好与专业课老师的沟通配合,建议遇到实践性较强或与生产工艺流程结合紧密的内容时,可以将课程由教师走向企业、工厂。

其次,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高校的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高校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促进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更好发展。第一,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中去。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良好的岗位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教师率先垂范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全面提升教师劳动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学院要组织、鼓励、选派教师到对口企业中进行考察调研、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反哺理论,把实践中的经验转化成课程中生动鲜活的素材,增强劳动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把书本中的劳模、工匠邀请到身边,担任外聘教师给大学生授课,使得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清泉讲坛会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分析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姚武江、各个企业高素质人才等返校进行经验分享。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当下的我国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确实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断弥补当下的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一些短板,来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困难,也能够真正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燕晓飞,赵鑫全,赵明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04):4.

[2]张培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2021(2020-4):24-30.

[3]沈霁,陈卉,王庆彦,等.OBE理念下高职工科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以建筑材料类专业为例[J].中国建材科技, 2021,30(06):3.

[4]龔萃萃.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协同育人路径优化——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06):5.

[5]贾长安,李泓波.探析新时期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

[1]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07):180.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劳动教育产教融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