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途径

2022-05-30 15:18张庆松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德育利用初中语文

张庆松

在时代快速发展及新课程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及要求,提出了“德育先行”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及学业带来的压力与困扰,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引领者,重视对学生心理教育,加强德育知识渗透,是教师的重点工作。语文学科作为主科之一,其丰富的教材内容及专业知识,对规范学生道德素养、行为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利用好学科教育优势,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知识。

文章立足于初中班主任视角,结合部编版教材,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与途径展开探讨,简述了当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三点教育原则,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期对教师有所帮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现状

就当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而言,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受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班主任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忽略了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心理问题。如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着“空喊口号”的情况,常常一笔带过,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落实中略显粗糙,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全新的知识经验。这种形式化的德育教学影响教育整体质量,教学效果停留于表面,并未真正地落在实处。

其次,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当前教学中,虽然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师生间角色转变效果甚微,依然使用教师主导的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师在学生心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大部分学生不敢鼓起勇气与教师沟通,甚至不敢接近教师,师生之间有效沟通越来越少,德育教学模式只能停留在表面,班主任无法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也难以在课程中渗透相关知识,出现了教学活动片面化的问题。

最后,班主任注重学习成绩。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大部分教师常常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素质。这样的衡量标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习惯建立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受学习压力、外界环境、家庭因素等多种影响,在心中出现了负面情绪,并逐渐丧失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德育教学的问题之一。

二、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提高了重视。基于此,班主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时,要遵循以下几点渗透原则。

第一,遵循“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在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活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认识到该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所处阶段,结合其实际情况及知识掌握程度,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正确的理想观念,让其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知识中所蕴涵的德育内容,通过互动性、自主性的学习,逐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挫折,保证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师要遵循“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的。德育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班主任教师将德育知识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时,要遵守着“潜移默化”教学原则,应引导学生自主认知、大胆探索,在其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实践、探讨、学习,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让其掌握德育文化知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综合素养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初中生学习速度快,思维反应能力强,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快速地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德育教学作为一个漫长的教学工作,教师要突出循序渐进的教育特点,引导学生使用“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让其从简单的德育常识中建立正确的道德素养,在理解复杂的德育知识中感悟人生哲理,促使其逐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班主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传统的德育教学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在新时代及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要挖掘语文学科优势,利用教材知识加强德育内容渗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成长。接下来,笔者从师生沟通、学生特点、个体差异、教育方法、素养提升等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德育教学建议。

(一)师生沟通,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展开德育教学的第一步。初中班主任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技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同时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近况,在沟通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课堂中加强渗透,突出德育教学的目的,顺利展开德育工作。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秋天的怀念》为例。本篇文章中,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在学习本节课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问题: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最终是什么影响了作者的态度?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其结合文章内容及故事发展,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沟通,如: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只说的是菊花吗?你在生活中从哪些细节感受到母爱?结合文章及话题,师生之间展开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想法及对事物的看法,感受学生近阶段情况及心理变化,进而更准确地渗透德育知识,保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观察特征,针对教育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发生巨大变化,在情绪引导及思维发展上也处于“青春叛逆期”。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教师应充分了解到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掌握生活及学习中的细节,从宏观视角出发,了解班级学生总体的变化趋势,更有效地展开整体教学工作。如在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处于懵懂期,“早恋”是一个热门话题。班主任可以将该话题为引导,选择教材中相近的内容,创设针对性的主题德育,突出德育教学目标,进而让学生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为例。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诗经》总集中的第一首诗,以动物作为比喻,描述了男女恋情的诗歌。教师可以以这一课题为引导,利用文章中的内容,以“荇菜”一时兴起的行为,对学生讲解有关择偶观的知识。这种引导方式及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又能让其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爱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活动,举办简短的辩论赛,使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渗透相关的德育常识,让其了解到在初中阶段应当将“认真学习”作为主要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如选择《舒婷——致橡树》诗歌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爱情观,在朗诵与阅读中感受热情而坦诚的爱情,建立实力相当、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升华德育教学质量,达成教学活动目标,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受生活环境、个人能力、基础教育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个体差异,面对同一事情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及认知。因此,相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对每个学生起到相同的作用。教师应当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勤与学生沟通,利用好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定制最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德育策略,保证德育教学的效果能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三观。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针对一些意志力薄弱、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邓稼先》这篇文章,利用人物生平经历及事件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坚强的意志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帮助学生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突出德育教学内容。而针对一些调皮或经常违纪的学生,其主要展现为自制力不强,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展开讲解,利用语文知识改善学生们的不良行为,丰富其个体认知,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学,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品质与生活状态。而面对班级中较为内向的学生,在展开德育教学时,教师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為主。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利用“花木兰”的英俊潇洒对学生展开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向“花木兰”学习,逐渐改善学生身上的问题,突出因材施教的特性,让语文课程与德育教学进行完美融合;如部分学生存在着虚荣心重特点时,教师可以选择《陋室铭》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惟吾德馨”的思想,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何陋之有”的真正意义,利用古文展开德育教学,促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活状态。

(四)创新方法,开辟课堂

相对比传统的德育教学,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方法单一,并且教学活动较为死板严厉,并不能快速达成德育教学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德育教学的创新,改善现阶段德育课程中的不足,发挥出德育教学的独有品质,利用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学习,将其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开辟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别样的感受与体验。如在构建德育课程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平等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说出自身的想法与问题,建立起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采用全新的方式让德育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全面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在学习《中国石拱桥》及《苏州园林》两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特点展开讲解,创设专属德育课程,通过延伸及讨论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进而突出德育教学的目标。如在学习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我国古代造桥及房屋的构建技巧,如学生熟知的“榫卯”工艺,利用传统文化展开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材料,通过丰富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认知,让其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古人的独特智慧。这种教育方式能突出德育教学目标,创建全新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探讨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教育目标,在主题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历史,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综合素养,创新德育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提升素养,建立观念

身为初中班主任教师,应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可利用元素,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地讲解,强化学生问的是非观念,让其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课程引导下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人。如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口语交际、写作。寓言故事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生哲理,利用趣味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进而保证德育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历史中红军长征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畏艰辛、不畏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建立坚定的意志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红军长征的艰辛,激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力,让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求,促使学生素养得到提升。而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可以着重对我国名著故事展开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独有魅力,激活其民族自信,点燃学生对阅读及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有较高的爱国情怀,促使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将德育课程与语文知识进行完美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德育教学为主题,立足于班主任视角,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原则展开探讨,结合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在课堂中教书育人,在生活中也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身为班主任教师,要重视德育,挖掘课程中可利用素材,杜绝形式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素养,改善其不良行为,建立正确的学习品质及意志观念,为其未来的学习及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德育利用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