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2022-05-30 17:38陈丽铭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趣味性双减数学知识

陈丽铭

“双减”目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作业的优化设计已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改革内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优质的作业设计路径,设计作业内容时坚决贯彻落实“双减”理念,注重提质增效,逐渐从关注作业“量”的思想向关注作业“质”的思想转变,通过设计分层次的作业、实践型的作业以及趣味性的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此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一、“双减”目标下有效设计数学作业的重要性

现阶段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不容小觑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一定偏差,忽视了作业的有效性,大量的题海战术不仅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帮助,并且还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伴随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作业优化设计已成为热门的话题。作为数学教师践行“双减”理念,有效设计数学作业对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时,应严格把控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数量,着重提升作业的丰富性、趣味性及有效性,通过设计有效性的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分层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充分说明,在“双减”目标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时应遵循分层原则。分层原则指的是教师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和内容的作业,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的需求。通过分层设计有效性的数学作业,各阶层的学生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收获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做作业的自觉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心态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遵循减量增效原则

“双减”目标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时遵循减量增效原则最为关键。“双减”减轻的是学生的负担,但不能减轻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应更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作业内容的设计是其重要的表现。数学作业的布置不在多而在精,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量和难度要与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相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每日各学科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总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作业只要起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即可。教师要践行“双减”政策,增强作业效果,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应确保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寻找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数学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减量增效原则的落实。

(三)遵循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持良好的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求知欲和动力。因此,“双减”目标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时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从而使学生愿意做作业、快乐做作业。小学阶段的学生贪玩好耍是天性,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仍旧按照以往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布置,那么学生将很难对数学作业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应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趣味性强且丰富灵活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策略

(一) 立足“双减”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世界上本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因此立足“双减”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数学作业设计一刀切的现象,充分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做到“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有梯度的作业。分层作业设计主要是指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个性特征,分层次、分类型布置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注重作业内容设计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应立足教材设计提高类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不理想的学生,应设计基础性的练习题。教师通过此种分层设计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各自施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觉和主动性,使各阶层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强化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重点设计延伸类的作业,如让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为什么将井盖设计成圆形的”;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重点设计立足教材提高类的作业,如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圆设计丰富的图案;对学习能力不理想的学生,重点设计基础性的作业,如让学生给圆规做一个使用的说明书。通过此种有效设计作业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一课程内容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设计“氢和氧按1:8的重量化合成水,那么500kg的水中包含氢和氧各多少?”等拓展性问题;对于学习能力一般及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降低作业难度,向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对比例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有充分的理解,如“药和水的比例是1:50,那药占药水多少比例?”通过此种梯度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能对作业产生兴趣进而按时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

(二) 立足“双减”设计趣味性作业,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数学科目本就是一门抽象性的思维课程,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仍旧沿用千篇一律布置作业的模式,是无法充分调动學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数学的心理。因此,立足“双减”目标,教师应依照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应注重练习形式或者题目类型的灵活多变,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或者画一画的方式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情境,或者带领学生做互动性的小游戏,促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可借助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科目的魅力。同时教师应注重设计整体性的数学思维练习,增强不同阶段数学作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此种设计趣味性作业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海洋中,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为低年级学生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和父母要五元钱,到附近的超市购买家庭用品或者零食小吃,让学生学会如何付钱,计算售货员找钱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此节课的知识重点,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为中年级学生设计趣味性作业,在作业中融入小兔和小狗等动物的图片,并在图片旁边设计作业习题,向学生抛出问题:“可爱的小兔朝南站立,那么小兔向右转50°面对的方向是哪里?”借助小兔子的图片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的角色设计习题,如“看下图,佩琪在乔治的正南方向,那么请问乔治在佩琪的什么方向?”“佩琪在乔治的北偏西40°方向200处,那么乔治在佩琪的什么方向?”教师通过设置此种趣味性的作业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立足“双减”设计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立足“双减”政策,数学教师想要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减负增效”,就必须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以此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数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设计实践型作业,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作业,或在家人的引导下完成作业。此种设计作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更好地践行“双减”理念,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可设计一些可操作、可动手的实践型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把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有效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为学生设计实践型作业,因负数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回家通过观看天气预报了解负数的含义,促使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可在学生回家乘坐电梯时了解负数的知识点,以此提升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又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实际测量”这一课程内容时,也可为学生设计实践型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对测量方案进行测力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测量的分工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在确定实施方案、小组分工明确后,让学生到操场进行实践,以此顺利完成测量的任务。再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用水量及月份等关键词,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其后为学生设计“自家用水情况调查”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通过此种设计实践型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采样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家的用水情况有一定了解,以此提升学生养成节约水资源的良好品德。

(四)立足“双减”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例如,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案”等形式,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此种情况强调的是,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设计作业,而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指导,辅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设计。在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提示,从而促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此种作业形式通常不具备明确的答案和现成的算法,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这一课程内容时,可引导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探究加减算法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学习,使学生逐渐向减法算式、乘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过渡。此种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形式,不仅能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展开思考,为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又如,某数学题已经具体存在,教师可安排学生设计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让学生成为作业真正的主人。教师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对数学作业的设计,从而设计出同一类型的数学题。此种立足“双减”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仅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改革教育环境的契机。数学教师在设计有效性数学作业时,应积极践行“双减”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征出发,设计有根据、有个性的作业内容,将作业融于活动和实践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刘  芸)

猜你喜欢
趣味性双减数学知识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