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模式创新

2022-05-30 22:51辛倬语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旅内蒙古高质量

内蒙古文旅资源丰富而特色鲜明,随着文旅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文旅产业现代化,确立提升文旅产业质量、增强产业韧性、增强文旅活动多元性和灵活性、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实力、提升文旅资源质量等高质量发展目标,走开放协作、规模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方式,通过有效推进模式创新实现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地域辽阔,具有风格迥异的各种自然景观。交织在自然景观中的文化资源从恐龙考古遗址、岩画、自汉以降文牍、城池、道路、防御设施、产业历史遗迹、边防、红色轨迹历史跨度逾七千余年。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形成的航天、钢铁工业、乳业、煤炭开采与加工、绒毛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通讯、数字服务等现代文明社会建设形成的新民俗资源具有鲜明特色。内蒙古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艺术文化类、技艺和知识类以及民俗类。[1]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内蒙古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已经形成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工业、汽车竞技、红色研学等特色文旅品牌。但是,受季节性特征明显、资源分布跨度大、专业性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内蒙古文旅产业总体开发水平还不高,文旅产品的丰富度与品质并不能很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距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挑战

(一)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流。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增强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旅游大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文化有效传播和大繁荣。[2]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3]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传统旅游产业势必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文化赋能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体验,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基于总体开发水平不高的现状,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應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内蒙古文旅产业的贡献度应与丰富的文旅资源相匹配,在新发展阶段保持稳定提升的基本态势。既要在产业结构中继续提高文旅产业的比重,也要突出文旅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让文旅产业成为内蒙古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

第二,内蒙古文旅产业在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作用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注重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的运营管理水平,还要注重激发文化旅游企业的创新动力,以提供丰富多样、个性突出、品质优良的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这既要发挥好政府在文旅资源配置中的有为政府作用,注重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推动相关政策意见有效落实,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旅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培育壮大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市场主体。

(二)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从供给层面看,内蒙古文旅产业供给受疫情影响持续收缩,短期看尚不具备全面恢复的基本条件。一方面,由于疫情局部多点散发,区内酒店、民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及景区服务等文旅产业相关领域多次停摆,部分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因资金周转不畅面临经营困难甚至注销退市风险,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数量呈骤减趋势,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基础遭受重创。另一方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百姓对收入预期的信心不足,居民消费逐步趋于理性且更倾向于追求性价比和实用性,对文旅产业这类满足精神需求的非必要服务和产品的消费冲动则大幅减弱。因此,在疫情形势未有发生实质性扭转之前,市场主体对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决策必然会相对慎重。

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持续处于上升通道,长期看消费潜力挖掘的空间非常大。尽管收入上涨的幅度有所减缓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但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会趋于进一步缩小。在这样的收入变化趋势中,广大游客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和对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强烈,在出游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方面更多地注入文化消费的内容。[4]

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满足的新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文化主题研学、异国风情跨境游等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适宜近距离和短时间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三是徒步旅游、竞技赛事等具有参与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品质化消费需求。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新发展阶段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于聚焦提“效”来重塑产业发展的效率、效能及效益状况,不断向新兴业态要效率、向市场空间要效益、向运营管理要效能,以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新兴业态和市场空间解决的是增量问题,运营管理解决的是存量问题,为此,内蒙古文旅产业重点聚焦培育新业态和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并持续展开积极探索。

第一,积极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当前,内蒙古旅游产业总体供给水平不高的状况,与居民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因此,通过不同产业间的组合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植入即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形成的新兴业态,是内蒙古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开发的推广以及区域性开发过程中更加突出文化这一核心内容。一方面,推出草原风情、万里茶道、大漠风情、天赋河套及万里长城等主题旅游线路,纪念内蒙古民族解放斗争、草原红色之子、纪念解放战争、大国重器及航天载梦等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大召塞上老街、宝鼎广场·内蒙古博物院、伊利乳都科技园、蒙牛工业旅游区、莫尼山非遗小镇、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及恼包村等66个网红打卡地。同时,借助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内蒙古启动了对长城及黄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开展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季主题推广活动,以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重塑黄河几字弯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二是促进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在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中,内蒙古文旅产业也积极推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一方面,通过推动规划编制、加强部门协作与政策衔接、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发展等途径,夯实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围绕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开发等进一步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动互联网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二,改善文旅产业运营管理水平。改善文旅产业运营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这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不断加强文旅产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建设,通过提升优质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来重塑文旅产业生态。

一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为更好顺应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内蒙古加强了对文旅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两支队伍的培育力度,围绕业态创新、景区运营和园区建设等产业发展前沿提供培训服务,以更好凝聚两支队伍对行业发展的共识,致力于形成实践合力。同时,通过设立产业研究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联盟及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加强对旅游人才的持续性开发,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二是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系统性工作。内蒙古通过促进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市场载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提高管理服务能力等途径,全面改善内蒙古文旅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提高文旅产业发展对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在推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内蒙古坚持把标准化作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相关部门与企业代表共同建设内蒙古文旅标准体系。

(二)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内蒙古文旅产业总体上还没有理顺响应的体制机制,现有发展基础和组织模式满足新市场需求的能力非常不足。

第一,内蒙古文旅产业市场主体竞争力偏弱。内蒙古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对文旅产业研究、文旅资源的识别和开发、文旅景区景点多元文化服务、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供给相对匮乏,在国内人口自由流动趋势下不仅内蒙古文旅产业乃至全区各领域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文旅产业市场主体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及服务意识提升非常缓慢。

第二,内蒙古文旅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同质化竞争、产品单一。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长期占据内蒙古文旅主导产品首位的草原风情主题游,由于适宜草原游的时间短暂,景区开发深度和广度普遍不足,还停留在简单的草原风景观光、民族演艺与特色餐饮品尝的层面上,缺乏体验、娱乐、研学、研修等文旅产品,景区景点特色产品、文创产品供给以及配套服务严重不足,导致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通常都比较短,游客消费不高,回头客较少。

第三,内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层次相对较低。文化遗存、现代文旅资源和旅游景区建设不匹配的情况比较普遍,景区(点)的硬件设施水平、人文设施、产业设施的景区(点)化以及景区(点)服务品质比较低。区域多样性文化资源与旅游之间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割裂;推出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的步伐慢,产品创意内涵单薄,不同文旅资源、文化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开发意识较为淡薄,还没有走向技术、管理、服务和业态产品等全方位、系统性融合。

第四,内蒙古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不够充分。国内旅游景区、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旅行社、旅游网站等从业主体大多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数字文旅的资源数字化合力,导致规范的文旅产业数字平台和统一的数字文旅行业规范难以形成。[5]内蒙古大量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权益归属于事业机构,而文化事业机构资源数字化转换后,资源开发进入文旅产业的政策和机制不利于激发文化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如何贯通数字经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四者之间的跨界融合,对于内蒙古来说也是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五,内蒙古文旅资源跨行政区域的开发缺乏协同性。如黄河几字弯地区与黄河沿线的旅游合作发展刚起步,仍然面临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和同质竞争等问题,未能實现统一协调的工作统筹力和联合开发力,严重阻碍了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和品牌共享等目标的实现。[6]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内蒙古在与国内市场的高效畅通与规模拓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

第六,内蒙古文化旅游领域文化思想理论积累相对薄弱。文旅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但是,由于内蒙古在文化、历史等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对文旅产业支撑不足,一度导致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定位执行出现一定偏差。而后,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各级文旅管理部门缺少对具体工作的明确指导,解决既有问题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蒙古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进程。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从三个方向上进行有效推动:一是立足内蒙古文旅产业现实基础,推动文旅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即提升产业质量;二是针对内蒙古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成因,创建符合内蒙古文旅产业资源禀赋、文旅产业消费市场特征的运营架构与运营模式;三是进一步为内蒙古文旅产业提供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

文旅产业质量提升的重点是提升文旅服务质量,通过对服务活动的监管促进企业间正当竞争、维护消费者权利、畅通消费需求与供给融合渠道等方式,推动文旅企业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产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一,完善市场监管部门、文旅管理部门以及消费者对文旅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全产业链监管机制,建立以对经营者和服务供给人员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同时将监管与提高经营者和服务供给人员素质相结合,克服内蒙古文旅产业供给因季节性而导致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不足等弊病,提高文旅产业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第二,全面推进文旅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补齐地方性文旅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建设短板,实现文旅全产业链标准全覆盖。动员行业协会、学会和企业,主动参与制定内蒙古文化创意产品、民族食品、地方特色餐饮等标准,风光线路观景点道路建设、充电设施布局、帐篷营地和自驾营地等文旅基础设施标准。文旅管理部门要强化消费者、协会、社会多元主体监督监管标准执行,用标准体系建设为文化元素进入文旅产业提供依据。

第三,保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以文旅资源保护为基础,制定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激励性政策,杜绝文旅资源闲置和低效低质开发利用,探索在各级政府性文投企业的文旅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让市场成为配置文旅资源的主体,通过优胜劣汰提高市场主体整体水平。

第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的资源性建设,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文旅资源。围绕各地方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注入服务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内容,如景观大道的重要观景点建设停车位,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旅服务体系等,全面提升文旅资源数量和质量。

(二)推动文旅产业运营架构与运营模式变革

随着老龄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我国近些年来家庭规模趋于缩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跨地域往来日益频繁。家用汽车普及率的提高让自驾成为消费者出行的主要方式,而高铁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也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帐篷休闲、自驾观光等全自助休闲度假等新消费方式不断涌起,研学研修体验探险等沉浸式文化消费的内容越来越贴近城市人口的需求,中小学教育改革催生了对少年儿童进行生产性活动体验的团体性需求,数字化虚拟与现实融合性文旅消费逐渐探索出供给产品,文旅产业运营架构、运营模式的现代化已初步形成。推进文旅产业现代化,是内蒙古提升传统文旅产品和服务质量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第一,立足自有创新能力短板,利用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综合优势,加强与区外文旅市场全产业链主体协同发展。借助国内外文旅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力量,将内蒙古文旅产业与区外大型文旅企业联合作为提升内蒙古文旅产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完善激励合作机制,促进内蒙古文旅产业融入区外高质量文旅体系。

第二,推动数字化赋能内蒙古文旅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克服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制约,发挥优势资源的带动作用,构建以优质品牌带动多元品牌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全国文旅格局中形成响亮的内蒙古文旅IP。

第三,推进不同类别文旅资源的融合开发利用,深化各类文旅资源的系统化融合,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企事业单位设施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创建全方位服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

人文旅游的重点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因此,推进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政府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文化资源市场化的学术和理论研究支撑。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呈现出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不断充实着文旅活动的形态。教育、健康、养老、休闲娱乐形态日益丰富,人们休闲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领域的紧密结合,正在为文化旅游消费领域注入丰富多彩的新资源,需要为文旅产业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创建良好的环境。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畅通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融通的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和企事业体育文化生活设施融入文旅产业的机制,有利于克服内蒙古文旅资源开发与社会基础薄弱的约束。

第一,激励文化事业机构创新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机制。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管理的体制创新,消除公共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制度性制约,为文化事业机构进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鼓励支持政策。

第二,促进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进入文旅产业的制度建设,优化文旅产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发挥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优势,基于航天、煤矿、盐矿、清洁能源、乳业、大数据等产业文旅资源打造人文体验空间,注重城镇文体设施文旅化利用、近郊型设施农业文旅消费,丰富人口集聚区周边文旅服务供给,提高公共设施的文旅化利用水平。

第三,引导内蒙古社會科学、人文学科研究机构、文化创意企业围绕文化消费需求、百姓精神生活品质提升进行文化资源梳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加强文旅领域产学研融合,增强文旅产业创新的智力供给能力。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创新

(一)突破“景点”入网的初级协作模式,搭建整体运作机制及平台,创建全产业链系统运营新模式

第一,创建以资源共享、交易便捷为主要功能的文旅产业互联网。聚合文旅资源所有者与文旅资源开发、文旅产品设计、文旅服务供给等全产业链社会主体与市场主体,为文旅产业要素汇集、交易、流通搭建数字运行平台。

第二,进一步优化文旅资源的区域布局。推进内蒙古文旅全产业系统设计,在全域文旅品牌下打造更好展现西部文旅资源特色的文旅服务供给品牌,形成主次衔接、区内区外联通的内蒙古西部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第三,改变目前以文旅景区、景点与区内外文旅线路运营单位合作的模式,依托文旅产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运营平台,将推介景区景点转变为推介运营平台和运营主体,培育有实力的文旅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联合体,打造全产业链整体运营市场主体。

(二)从顺应、引导文旅开发运营模式创新入手,完善供需融合运营机制,创建供需共建新模式

面向当前文旅领域出现的自助消费和研学、研修、静修、健康、体验、培训集训等团建需求,参与治沙、植树等生态环境建设沉浸式文旅消费新需求,改变文旅产品研发由文旅供给侧单向、被动式打造文旅产品的创新模式,转向构建与大中小学、企业等团建文旅需求方联合创新的新型文旅产品研发模式。改变传统的定制式服务模式,由文旅供给方单项供给转向供给方与团建组织者联合设计产品,利用好需求方日常生产合作的专业技术服务资源,联合提供团建文旅服务资源。

(三)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丰富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业态,创建虚拟与现实融合新模式

激发数字创意企业投入文旅产业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提供与内蒙古文旅主产品有机融合的虚拟游、数字游、AI游、线上线下互动、场景娱乐等数字化文化消费与虚拟现实体验融合等文旅模式。创建影视、电玩创作与文化资源生产相结合、与文旅资源开发推介相结合,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文旅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联通渠道为文化消费带来的新机遇,利用后疫情时代线上文化服务的新市场,利用数字技术全面展示内蒙古新能源、环保产业、现代养殖业等新兴行业生产过程,增强产业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数字赋能文旅产业覆盖文旅全产业链。

结 语

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适应和引领新时代社会生活方式变革,顺应市场新消费趋势,加快内蒙古文旅产业现代化进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要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全社会创新为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生机。在文旅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重要构成、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将文旅产业放在建设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的大目标下,围绕内蒙古文旅产业链供应链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广泛动员和汇集区内外文旅产业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生产企业、文化教育社会科学事业等社会力量,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文旅资源的潜力,形成内蒙古文旅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光文,劉祝.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20(08):37-45.

[2]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61-62+65.DOI:10.19709/j.cnki.11-3199/f.2012.01.021.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4):322-326.

[4]范建华,李林江.文旅融合趋势下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以广西北海涠洲岛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119-125.DOI: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0.01.017.

[5]张玉蓉,蔡雨坤.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挑战与对策研究[J].出版广角,2022(07):53-57.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7.010.

[6]申军波,石培华.推进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20(06):40-42.DOI:10.13561/j.cnki.zggqgl.2020.06.012.

作者简介

辛倬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旅内蒙古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可爱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