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推动渭南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2-05-30 22:51马小红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文旅

马小红

为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渭南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科学谋划,攻坚克难,坚持“文化铸魂、旅游强体、文物守线”的定位,坚持四个“不动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是深化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的一年。今年年初,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针对全市文旅工作思路、工作重点等核心问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积极查找不足、补齐短板,达到了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采取富有前瞻性、开拓性、建设性和实操性的举措,推动渭南文化和旅游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为实现渭南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凝心聚力,准确定位靶向施策

(一)准确定位,快速出击

2019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渭南市县两级先后重新组建了文化和旅游局,包含文化、旅游、文物三项职能,县级还包括体育和科技(临渭区)职能。在过去两年中,旅游业统筹疫情防控、企业纾困和行业复苏,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去年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作”,实行“周调度、月推进、季考核、年奖惩”和市级领导包抓五项机制强力推进,重点项目有序有效推进,“一县一品”创亮点精彩纷呈,对外宣传荣登央媒,华彩渭南魅力绽放。但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艺术精品创作数量不多、质量不优;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不足、示范引领作用不强;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旅游产品数量不多、品牌性不强;文物安全底线意识不强;文旅融合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渭南文旅的发展。基于此,渭南将2022年全市文化旅游工作定位为“文化铸魂、旅游强体、文物守线”。

一是文化铸魂。重点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三项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坚持文化惠民和示范引领并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及空间,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提升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体系,建设一批非遗工坊,办好国际非遗交流周活动,保护、传承、弘扬好渭南市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旅游强体。重点针对旅游产品研发、文旅产业振兴和文旅宣传精准三大目标。适应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出的就地休假、就近旅游、就时消费的本地化趋势,进一步开发能够吸引本地市场高频次出游的重复性消费产品,丰富业态类型,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坚持以项目为王,聚焦研学游、乡村休闲游、数字体验游等,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重大文旅产业项目,用大项目支撑、带动、振兴文旅产业;立足高大上和广覆盖,狠抓中省主流媒体宣传和大众自媒体宣传,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是文物守线。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书面督办、现场督导、约谈、公示公告等文物督察制度。坚持以防为主,推进文物平安工程,推进国保、省保文物项目全覆盖计划,通过高层次专业化、系统化,策划实施一批保护工程,完善文物勘探前置审批办法,实现新开工项目文物安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坚持以项目为王,将全年文化和旅游的重点工作项目化,以项目化管理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基本思路可概括为“1521”,即贯穿一條主线,实施五大工程,打造两大文旅高地,唱响一个口号。

一是贯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大项目支撑、大融合推进、大宣传推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是实施五大工程。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新建城市书房15个,县级博物馆3个,实现县级博物馆全覆盖;建设渭南市戏曲博物馆、唐帝陵等一批中华历史代表性遗址文物陈列馆,改造提升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创作1部乡村振兴主题的戏曲舞台剧本,铸牢渭南文化之魂。实施旅游带动工程,坚持项目为王,市级及各县都要策划一批重点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形成一县一品,多点发力的旅游格局,同时,培育富平中华郡、潼关古城、蒲城县槐院里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基地园区项目,争取龙首坝农旅结合项目、蒲城县时间博物馆等16个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项目。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完善市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打造渭南文旅沉浸式裸眼3D体验项目,在中心城市培育“又见渭南”演艺秀、沉浸式光影夜游等多个夜间文旅项目,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施产业振兴工程,编制《渭南市夜间旅游经济发展规划》,推行畅游渭南旅游年票,用足用活《渭南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深化提升《华山忆秦娥》等一批数字演艺项目,持续打造“重走华山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一批沉浸式体验示范项目,壮大文旅产业。实施文旅融合工程,策划实施西渭文旅融合主题系列活动,推行畅游渭南年票“一卡通”,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等成为旅游目的地,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三是塑造黄河、华山两大文化旅游高地。发挥华山龙头带动作用,实施行政产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做精山上景区提升,做优山下留客文章,精心打造多条“从华山出发”旅游精品线路,共铸大华山国际山水旅游目的地。讲好“黄河故事”渭南篇章,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创建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开展黄河遗产保护传承活动,持续举办“万里黄河看渭南”主题系列活动。

四是唱响一个口号。利用中省媒体和现代自媒体,唱响“岳渎相望、华夏根脉,大美渭南欢迎您”“黄河华山,家在渭南”口号,广泛宣传渭南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幅提升渭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务实创新,勇于担当

用心用情干工作,有为才能有位。为扎实有效推进工作,我们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新的一年里必须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做到四个“不动摇”。

一是加强学习思考不动摇。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中省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及文旅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省市“十四五”文化、文物和旅游规划及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做到对先进经验、政策导向心中有数,时时事事与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

二是勇于实干担当不动摇。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担当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又不要简单复制、盲目照搬,更不要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树立“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上接天线,精心研读市局下发的《资料汇编(2021年)》,用足用活中省市政策红利;下接地气,立足本辖区文旅资源,坚持项目支撑、活动承载、机制创新,精准谋划2022年渭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三是善于交流沟通不动摇。牢固树立破冰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大横向县际交流、纵向对上争取力度,学习先进经验,补齐问题短板,力争上级支持,努力实现“少失分、得满分、多加分”。

四是增进上下协作不动摇。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要”在市级统筹,“效”在县市区实施。市文旅局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顶层设计上想办法、出新招,及时出台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前瞻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主导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导县市区做强景区、做活市场、做优服务、做亮品牌,高质量推进华彩渭南建设;各县市区要对标对表华彩渭南年度、季度、月度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共性任务基本盘,做好创新亮点附加题。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见成效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多点暴发、反复暴发、文旅市场严重受挫的实际,渭南市文旅局多措并举,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施文化铸魂工程,非遗文化、公共文化、精品文化一体推进

一是非遗文化创造性传习、创新性发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传承人管理为核心,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为抓手,以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为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孵化中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学院在渭南市技师学院揭牌成立;“守护与瞻望”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新增华山戏法等10项省级非遗项目、尧头窑黑瓷等3家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临渭草编荣获陕西省首批非遗工坊先进单位,澄城县面塑《龙凤枣山》荣获第六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非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

二是公共文化创新服务空间、惠及城乡百姓。坚持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今年以来,全市4家“渭南书苑”城市书房建成投用,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提升了城市品质;举办了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渭南分会场暨2022年渭南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33场,文化进万家活动610场,戏曲进乡村演出149场次,一元剧场演出714场次,放映惠民电影5000多场,受惠观众约1500万人次。

三是文艺精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打造文艺精品为主业,承办了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渭南分会场演出,7场精彩演出在渭南大剧院隆重上演,让渭南戏迷朋友饱享耳福、过足戏瘾;渭南市还有《赵氏孤儿》《大将郭子仪》《哑女告状》《红梢林》4部劇目亮相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其中《红梢林》荣获最高荣誉“特别推荐剧目”,文艺精品在展演中擦亮了“渭南戏曲”品牌。

此外,由富平籍军旅作家党益民同名小说《根据地》改编的同名秦腔现代戏,经过市秦腔剧团和富平县阿宫剧团联合创排,力争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评选。

(二)实施旅游提振工程,旅游市场逐步复苏、稳步提振

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和旅游局经济稳增长及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文旅系统经济稳增长工作的通知》《2022文旅企业纾困文件汇编》,制定《渭南文旅市场复苏发展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助企纾困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

二是面向全国发行“畅游渭南”旅游年票。为激活渭南文旅市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今年渭南市特别推出“畅游渭南”旅游年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行,近期又联合市总工会推广发行旅游年票,截至目前,“畅游渭南”年票累计销售8563张,大大激活了渭南旅游市场复苏提振速度。

三是华山实施景区免门票月优惠措施。今年6月份,华山景区推出免门票月优惠活动,端午节假期,华山景区游客突破3万人,荣列陕西省端午假期十大热门景区。

(三)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旅项目、文旅企业稳中有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业态丰富、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精准策划重点文旅项目。积极储备“十四五”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程项目3个,完成渭南市博物馆展厅提升改造、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提升改造、市旅游标识系统项目建议书批复。

二是推进夜间文旅消费建设。推荐富平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和渭南信达广场文体商旅综合体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富平中华郡景区已上报文旅部待批。

三是壮大文旅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家,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87家,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2.15%;华山冰雪世界已投入运营,华阴文旅产业园已正式开园。

四是重點项目稳步推进。渭南市列入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项目16个,总投资105亿元。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争取2022年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索道增容(南线索道)项目入选国家开发性支持重点文旅项目。今年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2个,总投资190.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6亿元,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度总投资30%。

(四)实施文旅推广工程,渭南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彰显

坚持宣传和推介相结合,借力黄河金三角、丝绸之路、西渭融合等各类文博会平台,策划实施重大文旅主题系列活动,加强对外宣传推广推介,先后举办了渭南市元宵节文艺惠民演出活动、谷雨祭祀仓颉典礼、首届“仓颉杯全球汉字大赛”、“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陕西省分会场暨“西渭同程,文旅共行”合作推介活动、“人在华中游”云端推介会等20余场文旅主题推介推广活动,其中市博物馆的“渭博溢彩华服秀、上元灯舞踏歌来”元宵节特别活动登陆央视新闻频道,大荔非遗项目亮相央视《中国年味》,富平县阿宫剧团受邀参加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栏目录制,华阴老腔赴京参加话剧《白鹿原》演出。

同时,“大荔冬枣”文化传承地理标志品牌入驻第一期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形象馆,渭南市博物馆等7家研学基地入选第四批“陕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富平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荣获“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蒲城县王鼎纪念馆被授予“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富平县富耀红色旅游公路荣登“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西岳庙维修保护项目荣获首届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渭南对外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科学谋划,补短板启航新征程

今年以来,渭南市文旅局以“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为统领,以“十项重点工作”“八大工程”和“创亮点”工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文化铸魂、旅游提振、产业振兴、文旅推广工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屡创佳绩。但是还仍然存在艺术精品创作数量不多、质量不优,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旅游产品数量不多、品牌不强,文旅融合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等问题。

今后,我们将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中省市党代会精神,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政策举措,科学谋划,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把2022年工作及“十四五”规划任务完成好,创造出更多更实的成绩,为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文旅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文旅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文旅照明的兴起
果树在渭南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三国渭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