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实践分析

2022-05-30 02:38韩霞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舞蹈思政院校

韩霞

在“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必须要立足于现实意义,发挥课程载体作用,使“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观念贯穿舞蹈课程始末。其本质是针对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适应前沿观念思想的特点,在舞蹈课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院系统教育下,最终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队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输送新鲜的生命活力。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与其他艺术院校的目的不同,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仪态,更好地满足于学前教育行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时代变革,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越来越活跃,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作为学前教育行业未来实用性人才的输送摇篮,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必须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方向引导作用。

思政元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变革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教育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当前阶段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根本路径。而在高中院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立足岗位实际、钻研探索,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摆脱传统思政教育“三课”的形式束缚,在其它学科课程中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坚持道德品格教育,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夯实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阵线,使学生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下成人成材,最终通过教育学习成为德才兼备、思想上进、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因此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正是高职院校顺应教育改革热潮的第一步实践举措,在“大思政”教育观念下,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课程除了要负责基础的美学艺术鉴赏教育以外,还必须要负责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培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未来职业观念的规划与设计。

(二)价值引领的根本需要

纵观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由于高职院校环境相比于义务教育来说更为开放,与社会形形色色的环境与现象接触越来越多。而高职院校阶段的学生由于独立价值观尚未健全、社会经验阅历较浅,所以很容易在一些是非原则问题上受到误导,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例如高校内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利己观念”和“颓废观念等”,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下的不当信念产物。因此来看,当前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日益严峻,唯有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课业学习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发掘思政教育的有效渠道,才能够切实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功能。

(三)专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

最后一个方面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来看,该专业输出人才的主要方向为一线幼教岗位,而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教育学习的第一站,它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更需要职高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保证人才输出质量。而舞蹈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能够综合提高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课程,首先它能够通过舞蹈训练让学生们形成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仪表体态,这样学生在日后投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可以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端庄大方的仪表形象榜样。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利于让学生对孩童的天性美产生一种艺术嗅觉,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在幼儿艺术舞蹈编排与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三是舞蹈课程有助于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培养的核心内容:想象力、审美水平与艺术表现力均是一线幼教岗位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但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传统舞蹈课程的授课内容过于拘泥于单一舞种的动作训练,不仅内容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课程内容中源自于国外的舞种元素较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错误艺术取向。所以在舞蹈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目的在于多样化课程资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出发,加入美学鉴赏元素与中国古典艺术舞蹈、民族舞蹈元素,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舞蹈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能够自觉接受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并将这种正确的价值文化取向带到职业计划中,真正以健康积极的审美取向、热爱艺术向往美好的教育观念投入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难点问题

(一)教师团队的教育观念问题

从舞蹈课程的建设层面来看,部分职高院校在“务实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理解,错误地认为实用专业就应该以院校就业率为教学目标开展课程,不愿意在课程改革与思政教育等工作上下工夫。同时在舞蹈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上,只关注到“幼儿舞蹈编排”“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等影响毕业就业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思政素质教育与培养方面则重视度不高。这样的高职院校课程教育无异于“流水线”式的人才加工厂,缺失了思政教育视角,那么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会沦为“德不配位”的短期人才,十分不利于推动整个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而这种传统课程教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效率不高,舞蹈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教学重心更倾向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相对高强度的肢体动作训练,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课业学习生活,都是第一次完全摆脱家庭严格管理,在高职院校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下,很难对这种单调枯燥且艰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注重舞蹈动作的专业性教学,而不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往往教学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二)课程资源的发掘不够全面

思政元素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大,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模板上,缺乏对舞蹈课程框架的深入探讨与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例如在教学课程设计上,缺少必要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摆脱不了思政教育“老三样”的落后观念问题:即一提思政就讲“党史”、讲“红色”、讲“国情”。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不应当被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板所局限,将教学视野仅仅停留在思政理论性与政治性的层面上,而是要从身边环境中细心挖掘、大胆探索,例如在思政教育融入时,将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史、校训作为思政元素载体,以点带面地抛出教学观点,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拓展到思政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才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高职院校“以德服人、以德化人、以德育人”的根本教育原则。所以在舞蹈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大的问题是不应当对身边触手可及的优秀教学资源与环境条件视而不见、舍近求远地开展理论教育。

(三)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舞蹈课程相对独立割裂

思政元素的设计安排上,很难与舞蹈课程本身产生联动效果。部分教师在课程整体框架把握上不注重思想理念融入,而是单独将思政元素看作是与舞蹈课程知识完全独立的教学内容,缺乏思政元素的隐性教学价值体现。而这样的课程往往无法與舞蹈这种专业课程产生联动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时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导致融入思政元素后,不仅未能改善教学枯燥乏味的缺陷问题,且也难以有效起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功能。总的来说,在高校教育改革初期,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如此,许多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实践初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将专业课程简单地贴上“思政”标签,未能够将思政元素进一步与课程本身产生联系,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育人”教育点上。从这个问题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元素与舞蹈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个,即创新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尊,所以在大的融入专题下,舞蹈课程应当根据教学需求纵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使舞蹈知识关联到时政案例,只有加强思政元素与舞蹈课程的互动联系,做到知识点迁移,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才能够收放自如,在舞蹈课程技法与知识体系本身的细枝末节处发挥思政元素的根本育人功能。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立足舞蹈专业课程的美学教育

从思政教育视角上来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不应该仅仅将舞蹈技法与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开设并不是为了学生今后在舞蹈专业方向发展,比起舞蹈本身来说,专业课程的审美教育才是教育的侧重点。所以在学前教育专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在教授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对舞蹈肢体美的感悟能力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以美学教育涵养学生的身心道德素质。通过舞蹈课程的教学,学生不应该仅仅认识到舞蹈的美感,而是在这种艺术熏陶手段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观念,使舞蹈课程发挥出“美学”教育功能。美学教育就是研究美的艺术,这种美学理论不仅仅体现在舞蹈学科中,它在文学、音乐、戏剧与影视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客观体现。而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无论是动作演绎再现还是舞蹈情感的内心表达,都是以舞蹈美学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的舞蹈是正确的、规范的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艺术是具有美感的。例如芭蕾舞的优雅挺拔、敦煌舞的手型臂型变换、拉丁舞的节奏与爆发力,以及其它带有独特文化背景的舞种,它们的艺术美感均来自于沉淀的艺术文化、情感之美、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

所以说,教师在“思政化”舞蹈课程教学时,可以在专业技法传授的同时,抽出一部分课时用来重点解读中国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形成时期、发展演变以及动作寓意等,进而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独特美学熏陶教学作为教学思政元素带入到舞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全面提升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能力。在这样的艺术感染下,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传播美的艺术体验,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在成为合格幼师工作者后,才能帮助孩子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等社会现象,做好孩子的思想启蒙教育。

(二)发掘区域历史,将思政元素融入舞蹈教学

上文中提及了舞蹈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过于空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红色”“党史”与“国情”的局限问题上。但并不是说“红色精神”革命传承本身是落后的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教学形式上的灵活性不够,未能够体现出红色精神教育的感化教化作用。所以在舞蹈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元素,应当切实将红色革命精神那种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充分拆解,利用丰富的地方史、乡土文化以及校史校训文化作为红色精神的实践载体。高中院校舞蹈课程教师可以效仿《映山红》《中国梦》《绽放》等优秀的红色舞蹈编排过程,从地方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等史料信息入手,收集资料,自行编排舞蹈动作,并组织学生排练表演。在舞蹈编排设计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动作编排,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交由学生负责,让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技法或动作进行艺术设计,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情感表达,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讲述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用鲜血生命捍卫信仰理想与国土主权的伟大事迹,通过舞蹈动作、情感体验与事迹讲述三个维度层面,使红色精神真正激发出学生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以及担当责任感等时代青年应有的美好品质。而在自创红色舞蹈的排练过程中,思政元素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良好精神品格。

(三)安排社会实践,多渠道发挥思政元素互动性作用

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都是些在学生初、高中时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且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教学观点产生共情与认同感。思想政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是空有理论的教育,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细节中的实用教育。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才能彻底摆脱教育“被动性”的教学问题,使思政元素在舞蹈课程中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教育作用。所以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联系院校外的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学生的社会活动内容,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的实践性作用。例如可以与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残障人士服务中心等社会福利性质机构交流,安排组织学生在暑期或者其它课余时间到上述社会福利机构开展慰问义演,让学生以公益实践活动的形式,理解思政教育中“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从而更好地做出个人的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规划,找到实现个人理想追求的有效路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本质就是针对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适应前沿观念思想的特点,在舞蹈课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院系统教育下,最终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队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输送新鲜的生命活力。就是要立足于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发掘与教学互动性实践,从幼师岗位的角色定位出发,反向设计舞蹈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具备“四有”青年教师的良好思想道德品格与职业素养,全面提高职高院校“立德树人”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

韩 霞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舞蹈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舞蹈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舞蹈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