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材料使用之“移花接木”

2022-05-30 10:48李超
文理导航 2022年25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

李超

【摘  要】学生在写作中作文素材的匮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积累和灵活运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多是希望通过阅读和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保持思考,保持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而后通过习作的过程,使用自己所理解和思考的内容,表达学生对于时事的思考,形成自我的合理的观点。

【关键词】阅读;写作;多维思考;多篇整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目标有明确要求: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学生在写作中作文素材的匮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积累和灵活运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江畔寻花——提取关键词,调动素材库

学生的考场习作,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审题。从作文试题中提取正确的关键词,是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寻找试题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材料明确指向的词,通过比较和思考选出一个正确的写作关键词,而后匹配合适的立意,便可以进入思考文章框架的步骤。

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已经明确的阅读范围中,提取出明确的关键词。在主题阅读材料中能够提取出明确的关键词,加入自己的理解,从感性的阅读迈向理性的思考。如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阅读材料,包括:《时评:儿童美妆博主》《小哥儿俩》《给我的孩子们》《洋娃娃的房子》《岁月背后的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入素材,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主题词“童心”,学生在此主题下,对素材进行完整细致的阅读。在阅读之后,学生基于已有的关键词“童心”进行了语段的分析和素材联动。如“一个十分顽皮任性的小孩,常常让父亲为此大伤脑筋,让母亲操心叹气。但他对待朋友慷慨大方,答应好送两个苹果给朋友,就真的送了两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不会打听别人的倒霉事取乐,不会揭下森林中岩石上那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认为那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坦率正直,相信童话,相信正义,相信魔法,不沾染世俗的偏见,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挑战。”此生联系到了练习中所做习题赫尔曼·黑塞的《童年轶事》,在同一主题词下调动了自己的素材库。

又如“幼童是最纯净不染的存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蓬头稚子学垂纶,在古诗中,我们就可窥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未成年人的看法——可爱、纯洁、未出世。”联系以前学过的诗词中所出现的关于童心的定义,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学生通过提取关键词,匹配自己的素材库,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得到足夠完成800字考场作文的内容。那么如何使这些同一关键词的素材联络组合起来,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呢?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变换角度,多维思考。

二、巧解花语——变换角度,多维思考

对于写作素材的选择,许多学生存在误区,总觉得不是名著,不是名人便不能写进作文之中,而自己的阅读量也不够大,完成800字的考场作文仿佛一场天劫,写完了心力交瘁,无心再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写作与文学阅读放在了同一个学习任务群中,“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换言之,我们平时所看的新闻时评、小说散文、人物传记、教材习题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库。构成写作的素材库后,新的问题出现——素材相似、陈旧,用在考场作文中,表达上会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没有个人观点的明确表达。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写作时就一定要运用新鲜的、生僻的素材才能够写好呢?显然不是。写作素材并非一定要新鲜又生僻,别人用的我都不能用。我们可以尽量用熟悉的素材,创造陌生化、独特的文字感受,给阅卷老师以新奇,先会写,以后可以把这些经典人物换成时事人物。在经过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后,你能否给同一个素材匹配上不同的关键词,不同的关键词下使用的方式又不一样。同样的素材,你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否联系很多的素材,形成完整脉络更重要。

比如上文所述“童心”主题的训练,同样的时评素材,学生可以论述出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针对儿童美妆博主的问题,学生可以产生不同的论证:“通达的网络信息使成年人的世界更早地入侵孩子们的心灵。就这一次引发热议的小孩子学化妆就能够反映。任何墙壁倒塌之前其内部早已腐朽不堪。这次事件被大家热议,代表其中的‘水深绝不是表面如此”;“我们所认识的童心,不是儿童美妆所谓的清纯,而是儿童那颗干净、清澈的心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立心的时期,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也还未对世界拥有自己的成熟见解。过早地‘催熟未成年人,只会是揠苗助长,反倒使童心受到破坏”;“孩子们本就不应是提线木偶,童年本就是属于他们,请允许他们在这段时间做一个真正的儿童,还他们天真烂漫,还他们肆无忌惮,还给他们珍贵的童心,望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拒绝资本、商业利益、错误审美和不良价值观对孩子们的侵蚀”。学生可以从事件的成因、结果、影响或预防手段角度进行不同的汇总论述。这样同样的素材内容,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单篇文章的论点和立意的提取,也可以很丰富,比如《百合花》这篇小说,除了“选择”可以作为立意,那么也可以将立意作为“小人物也有大情怀”“平凡铸就伟大”,这就是教材的魅力,有着发掘不尽的作文立意和论点,就看我们能从哪个角度去切入。

比如我们的教材《史记选读》,许多学生在运用《史记》的素材,目光锁定司马迁,写来写去永远是那几句话,不同的作文题目下,司马迁的部分几乎一致,看不出多维思考的痕迹。有的同学则不然,他选择使用《史记》中的名言,引用、化用、反复、排比……,花样百出,想尽办法,同样源于教材,同样使用《史记》,最简单的素材,高下立现。

又如我们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有的同学只记得几位作者,翻来覆去李白、杜甫的生平,而有的同学则切入进诗歌或散文中的人,比如《方山子传》中的方山子,换个角度思考,素材可用之处便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是《红楼梦》的素材,大部分学生把目光集中在曹雪芹的个人经历,著书不易,人生之艰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上,也有学生将目光集中在贾府的衰败之上,盛极必衰,表面的繁荣必将导致最终的腐败,而极少部分的学生将作品中的细节拆分开仔细进行分类汇总,便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对于仕途经济毫无兴趣,而惹得贾政大骂的情节,通过贾政的功利眼光引出对关键词“有用与无用”的讨论,世俗所认为的有意义与无意义,这就显示出学生全然不同的学科素养。

由单篇文章出发,选择一个关键词以后,选择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素材的使用更加丰富。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学生在阅读原文后,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叙述:从看客角度,联系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素材的分析整合:

“什么时代都不会缺少冷眼的旁观者,他们并不在乎处于事件中心的人有多狼狈不堪,他们只在乎这件事情能不能给他们带来一点饭后的谈资。他们嘴里嗑着瓜子,嘎嘣一声,不知嚼烂了谁的一生。”

“对于他人处境无动于衷,用庸俗的眼光去曲解、夸大事实,似乎人人皆可是故事中的主角,事实全靠自己一张嘴来捏造。比如阿Q在临刑前被游街示众,街上来的全是看热闹的‘蚂蚁似的人,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店里的食客也仍然只是以取笑他为乐。”

又如选择“饥饿艺术家”本身的孤独与坚持出发,衍生联系到前期阅读中所了解的希腊神话,形成以下语段:

“这种对艺术的痴迷,必定只能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艺术家犹如盗火受罚的普罗米修斯,如替世人受难的耶稣,外在的压力再大都能承受,惟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清醒让其备受折磨,面对荒诞的世界,信仰的瓦解,人心的隔膜,呐喊但可悲的是叫喊于生人中。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中,饥饿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从“饥饿艺术家”坚持“饥饿艺术”却始终被怀疑的角度,选择关键词“怀疑”切入,联系主题阅读“怀疑主义”形成了以下的语段:

“想证明做了某事很簡单,但要证明没做某事却很难,习惯性的以己度人,自以为理智的看待,一步步将圣人推进逼仄的深渊,饥饿艺术家无论如何都无法使人相信自己的表演绝无掺假。没有人愿意为自己不相信的事实而进行辩护和求证,鼓吹‘说话留三分的社会风气也就愈发盛行。越来越多的思想被埋没,越来越多的无知被浇灌成长,社会进入怪圈,灵魂的喊叫无人听到。”

当然,多维思考并不意味着强词夺理,刁钻古怪,而是在分析深入的过程中,要完成属于自己的逻辑自洽,要能自我辩驳,能够自圆其说。

三、移花接木——多篇整合,适当取舍

和素材缺乏相比,另一种极端作文表现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随时会想起新的论点或论据,而又无法舍弃,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全部塞进800字中,就造成了作文中心词的模糊,重点的偏移。这就需要学生准确找出题目的关键词后,具有多篇整合,适当取舍的能力。

“人生中有多种选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有志之士曹操的人生选择,他选择在有限的生命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归隐之士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他选择在不如意的官场中悄然离去,以隐为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不拘于世俗的李白选择的人生道路,在浪漫瑰奇的诗作中尽情驰骋。没有哪一种选择是一定正确的,但所有的选择都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一旦决定,就勇往直前,绝不回头。”那这一段文字,其实就整合了多篇例证,从而论证“选择了就要坚持,选择的即是最好的”的论点。

又如:“取《大学》之言:‘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有所好乐;有所忧患者,皆不得其正。古有隋炀帝,骄奢淫欲,贪图享乐,‘不得其正,遂致身死国灭,于后人辱之‘昏君;中述唐李白,修身正心,不畏权贵,斗酒百篇,以浪漫主义写尽天下繁华,后人疑是天上‘谪仙。”这样的习作语段在多篇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时间线上的逻辑链条,正反论证“修身正心”的作用。

我们需要在平常的阅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了解何为“过犹不及”。在800字的考场习作中,学会多篇整合,适当取舍,取其精华,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与其将材料与思考内容直白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刻板地背诵记忆,不如在平日的课堂中,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提取接触的文段中的关键词,养成积累、分析、汇总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感性的阅读过渡到理性的思考,带领着学生构建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一起多读、多写、多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维、有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