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建议

2022-05-30 23:42吕蓉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吕蓉

摘要:农村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结构改革,农村金融发展也需从注重数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农村金融仍面临着相关理论指导不清晰、金融供需不平衡、农村金融风险等问题,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应致力于加强金融理论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并且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对农村金融较为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农村金融深化改革,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农村融资规模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持续增加,其金融服务专业能力逐步上升。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态仍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需求,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农村金融,以及认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我国金融业长期采用自上而下,以供给引导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政策时滞性的问题,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不缺机构缺服务、不缺政策缺产品”的现象(温涛、王煜宇,2018),农村金融供给结构问题较为严重。而且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下,其资源并未高质量作用于经济发展,反而因利润向城市方向漂移,导致其出现“使命漂移”现象(徐洪水,2014)。我国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但风险化解机制缺乏、供给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阻碍农村金融发展(陈放,2018)。为解决上述问题,农村金融必须顺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趋势,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注重数量的粗放型投资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在农村物价、房价不断上涨,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存在,而且“三农问题”也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与此同时,在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驱动下,传统农村金融格局在金融体系自发创新的情形下得以改变(李海央、朱明月,2021)。当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环境,如何实现农村金融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我国农村迫切需要解決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 不良贷款率作为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受农村特殊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因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度降低,风险率变高,同时造成资金流动性较弱。从图1中2013~2019年各省的农村不良贷款率来看,各省份的不良贷款率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甘肃省2018-2019的不良贷款率急速下降,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前期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忽略了不良贷款率的增高。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我国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对农村金融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 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可以衡量其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水平,高存贷比表明资金运用充分,收入增加,说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强,但过高的存贷比会造成流动性不足,引发风险。本文农村金融存贷比采用涉农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从图2 可以看出2013~2019,我国31个省市农村金融存贷比都在逐渐下降,从图3可以看出涉农贷款不断上升,说明农村存款余额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前期贷款增加过快,存款下滑,存贷比较高,造成流动性风险上升,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在适度增加贷款的同时,加大存款比例,以求降低存贷比,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良好发展,为农村金融转型做好铺垫。

3. 涉农贷款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需求的重要指标,从图3可以看出,在2009~2018年以来,我国各地区涉农贷款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我国涉农贷款从2007年末的6.1亿元上升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表明我国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正在不断加大对农村贷款的力度,也表明我国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

三、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新三农”问题不断加重(项继权、周长友,2017),农村发展成为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不断转变发展方向,以寻求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

1. 农村金融深化改革中指导方向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在其发展中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只是设定了一个方向,并未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农村发展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现象。在进行大量的改革中,政策中并没有清晰地指出引导与需求的行为转变,导致出现农村金融需求量低,供给结构严重失衡。金融抑制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围绕“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展开,然而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已经转变到经济转型、产业调整更深层次的方面。因此发展健全的农村金融体制,制定明确的金融改革方案,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相对贫困的问题,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村金融发展供需不平衡

金融的信贷支持与当前政策不匹配、需求的多元化与供给的单一化不兼容,需求量与供给量不匹配,信贷额度与期限机构等四个方面是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的主要矛盾(王娟,2013)。在金融活动中,信贷作为其核心,怎样解决农户的信贷需求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当前农户“难融资,融资难”现象较突出。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新型金融机构作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户缺乏金融知识的学习,更愿意选择知名度较广的金融机构,导致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而且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情况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较为缓慢,对金融需求较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现象也较严重。为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低的问题,我国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购房、教育、医疗等消费性金融需求不断上升,对于人口与经济总量规模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消费性金融需求将飞速发展。而且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开始有了金融意识,对金融理财的需求日益增加,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较为繁琐,无法满足当前农户的金融需求,因此为农户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农村金融存在信用风险

由于农村经济具有脆弱性且金融结构较为复杂,其信用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发展较为落后,首先农户信息的可得性较差,采集信息的难度较高,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度,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加重。而且农户自身的弱质性,参与金融市场不够深入,可以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对信用意识也不够重视,因此信用约束力较低。由于农村金融资源不够充足,缺乏发展动力,活力不够,农村金融缺乏创新和技术,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风险较高,农村金融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农业的弱质性导致不良贷款率较高,涉农贷款高风险、高成本,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较缓慢,缺乏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导致风险与收益不对等,势必影响商业银行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议

1. 加强农村金融理论创新

构建符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所需求的新的金融理论,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首先,2020年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农村金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當前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农村金融需要新的政策以及理论应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想要推动农村金融继续发展,需做好贫困理论与金融理论的衔接,与时俱进。其次农村内生合作金融在农村地区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但由于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相关理论较少,而且这些自发的、诱致性的农村金融制度演进与创新也未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温涛、王煜宇,2018)。因此要加强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风险理论相结合的相关理论。

2.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管理机制

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保证农村金融可以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首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缺乏对风险把控以及监管相应的法律制度,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农村金融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农村金融包括正规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应在保证正规金融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其次要增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以往我国农村较为重视正规金融的监管,忽视了非正规金融监管,导致出现许多非法的金融活动,因此应把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而且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对此国家以及政府为保证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3. 构建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法。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应在保证规模的情况下不断提升金融发展效率。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不同于其他金融体系,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体系,在包括基础设施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其他金融体系共有的以外,还应该根据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体系,例如增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居民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能力,改进农村金融监管体制等,构建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金融体系,努力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五、结语

农村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将从注重数量阶段转向注重质量的阶段,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地区遗留的相对贫困,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对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温涛,王煜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2018(01):24-31.

[2]徐洪水.禀赋差异、配置效应与机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4.

[3]陈放.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监管[J].重庆社会科学,2018(12):116-128.

[4]李海央,朱明月,马娜.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分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3.

[5]项继权,周长友.当前“新三农”问题及政策选择[J].社会科学文摘,2017(12): 61-63.

[6]王娟.农村民间金融的供需矛盾分析[J].时代金融,2013(35):421-422.

[7]徐敏,周海洋.新时代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0(29): 43-45.

[8]张林,温涛.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1(05):110-117.

[9]张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4):24-29.

[10]董晓林,朱敏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6):14-18+152.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浅析金融法律体系完备程度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