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德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2022-06-05 02:04张怀
当代体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思政

张怀

古人云:无德则不立。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并贯穿于整个武术文化发展的始末,对人的成长、成才、对人的人格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武德文化的特点和实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要求,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武德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体育学校、师范院校体育系中创办了武术专业课,并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教程,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本中随处可见,让全部学生都可以学习武术、养成武德,并且“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近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对习练者实施“育人”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武德、和谐等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教育,可以说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视域下,“立德树人”与“武德”有着高度的同构性。在体育课程中,利用互动性强、组织形式多样化、容易形成合力、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中教授传统武术,将武德文化、武德教育贯穿课程,利用武术教育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形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1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及武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持续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断不倒的重要支撑,其携带的优秀文化基因,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流露着的文化符号,是让我们之所以是华夏儿女的重要标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远至孔孟之道、三纲五德、孔融让梨,近至当下排雷英雄杜国富、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核物理学家程开甲、赌枪英雄黄继光,抑或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抑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历史人物和事迹,历来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优秀素材,将其融入并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是推进高校思工作的不二选择。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远古狩猎、进行军事斗争、祭祀表演、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娱己或者娱他等之时起,它在自成体系的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它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行为和武德,给武术文化烙印上深深的印记。

武德是对于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中一般遵循的武术精神及相关道德规范的简称。武德文化是在武术文化流行、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被广大武林人士遵从的行为准则甚至道德规范,对武术行为的规范、为武术行为约束和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伴随武术行为的全过程。“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在人际关系中推崇的中庸之道、重视和合,内家拳提倡的“后发制人”,佛教武术文化提倡的忍、谦卑、原罪、非暴力,道教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都足以说明武德在武术行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 武德文化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2.1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荣誉感、使命感、集体责任感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得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等精神实质对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不容忽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除暴安良,扶弱济贫”,“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血洒疆场”,“抗倭英雄戚继光英勇抗倭”,“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仁人志士英勇抗辽”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事例比比皆是,在武术行为过程中包含的武德文化,无不流露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对习练者实施“育人”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武德、和谐等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教育。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视域下,“立德树人”与“武德”有着高度的同构性。当今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快餐化,还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侵袭,甚至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策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颠覆等,流露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的传统武德文化,将其贯穿于体育课程,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大思政的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利用典型教材、突出案例、鲜活人物,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传播传统武德思想,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历史使命感、集体责任感。

另外武术项目具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点。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携带着的独特的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包含的本民族的核心层次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类别武术的重要标记。练习者或表演者在研习过程中,使其浑然不觉地具有了本民族独有的特点,具有了传播本民族文化作用。曾一段时间,历史武术明星李小龙,代表着中华武术、中华民族的形象,得到广大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尊重。近年我国也在不断努力使武术走进奥运,走向世界,使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再一次亮相于世界,使其脱离下里巴人的印象,以崭新的形态,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2.2 有助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中国武术非常重视心、神、意的主导作用,打拳是“先在心,后在身”。练习的过程,不仅是追求“术”的提高,更有“道”的修炼,以达到形神统一,形神平衡,身心的和谐发展。武术练习过程中也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习时讲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功的配合。为达到目标,练习者所付出的时间、汗水、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通过身体的磨砺、精神意志的培养,使练习者强其体魄,坚韧其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A5F0C47D-04C8-4BDD-91A5-716C44E9F0B8

人无信而不立,信用,之于今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诚信体系的环境下,也明确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信用,之于人的重要性,特别在当今信任缺失的社会环境里,信用、信任显得难能可贵。武德要求中,讲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求一诺千金,讲求江湖信誉,讲求句子信条。通过武德中的“诚信”教育,增强学生信用意识,重塑社會信任机制。

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东方的礼仪之邦。礼,是礼貌、礼节、礼仪等,是待人之道,是处事之则,更是道德修养。“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礼仪是武德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在古时候的武艺切磋还是现在的武术表演和竞赛过程中,先行抱拳礼或碰拳示敬,递棍递刀讲求方式,师道传承,长幼有序,是武术界的共识,也是现阶段我们从事武术活动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成长之时少与人相交,多缺乏礼仪礼态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之武德“礼”的教育,使其在长期的行为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从而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3 进一步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躺平”现象频发,高校学生旷课、通宵游戏、沉迷网络、与社会脱轨、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事件不断等,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关心国家时事,甚至不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课程,形成了“外界无我,我无外界”的现象,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自己为父母负责的责任感、担当时代赋予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意识。

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最原始的生存技巧,发展到军事斗争、搏击搏斗、祭祀仪式、娱乐表演等阶段,无论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获取物质资料的生存阶段,还为了娱己娱他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的取乐阶段,都是下里巴人的人民群众打长期的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以保生存,抑或是为了娱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实施者进行大量的不断的练习。古有十年磨一剑,为了练就绝世武功上山苦练修行,也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在这个过程中,其付出的汗水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难免会面临无数次的失败和不尽的伤病。其修行的过程,无非也是一个练身修身的过程。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通过练习,能起到舒展筋骨、锻炼脏器、拉伸韧带、发展协调力的功能,使全身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日积月累的不断的练习,身体得以锻炼、意志得以磨砺、最显而易见的是技艺得以提高。同时练习、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寻找本我、真我和自我的过程,使其在过程中更加清晰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通过认识、剖析、对比,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通过武术的练习,武德的熏陶,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敢于竞争敢于亮剑的尚武精神、重义守信的道德规范、勇于直面问题的品质,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2.4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成熟、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社会适应,是人基本的社会需求,也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更是高等教育着重培养的方面。有才无能、有能无德,都不能更好地适应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行社会适应,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寻求别人的肯定,以获取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抑或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武德文化强调和谐共处、互相通融、共同发展的精神实质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关注,更多地遵循青年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尊重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实现人文关怀。

同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身心发展,身体成长也遵循着相应的规律,对其进行专业教育、人格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武德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顺应自然规律为准则,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根据自然现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练习。在武术行为的过程中统一遵从的武德,无论是从道德规范、社会准则、共同认知、修炼要求等方面对习武之人都做了要求,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会适应,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2.5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前文笔者也强调过,中国传统文化是让我们之所以是华夏儿女的重要标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强烈标签之一,甚至在现在,有外国友人看到中国人都觉得此人会功夫的现象。武德,又是武术的指向性、更具代表性的标签,其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救助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等,往往作为武林人士的标签。武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武术,传承武德, 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是强身健体,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研习的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在研习过程中不断进步,甚至有的在研习过程中因取得良好成绩收获财富、进入高等学府、成为社会知名人士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我,成为更好的我,让其渐渐地更敢于、乐于、善于去学习去表现,进而提高他对传统文化、对自身、对武术、对武德的自信,使其更进一步地研习和传播文化,进而帮助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好文化强国。

3 结语

中国传统武德,包含了儒家思想、传统礼仪、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不畏困难、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社会适应等思想。在课程思政大思政的背景下,在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在新时期新形势思政工作的特点下,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的指引下,在培养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需求下,将武德文化贯穿体育课程,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的延续、尚武精神的推崇,还有利于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发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进而推进体育课程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A5F0C47D-04C8-4BDD-91A5-716C44E9F0B8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