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讲计划” 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2022-06-05 02:49杨二梅
当代体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讲计划体育老师

杨二梅

“学讲计划”力图着眼于學生的发展基本面,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重要内容之一。当“学讲计划”如一股春风席卷徐州市各大中小学校,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传统体育课程必须做出对应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学讲计划”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探寻更为高效、高质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出发,针对“学讲计划”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旨在提升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地位是当今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在“学讲计划”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必须敢于破冰传统,积极探析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1 “学讲计划”概述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于2013年提出的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一经提出,便在徐州市各大中小学校快速试点和推广。“学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满堂灌”教学形式,第一次真正将学生放到了主体学习位置,为学生学习主体性体现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学讲计划”主要包括“学进去”“讲出来”和“教别人”三大主要内容,“学进去”是基础,主要指学生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与传统被动式学习不同,“学进去”要求学生主动的、深刻的学习,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出来”是过程,是“学进去”的直接表现。“讲出来”是在学生充分掌握既定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讲、练等方式,完成知识输出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同步完成对知识的深度解疑和理解。“教别人”是结果,与“小先生制”异曲同工。“教别人”是“学讲计划”基于新课标的一次创新化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师生角色,让学生代替教师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讲计划”是对生态课堂的憧憬,它指向对学生快乐、自由、主动和高效学习的生成,对教师参与、指导和高效教学的构建,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导向更具人性化,从而切实完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2 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学进去”

2.1 兴趣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同时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结合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配合多种兴趣教学模式,诸如竞赛、游戏、多媒体等都是备受学生青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学习心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在兴趣教学中切实实现“学进去”。

比如,在400米耐久跑训练中,学生一般会表现出较大的排斥心理,学生或是表现怏怏不乐,或是直接请假,即便是有学生参与了教师组织的训练活动,也有很多半途而废,难以坚持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无法克服心理和身体双重障碍,当学生对耐久跑缺乏足够兴趣的时候,又谈何学生能够真正坚持下去,并能够从训练中有所收获呢?因此,在耐久跑训练中,笔者结合学生兴趣心理,设计了多种花样跑游戏活动,“追球跑”“S形跑”“男追女跑”“女追男跑”等都游戏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着较大的帮助。在“追球跑”中,学生的注意力全然放在脚下的球上,他们需要保持球一直在脚的前面,在不知不觉间便完成了耐久跑训练任务。在“女追男跑”中,男生害怕被女生追上,女生又急于追上男生,整个训练一直处于紧张的追逐状态,耐力跑训练效果也会大大提升。综上,在耐力跑训练中适当融入兴趣元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耐力跑训练的心理和身体障碍,确保学生全力参与,高效训练。

再比如,在立定跳远训练中,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上,学生通常利用沙坑进行立定跳远训练,学生依次排队,按照顺序一个个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密度低,时间利用率低,训练方式枯燥,学生参与性较差,训练效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对此,教师可以引入“青蛙跳”竞赛互动,就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组学生模仿青蛙跳的姿势向前跳,其他组学生在旁边观察和监督,并指出动作做的最标准的学生,在各个小组训练结束后,动作标准学生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这种带有竞争机制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降低立定跳远训练的枯燥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训练效果,让“学进去”得以真正的实现。

2.2 因材施教,降低短板效应

初中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化,有的学生体能较差,难以支撑高强度负荷训练,有的学生耐力差,常常无法完成耐力训练任务,对于体能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仍旧按照统一标准要求的话,短板效应就会愈加明显,久而久之,体能较差的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畏难心理,对知识学习更是会产生较强的排斥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照顾到同一年龄段学生特征,更要照顾到个体特征。对于同一年龄段学生,教师要认识到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阶段初中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健美操、街舞等现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以满足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个体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充分了解他们的自身特点,引入分层教学模式,降低短板效应,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在体育训练中收获到满满的知识。

例如,在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依次以中考成绩60分、75分、90分为划分依据,对于第一层次学生,教师对学生运球上篮时间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男生19秒和女生23秒,并要求这一层次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战术,完成三人对抗赛训练。对于第二层次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运球技术和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强化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对于第三层次学生,教师应重点训练其运球、投篮、传接球、双手投篮等基本动作训练。教师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第二和第三层次学生身上。通过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全体学生均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掌握了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因此产生畏难的学习情绪,也不会因为训练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短板效应,提高了体育教学环节中学生“学进去”效果。

3 重视交流分享,让学生“講出来”

“讲出来”主要指学生分享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是体育课堂上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在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大胆进行质疑,继而在讲、练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一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好学生多是夸出来的,在体育训练中也同样如此,教师的鼓励和夸奖可以是学生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不管学生讲的对和错,教师都要让学生敢于大声讲出来,这便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分享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而,教师应在课上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大胆发声。如在耐力跑训练中,教师会要求学生理解“极点”这一概念,“极点”对于学生的训练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保护自己。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声,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耐力跑中曾经出现过的极点现象,这一问题与实际训练密切相关,学生也或多或少亲历过这一情况,因而发声的欲望表现的较为强烈,诸如呼吸困难、迈不动腿、喉咙有血腥味等现象便注意从学生口中而出,主要学生敢于主动分享自己的训练心得,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积极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发声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入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和解决。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到小组中去分享和交流,以便于更好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跳长绳训练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跳长绳训练,在以往的训练中,学生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也难以在训练中真正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输出,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训练前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每一个小组跳绳成绩都会不一样,你们能否探寻影响本小组跳绳成绩的原因有哪些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仅凭学生的想象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一边训练一边讨论,很快学生就能确定学生个人跳绳及时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到本小组的跳绳成绩。在学生纷纷找到原因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尝试引导学生努力去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训练中便将注意力放到了对个别跳绳技术差的学生训练上,对小组成员协调能力提升训练上。可以说,此时每一个小组跳长绳训练均打破了以往训练中单一游戏化目标,而是在训练中学会了思考、分析和总结,学生叽叽喳喳,既提升了课堂氛围,也切实提升了学生“讲出来”的能力。

4 强化学生主体,让学生做“小老师”

“小老师”即“小先生制”,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小老师”广泛存在于中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在体育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少,我们很少会看到学生以“小老师”身份在课堂上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是帮助其他学生答疑解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的,教师单方面认为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较弱,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殊不知教师也并非完美,学生必然会在某些层面超越教师,成为教师的“老师”,加之同龄学生视野相同,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起来也更加容易。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小老师”制度引入,让学生来做“小老师”,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促使“小老师”在教别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想做别人的老师,那么他势必要熟练掌握所教的内容。与老师教、学生学有所不同,学生需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一个先行学习的过程,通过多渠道让自己拥有教别人的资质,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需要实现多次观看篮球教学和比赛视频,以完成对课上知识的先行学习,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还会私下与其他学生互相切磋,提升技能,还有的学生会和教师沟通交流,以便于掌握更多的篮球教学技能,这样,当学生在课堂上勇敢走上讲台,他不仅已经熟练了本堂课所教内容,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均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其次,促使“小老师”在教别人中发现更多新的问题。教别人实质上就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学生要想更好的将知识讲给别人听,就要在讲之前不断的巩固和复习所教内容,当然,在这其中,暴露出新的问题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教师充分利用“小老师”教学这一特质,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或者是易错点时,教师可以多次邀请学生担任“小老师”角色,他们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习和思考,会进一步深化“学进去”和“讲出来”实施功效。比如,在“短跑蹲踞式起跑技术”学习中,由历年教学经验所得,很多学生作蹲踞式起跑动作时存会出现多种不标准动作,教师往往要到学生训练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发现,甚至于有教师在短跑训练或者是考试中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在讲解完蹲踞式起跑动作要点后,教师可以邀请不同学生上台示范,一开始,可以邀请主动举手的学生上台示范,“小老师”自认为动作非常标准,在完成动作示范后,教师可以让台下学生针对“小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小老师”在“预备”响起后,臀部没有及时抬起,有的学生指出“小老师”重心没有前移,还有的学生指出“小老师”臀部没有高于肩。不同的“小老师”几乎将所有错误的动作示范了一遍,一旦错误提前暴露,学生便拥有了更多改正和训练的机会,学生“蹲踞式起跑动作”掌握的就会更加的到位。当然,在遇到示范比较标准的“小老师”时,教师可以着重让其将动作重新分解,一一讲给台下的学生听,以充分发挥“小老师”的示范作用。

所以,让学生做“小老师”是深化“学进去”和“讲出来”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并做到良好的输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老师”,而学生在做“小老师”过程中,其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讲计划”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给体育课堂带了新的生命力,也让广大体育教师尝到了新课改的甜头,当然,“学讲计划”在实施中必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师对“学讲计划”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学讲计划”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在长期伴随着“学讲计划”的尝试和开展,笔者坚信只要我们教师敢于结合本校教学情况大胆尝试和改进,“学讲计划”终会迎难而上,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学讲计划体育老师
实施学讲计划,构建学讲课堂
谈谈“学讲计划”中的“讲”的问题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