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研究

2022-06-07 10:03杨朝吕潇奕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杨朝 吕潇奕

摘要:“灌输”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遇到了来自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多方面的现实困境。如何找到走出困境的新路径,完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任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应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提高教育合力和协同力,使立德树人理念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是时代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媒体时代话语主体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造成了冲击。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坚持“灌输”教育、唱响“主旋律”义不容辞。

(一)“灌输”教育的价值意蕴

1.理论建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只有坚持‘灌输论’,才能真正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和实践范围,才能有效强化教育效果,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2.实践导向价值:意识形态引导的现实路径

“灌输”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教育方式。推动思政课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现实路径,也是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条件。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时代背景

1.自媒体时代话语主体多元,信息传播迅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在这种以自主性和交互性较强为特征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话语主体完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信息传播的速度成倍增长,各类信息泥沙俱下,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了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灌输”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

2.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自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和话语主体的多元化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加困难。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灌输”教育拓展思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乃是时代所需。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遇到了来自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绊脚石。

(一)教育主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发挥教育协同力

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主体是全体教职人员,其中既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党务工作队伍,又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只有充分利用全体教职人员构建“大思政”格局,才能落实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但是,在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推进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与教学素养参差不齐,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教职人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内部也存在“灌输”内容、“灌输”方法、“灌输”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不仅如此,部分教职人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党政干部的职责,忽视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些因素导致“灌输”教育难以发挥协同力,“大思政”格局难以构建,“三全育人”的效果难以实现。

(二)教育客体:部分高校学生价值观模糊,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突出

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客体是全体学生,而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类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泥沙俱下,一些网络舆论场试图通过造谣、抹黑、和平演变等方式搅乱中国的社会秩序,高校学生正处在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那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突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带来泛娱乐化等不良后果,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给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三)教育介体:灌输内容难繁偏旧,形式落于窠臼

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介体是“灌输”内容,介体为主客体之间搭建桥梁,使主体能够作用于客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内容大多枯燥乏味,与社会现实、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避之若浼。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形式单一陈旧,而青年大学生是兼具创造性与批判性的一类群体,所以简单的理论宣教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也无法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治的兴趣,反而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需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教育環体:灌输理论的“存”“废”之争

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环体是“灌输”教育理论所处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部分学者认为“灌输”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特殊的价值。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所以应该“存”。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教育已经过时,且带有强制性色彩,只会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宣教,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大水漫“灌”到谈“灌”色变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如何厘清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成为一种现实困境。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困境纾解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现实困境,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总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方面探究破局的新路径。

(一)教育主体:提升教学素质,提高教育协同力

1.开展教职人员集中培训

教职人员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树立意识形态意识、责任意识。

2.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对那些用心打磨课堂、主动创新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内容与形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职人员,高校应该给予一定奖励,调动教育主体研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那些思想政治工作漠不关心,或在课堂上发表不实言论、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教职人员,高校应该给予处罚。教职人员的教学素质得到提升之后,巨大的教育协同力才能得以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也才能走出教育主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发挥教育协同力的困境。

(二)教育客体: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昭示着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价值观模糊的情况,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相结合。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滋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消除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资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打造别开生面的课堂,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以“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走出了部分教育客体价值观模糊、网络青年亚文化突出的困境。

(三)教育介体:努力实现灌输内容的生活化、技术的新颖化、形式的多元化

在重视书本的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很容易将思想政治工作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课。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实效性有三种途径:首先,寻找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相通点,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加工创造,实现灌输内容生活化;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教育主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和视频,将它们融入课堂,增加了灌输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再次,开拓“第二课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实现灌输内容的“生活化”、创新灌输形式,有助于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走出内容难繁偏旧和形式落于窠臼的困境。

(四)教育环体:正本清源,多方联动

教师要坚持正本清源,为“灌输”理论正名。但在确定“灌输”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正向作用之后,如何营造高校的“灌输”教育氛围,促使教育效果最优化,又成为现实难题。家庭、学校、社会是看似相互独立实际却紧密相连的三个要素,打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教师要肯定“灌输”理论的重要地位与当代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走出“存”“廢”分歧的困境,通过教育合力,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柴亚琦.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2]王嘉,林海玲.“灌输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梁德友,唐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存”“废”之争:分歧、实质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21(8).

[4]董秀娜,李洪波.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8).

[5]宫长瑞,轩宣.大数据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灌输路径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0(5).

[6]李建华,赵宝玲.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说理与自由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2020(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