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06-15 02:38郑东燕程梦雅章汉洲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臂丛躁动手术室

郑东燕,程梦雅,章汉洲

(汕尾市人民医院,广东 汕尾 51660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主要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麻药物,阻滞臂丛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神经传导,从而有效发挥镇痛、镇静作用[1]。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因术中神志清醒,易出现躁动、紧张、恐惧等情况。这会加剧其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2]。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仪能够对脑电意识进行量化检测,借助其观察脑电波的变化情况可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3]。手术室优质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多方位、全面的护理服务,从而可减轻其手术麻醉中的生理、心理不适反应,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4]。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汕尾市人民医院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8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择期行上肢手术治疗;2)术中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ASA分级为Ⅰ~Ⅱ级[5];4)同意配合完成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存在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存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3)有药物过敏史;4)存在恶性肿瘤;5)存在穿刺部位破损、感染;6)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42例/ 组)。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3 例,女19 例;其年龄为19 ~71 岁,平均年龄(45.03±7.52)岁;其体重为41 ~94kg,平均体重(67.52±11.26)kg。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8 例;其年龄为21 ~69 岁,平均年龄(44.93±7.48)岁;其体重为42 ~95 kg,平均体重(68.47±11.42)kg。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对其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此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介绍手术流程、生命体征监测、调节手术室内温湿度、核对手术器械和用品、为手术医师传递器械和用品、术后待患者苏醒后护送其返回病房等)。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法是:1)健全手术室护理工作规范,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标准和具体的护理流程。遵循“安全”“方便”“快捷”的原则制定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方案能够兼顾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患者的需求。加强手术室护士的专科培训,包括护患沟通技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等。使护士熟练掌握手术室护理配合工作要点、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方法,提高其护理水平。注重护士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训,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力量。实施专业护士准入制,确保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床护士的比例≥3:1。落实岗位负责制,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其职称评定、收入、奖励评优、进修深造资格等相挂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定期召开护理总结会议,结合医师、患者的反馈意见,分析上一阶段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手术室护理方案,落实各项护理措施。2)术前护理。(1)在手术前1d,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一对一讲解、视频案例讲解等方式)为患者介绍进行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麻醉原理及过程、麻醉可能引起的不适反应及应对措施、体位配合方法等,并及时为其解惑。(2)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通过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对于过度紧张无法自控的患者,可遵医嘱对其进行镇静处理,安抚其紧张的情绪。3)术中护理。(1)术前细致、全面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等。引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向其介绍手术室环境,以消除其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2)告知患者在术中自己会全程陪伴在其左右,必要时可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其所需的支持和鼓励。在执行各项操作前,耐心向患者解释。(3)采用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研究组研发的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用酒精清洁患者的前额皮肤,放置专用电极。协助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的Narcotrend 指数调整其麻醉深度,将其Narcotrend 指数控制在45 ~55之间。(4)严密观察麻醉对患者体循环、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发热、畏寒等异常情况,应减缓为其输注药液的速度,必要时应停止为其输液。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如患者突发意识模糊、昏迷,需注意观察其是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5)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减少其不必要的肢体裸露,使其感受到被尊重感。对术中输注的药液进行预热处理,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6)确保手术室内用品配备齐全,避免在手术中途离开手术室。4)术后护理。(1)术后将患者转运至麻醉恢复室,严密监测其体温、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为其清洁皮肤,擦拭干净残留血迹。(2)用加热毯、厚棉被为患者保暖,使其体温维持在36 ~37℃,防止其着凉。(3)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维持其呼吸通畅,防止其因通气不足而出现烦躁、头晕等情况。(4)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使用约束带约束患者,以防止其出现导管脱落、坠床等情况。(5)待麻醉药的药效消退后,遵医嘱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处理,以防止其因切口疼痛而发生躁动。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价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越高,表示其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2)比较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 的变化情况,观察时间点为术前5min(T0)、手术开始后30min(T1)、术后10min(T2)。3)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采用Ricker 镇静- 躁动评分表[6]评价其术后镇静和躁动情况。将其术后镇静和躁动情况分为危险躁动、非常躁动、躁动、安静合作、镇静、非常镇静和不能唤醒。危险躁动:存在拉拽、试图拔除气管导管、攻击医护人员、翻越床栏、在床上辗转挣扎等表现,计7 分;非常躁动:存在咬气管导管的表现,需接受保护性束缚,计6 分;躁动:身体躁动或焦虑,经言语提示劝阻可保持安静,计5 分;安静合作:安静,服从指令,容易唤醒,计4 分;镇静:嗜睡,语言刺激或轻轻摇动即可唤醒,并能够服从简单指令,但唤醒后会再次迅速入睡,计3 分;非常镇静:对躯体刺激有反应,无法与他人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计2 分;不能唤醒:对恶性刺激无反应或仅有轻微反应,无法与他人交流及服从指令,计1 分。4)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5)于术后第3d 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价项目包括护理流程、手术室护理配合、心理护理、总体评价等)。评分为90 ~100 分,表示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评分为60 ~89 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基本满意;评分为0 ~59 分,表示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 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至SPSS23.0 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的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 评分、SAS 评分相比,P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DS 评分、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的对比(分,±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的对比(分,±s)

注:*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0.05。

组别 SDS 评分 SA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2) 59.27±8.63 38.29±6.43* 62.03±7.46 37.29±5.13*对照组(n=42) 59.35±8.42 41.05±6.37* 61.94±7.32 41.38±5.26*t 值 0.043 1.976 0.056 3.608 P 值 0.483 0.026 0.478 0.000

2.2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的对比

在T0,两组患者的HR、MAP 相比,P >0.05。在T1、T2,观察组患者的HR、MAP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的对比(±s)

表2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的对比(±s)

注:#与本组T0 时比较,P <0.05。

组别 HR(次/min) MAP(mmHg)T0 T1 T2 T0 T1 T2观察组(n=42) 80.51±8.06 92.56±9.08# 90.58±8.16# 91.82±7.18 98.63±7.09# 96.82±8.14#对照组(n=42) 80.47±8.43 98.53±8.74# 95.37±8.45# 91.73±7.06 110.94±8.62# 101.86±7.25#t 值 0.022 3.070 2.643 0.058 7.148 2.996 P 值 0.491 0.001 0.005 0.477 0.00 0.002

2.3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后Ricker 镇静- 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的对比(±s)

组别 术后Ricker 镇静-躁动评分(分) 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min)观察组(n=42) 2.96±1.25 36.14±4.27对照组(n=42) 3.78±1.46 43.46±4.58 t 值 2.765 7.576 P 值 0.004 0.000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例(%)]

2.5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的对比

3 讨论

麻醉会对人体的呼吸、循环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麻醉药物残留会干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术后谵妄、恶心等不良反应[7]。有报道称,麻醉药物残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躁动,从而可增加其导管脱出、坠床的发生风险[8]。以往临床上主要是根据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判断其麻醉深度。该判断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准确性不佳[9]。有研究显示,使用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吴蔓[10]的研究表明,对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优质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改善其预后。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 评分、SAS 评分相比,P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DS 评分、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在T0,两组患者的HR、MAP 相 比,P >0.05。在T1、T2,观 察 组患者的HR、MAP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这说明,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分析其原因可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受担心手术效果、手术创伤等因素的影响,常伴有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动,削弱其机体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增加其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进行手术室优质护理能够通过心理护理、术前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有效增进患者对手术、麻醉方法等知识的了解,消除其内心的疑虑,提高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和护理工作,从而可缓解其心理应激反应,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对其机体产生的影响。配合进行麻醉深度监护有助于维持其HR、MAP 等指标的稳定,减轻其生理应激反应。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这提示,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患者的麻醉苏醒质量,减少其不良反应,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Ricker 镇静- 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这表明,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躁动的情况。这与郑青玉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麻醉深度监测配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小其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其不良反应,提高其术后苏醒质量,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臂丛躁动手术室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道路躁动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