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味”课堂 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2-06-24 00:02毛崇腾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味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需要构建“数学味”的课堂,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巧妙地渗透其中。基于此,文章从生活导入、画图分析、游戏活动、信息技术、悬念思考、实践体验等角度进行论述,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14-03

引  言

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品质,让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分析和解决数学难题。数学教师在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此,教师需要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摒弃沉旧的教育理念,力求让数学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润物无声地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包括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其中,基礎知识是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参与是指学生具备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核心素养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符合学科的本质。因为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核心,所以必须符合学科的本质,这样才能在学科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普遍性。核心素养并不是针对某个学生或者某一类学生的,而是面对全体学生。三是具备育人价值。每门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这种育人价值是不可代替的,即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不能代替这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核心素养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导入生活元素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数感与符号意识两项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2]。其中,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意义,对某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描述;符号意识是指在数感的基础上,能进行适当的运算推理,这也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敲门砖。因此,这两项核心素养可以同步培养。考虑到这两项核心素养的特性及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生活元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来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学习感悟,形成良好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例如,在教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是不是经常去超市买东西呢?大家去超市时,通常会带多少钱呢?”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有5元、10元等。随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买的东西不到1元,那我们用什么单位的人民币呢?”有的学生回答:“用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将“元、角、分”的概念引出来,然后讲述其中的转换关系。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如果老师要买一双袜子,需要花3元7角。再买一瓶酸奶,需要2元4角。那么老师应该怎么给售货员付钱呢?”有的学生说:“分别付费,先给售货员三张1元,一张5角,两张1角,付清袜子钱。再给两张1元,四张1角,付清酸奶钱。”还有的学生说:“将总价一算,只需要给一张5元、一张1元、一张1角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的形成。

(二)加入动漫元素

大部分小学生比较喜欢看动漫,因为动漫中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音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动漫,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教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时,教师如果只给学生讲解概念,就很难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金字塔的秘密》这个动漫,让学生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仔细观察金字塔的外形、结构和特点。在观察完之后,很多学生会说金字塔像一个特别大的三角形,而且历经了很多年都没有倒下。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方形的门窗上面斜着一根木头,这样木头就和门窗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也说明了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如此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加入故事元素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正是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

例如,在教学关于计算行程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其中加入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引入相关问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刘备想要出兵,但是必须过一条河,河的宽度为300千米,而且正好是顺风,他们如果要乘船过河的话,风速是每小时20千米,过河需要5个小时,但是如果回来的时候是逆风,那么逆风需要多久才能到达呢?”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题干知道顺风时的速度是船的速度加上风的速度,顺风速度=300÷5=60千米/时,所以船速=60-20=40千米/时,逆风速度=40-20=20千米/时,那么逆风时周瑜和刘备回来所需要的时间就是300÷20=15小时。”教师通过加入故事情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6B138FF-1F4F-47DE-A42E-4526FD835581

(四)画图分析知识

若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图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结合图形的分析,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题目直观地表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几何直观属于一种利用图形来分析数学问题的核心素养,与画图分析的契合度较高。由此可见,教师采用画图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倍”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例题:“渔夫爷爷带着他的三个孩子去河里捕鱼。渔夫爷爷一网捞了40条鱼,他的大儿子捞了10条鱼,二儿子捞了5条鱼,三儿子只捞了2条鱼。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在第一时间通常只能说出数字的多少关系,得出结论:“渔夫爷爷捕的鱼最多,小儿子捕到的鱼最少。”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每个角色的捕鱼数目进行适当的整理。比如,先將40条鱼按照10条为一组重新整理,与大儿子的捕鱼数进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4个大儿子的捕鱼数目正好等于爷爷的捕鱼数。以此类推,再按照5条、2条为一组,分别对爷爷的捕鱼数进行整理。由此,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画图功能,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使其充分理解了“倍”的概念,提高了几何直观核心素养。

(五)组织游戏活动

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而运算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大部分数学教师习惯采用“题海战术”,借助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形成良好的运算能力。但小学生的性情尚不够沉稳,难以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中保持良好的耐心。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动,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为数字的运算注入趣味元素,有效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四则运算”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开展“大家来找碴”游戏活动,对学生说:“小明是一个马虎大意的孩子,有一次数学考试,他居然得了0分,大家能找出小明都错在什么地方了吗?”随后,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小明做错的题,如“27 + 33×2 - 60 =

60×2 - 60 = 120 - 60 = 60”“25×4÷25×4 = 100÷

100 = 1”“8÷8 = 0”“小刚家里养着10盆多肉,旁边小区的牡丹花盆数是小刚家里多肉的3倍,问多肉和牡丹花一共有多少盆?小明的答案是30盆。”以此类推,让学生分析小明错在什么地方,正确的运算方式是什么。如果有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再让下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由此,枯燥的运算联系转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找碴游戏,学生在绞尽脑汁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对四则运算的法则理解得更为深入,还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运算准确度。

又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盒子,盒子中有60个小火柴,然后让三组学生来分配这60根小火柴,其中第一组有3名学生,第二组有6名学生,第三组有10名学生,每个组需要平分这60根小火柴。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统计这三个小组的学生所分到的火柴的数量。经过分配,第一个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拿到了20根火柴,第二个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拿到了10根火柴,第三个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拿到了6根火柴,这样60根火柴都被平均分了。根据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处于游戏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

(六)设置思考悬念

推理能力核心素养是数学最基本的思考方式,通常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前者旨在发现某个结论,后者旨在证明某个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一般需要依托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思考,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梳理线索,分析出最后的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例题:“有一个小卖部的老板,第一个月卖了8箱干脆面,第二个月卖了7箱,第三个月卖了9箱,那么第四个月,他进多少箱干脆面最合理呢?”有学生认为第二个月到第三个月多卖了2箱干脆面,所以可以比第三个月多进2箱。还有学生认为,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卖的数量减少了,说明第四个月不一定能多卖,所以不能武断地增加采购量。随后,教师提示学生从“平均数”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从这个角度分析问题,就会发现三个月的“平均数”8箱兼顾了售卖数增加和售卖数减少的可能性,是最为合理的方案。以上思考过程对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七)结合信息技术

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两项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关“统计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条形统计图、圆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多种形式,并为学生分析不同的统计图的优点,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数据分析方法。而对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虚构某个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参考多媒体创设的学习情境来掌握物体的方位或物体的位置关系。由此,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两项核心素养。

(八)增强实践体验

建模思想的培养通常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如果只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数学模型,唯有在自主探究时主动发现、积极归纳,才能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上植树,包括路的两端,要求每隔4米种一棵树,那么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火柴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总结规律。由此,学生可以建立“种植树-1=间隔数”这个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能继续延伸路的长度,让学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数学味”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品味数学的文化气息,从而更好地探寻数学的本质。要想达成这个教学目的,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创新性、实践性缺一不可。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数学教师需要努力寻求突破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金大勇.学科核心素养对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积极影响[J].新课程研究,2021(15):98-99.

陈海燕.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01):207.

作者简介:毛崇腾(1973.8-),男,福建光泽人,

任教于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中心小学,本科学历。86B138FF-1F4F-47DE-A42E-4526FD835581

猜你喜欢
数学味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