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作为学术语言:德语医学术语的发展

2022-06-24 09:17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拉丁语德语术语

雷 蕾

(柏林工业大学,德国 柏林 14055)

医学术语指医学领域的专业用语和特定词汇,比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更精确。医学术语体系是开放的,术语概念的发展受社会变化、科学进步、外来语言以及人们对疾病认知的影响。在德国的医学领域,直到中世纪后期,拉丁语都是绝对主要的学术语言。而到了15~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印刷术的传播,在德意志范围内,使用民族语言德语书写的书籍文献不断丰富,原先被宗教界垄断的学术知识变得更加普及,医学类通用书籍在民众中广受欢迎。

一、欧洲医学术语的早期发展

欧洲最早的医学术语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日常表达。古希腊医生对一些病症和器官的命名非常形象,患者因此也容易理解。相较于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古希腊人对解剖学的探索尚少。[1]13公元前7世纪,人们首次从魔法、巫术等观念中解放出来,尝试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看待疾病现象。[2]36-37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逐渐成型,奠定了西方现代临床医学的基础,对西方医学影响深远。[2]35

古希腊文化亦受到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克里特文化的影响,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治疗方法在社会底层流行。例如,起初阿波罗被看作负责康复的神,到了公元前5世纪,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epips)被民间誉为“医神”,后者的蛇杖在欧洲直到今天都是诊所的标志。[2]35公元前3世纪开始,古希腊医学通过自由人和奴隶传往古罗马,起初受到罗马人的抵触,但罗马缺乏医学方面的经验和研究,逐渐将古希腊医学收为己用。[2]49

影响西方医学术语发展的重要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希波克拉底学派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对流行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风”(Apoplex)、“腹泄”(Diarrhoe)等概念都来自此学派的体液病理学说。[3]4该学说认为,人患病不是某个部位出了问题,而是涉及整个人的状况。在19世纪以前,体液病理学说对欧洲大学的医学系教学都有影响。[3]4盖伦(约公元129—199年)的著作主要用希腊语书写,他的学说在中世纪是绝对权威。盖伦通过解剖猴子和猪获得重要知识,其著作首先在罗马帝国内部流传,9世纪开始传向阿拉伯科学界,尤其对后来的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产生了巨大影响。[3]4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和中亚地区交流密切,许多在欧洲已失传的古代典籍从中亚地区的阿拉伯语版本被再次翻译成拉丁语版本而传入欧洲。9世纪,意大利南部的撒勒诺和西班牙南部的托莱多被阿拉伯人统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丰富的文化交流。至今德语医学词汇中还有少量阿拉伯语痕迹,例如Alkohol(酒精)、Alchemie(炼金术)、Elixier(酏剂)。[4]25许多炼金术师在试验中发现的药剂成为向欧洲出口的重要商品,有关植物研究的文献也在南欧地区广泛传播,德语中的Abelmoschus (秋葵)、Aprikose(杏)、Artischocke(朝鲜蓟)、Jasmin(茉莉花)、Ingwer(姜)等词汇也来自阿拉伯语。[5]10-11

在中世纪早期,古典时期的自然科学文献通过修道院流传下来。修道院不仅有教育功能,也是医疗护理中心,僧侣们誊写医学书籍并绘图记录治疗经验。直到12世纪,修道院医学都扮演着重要角色。[6]1011世纪末,欧洲诞生了第一座医学院和医学研究机构——萨勒诺医学院。萨勒诺这座城市位于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交汇点,许多希腊语、阿拉伯语医学书籍都在萨勒诺医学院被翻译成拉丁语。14世纪,那不勒斯宫廷里的翻译学院也对医学书籍的翻译和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6]17

二、本土德语医学词汇的发展

虽然中世纪用拉丁语著的医学文献占大多数,但从8世纪开始,用各国民间本土语言书写的医学文献逐渐增多。拉丁语专业书籍的读者为僧侣和学院派医生,而德国民间医生主要阅读用本土德语书写的文献。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德语书籍中,近十分之一是医学书籍。[6]35-36在中世纪早期,即8世纪中叶到11世纪中叶,德语区关于人体、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文献广泛分布于咒语、处方等文本中。[6]1-3

早期涉及医学内容的文献包括两类:一类是介绍人体,帮助人们理解和治疗疾病的通识类读物;另一类是用于治疗疾病的咒语书和处方书。最早用古高地德语书写的医稿是8世纪的《巴塞尔处方》(BaslerRezepte),包括三个处方:第一个用拉丁语书写,用于治疗发烧;第二个与第一个相似,并且流传到了东弗兰肯地区;第三个则混合了盎格鲁撒克逊和巴伐利亚土语,用于治疗皮肤溃疡。[6]82咒语和祈祷书包括《梅尔斯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üche,其中第二首用于治疗马腿脱臼)和ProNessia等。ProNessia写于公元9—10世纪,是中世纪早期驱虫类咒语(Wurmsegen)之一。当时人们认为疾病是不同的虫子作祟导致的,用咒语或祈祷将虫子驱走便可治愈疾病。这首咒语的目的在于让一种名叫“Nesso”的虫子从人或动物的骨髓里爬出来,经过骨头、肌肉、皮肤爬到箭上。人们将这支箭射到荒林或野地里,就可以祛除疾病。[7]9-11

希尔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约公元1098—1179年)的著作中出现了大量德语医学词汇,这位女修道院院长是第一位姓名被流传下来的中世纪女医学作者。她在著作中使用了大量本土词汇,并且记录了许多植物的功效,对植物学发展影响深远。[8]33-54她编写的自然科学书Physica中详细记述了数百种植物、动物的药用价值,还涉及元素、矿物和金属,书中用方言记述的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此外,在她写的医书CausaeetCurcae中,除了用药物治疗疾病外,还包括基于神学、宇宙学的精神疗法,以及基于体液理论的饮食疗法等内容。[8]33-54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对中世纪晚期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更加关注自然和人类本身,医学研究也更加注重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人文主义时期,植物学、动物科学和外科医学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用德语书写的科技文献,为德语被确立为大学课堂语言和大学出版语言奠定了基础。[9]5-11新教神学家和医生奥托·布伦费尔斯(Otto Brunfels)于1532年出版了德语版《植物标本集》(ContrafaytKreüterbuch),他在书中用德语标注每种植物的名称,并配以彩图;马尔堡的医学教授欧里修斯·科杜斯(Euricius Cordus)在授课过程中将田野考察和学术旅行纳入植物学课程。[10]13-17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除草药书籍外,还出现了一些用德语书写的制药书籍,例如16世纪由药剂师克里斯多夫·威尔松(Christoph Wirsung)收集并编写的《处方书》(ArtzneyBuch)。这些书籍极大地丰富了德语医学术语词汇。[9]12

在外科方面,由于西欧在中世纪后期战事不断,军队对战地医生的需求很大。当时的外科医生仍被视为手工业者,他们大多未受过正式教育,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拉丁语。三位德意志外科医生海因里希·冯·普法尔兹(Heinrich von Pfolspeundt)、希洛尼米斯·布伦施维格(Hieronymus Brauschwig)和汉斯·冯·格斯多夫(Hans von Gersdorff)是最早用德语写作的外科医生。由于15世纪欧洲出现了印刷术,他们写的伤口处理手册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1]2081-2086汉斯·冯·格斯多夫于1460年出版《包扎医疗手册》(BuchderBündth-Ertznei),详细介绍了如何处理箭伤和火枪伤口,以及如何用绷带包扎伤口;希洛尼米斯·布伦施维格的《外科伤口处理手册》(Cirurgia,einhandbuchderWundarznei)除了介绍处理伤口的方法外,还涉及解剖和制药知识;汉斯·冯·格斯多夫的《战场伤口处理》(FeldbuchderWundarznei)主要介绍如何处理火枪伤口,并且首次以丰富的插图解释了截肢术。这几本书广受欢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洲的基本外科手册[6]25。医学实践的增多,使得外科领域的德语化进程更加迅速。虽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学说在17—18世纪仍是权威,但医生们越来越重视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学院派医生由于要和民间医生合作、竞争,也不得不更频繁地使用德语交流和写作,逐渐摆脱拉丁语的束缚。[12]255-270

三、德语医学术语的近代发展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医学经历了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巴黎学派开创了现代自然科学和临床医学的新时代,对医院设施和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些来自法语的德语医学词汇延续至今,例如:bandagieren(用绷带包扎,法语:la bandage)、Kanüle(针头,法语:la canule)、Lanzette(柳叶刀,法语:la lancette)。[4]23-24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医学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19世纪出版的《医学百科大全》(Real-EncyklopädiedergesammtenHeilkunde)在1860—1914年间经过多次修订、再版,在德语区备受欢迎,由此可见德国医学在当时的先进水平。[9]18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由于德国医生在医学领域成果突出,盎格鲁撒克逊地区有不少以德国著名医生命名的专有名词,例如:Koch’s bacillus(科赫芽孢杆菌,纪念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Mesmerismus(催眠术,纪念弗兰茨·安东·梅斯莫的动物磁气理论)、Mullerian duct(苗勒氏管,纪念约翰尼斯·苗勒发现的胚胎生殖管道分化)、Virchow’s law(菲尔绍定律,纪念细胞病理学开创者鲁道夫·菲尔绍)。[4]24

到了20世纪中叶,英语因词汇数量巨大(约60万)、语法简单易学而被国际学术界广泛使用。[1]44源自北美地区的新诊断分析仪器名称和操作技术词汇不断融入德语,例如:Carrier(携带者,英语:carrier)、Compliance(依从性,英语:compliance)、Tranquilizer(镇定剂,英语:tranquilizer)。由英文首字母组成的词汇也被广泛使用,这些词汇多为近几十年新发现的疾病或者新发明的医学技术,例如: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激光/通过受激辐射光扩大) 。[4]25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术语词汇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对疾病的命名和诊断富有时代特点,暗含某个时代对一些疾病的理解。由于每个医学领域都不断衍生出众多的专门词汇,医学工作者对其他领域的医学术语往往也存在理解问题。[1]71968年,德国医学研究和教学分为五大领域,即外科、耳鼻喉科、内科、儿科、骨科,1989年又增加了临床药理学、神经病理学、放射疗法三个学科,2008年则拓展到33个专业科目和34个分支。[13]399-400知识的快速翻新和技术进步都增加了掌握医学术语的难度。虽然医学术语体系是个开放的系统,但其中的解剖术语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在19世纪,解剖术语非常混乱,亟需达成统一规范。为了促进医学交流,维滕堡的解剖学家克里斯蒂安·海因里希·西奥多·施雷格(Christian Heinrich Theodor Schreger)尝试统一解剖术语,但未成功。[1]42随后,奥地利解剖学家约瑟夫·海尔特(Joseph Hyrtl)也尝试进行改革,他认为用德语对人体部位进行命名更加方便和直观,并号召成立解剖学命名委员会,目的在于统一国际解剖术语。[1]421895年,解剖学术语规范大会在巴塞尔召开,会上发布了第一批解剖学术语名录;其后,术语规范大会分别于1935年、1955年在耶拿、巴黎等地召开,对术语名录进行了编辑和修订,在原有的4286个概念的基础上新增了1354个术语; 1960年、1975年,大会又对术语名录进行了后续修订。[9]12

出于便捷的目的,并且为了让病人更容易理解,现在常用的德语医学术语词汇多是由原先复杂的拉丁语—希腊语术语演化或简化而来的混合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这些术语词汇的含义、语法、构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后,德语医学术语中融入的源自阿拉伯语、法语的外来词汇也在书写、发音、重音、语法等方面被德语化或英语化。[14]3-5即便在今天,拉丁语词汇或者拉丁化希腊语概念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医院、诊所等各个领域。这一方面是因为医学界具有长期使用拉丁语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拉丁语表达具有简短、表达力强、语法严谨的特点,许多国家的医学生都学习拉丁语。[4]26但目前德语医学术语的教学过程更加倾向简单化,即便医学生没有学习过拉丁语或古希腊语,也能通过掌握词根、构词法熟练掌握术语词汇。在德国和瑞士就读医学专业,拉丁语已不是必要前提,而在奥地利仍需要提供拉丁语学习证明或参加补充考试。[15]以柏林夏洛特医学院为例,学校专门针对医学术语课程开设了实践课和三门教学课,此外学生还需要参加每周的练习课。医学术语课程将基本词汇缩减到1000个左右,学生则借助词汇派生规则理解和掌握更多词汇。[3]吕贝克大学医学院每年冬季学期也会开设医学术语课,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外每周还配有辅导课为学生解疑;对于没有拉丁语基础的学生,学校额外开设几个讲座,补充拉丁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变格、变位练习。[16]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医学术语的历史根源和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根据词汇结构掌握词汇的含义并掌握构词能力。

四、德语作为通用学术语言

尽管在18世纪,德国的受教育阶层使用的书面语言仍为拉丁语,但出版物使用的语言已经从拉丁语逐渐向德语转移。1740年图书市场上的出版物有27%使用拉丁语,而1780年该比例降到了17%,其中一大部分是教科书。[17]39-4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已成为工业强国,在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英语、法语、德语是当时通用的国际学术交流语言。[18]49在此期间,德国成立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机构,包括威廉皇帝协会(即后来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这些机构创办了大批德语学术刊物,在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德语都是主要的国际学术语言之一。[18]49-54

为对外推广文化和语言,德国在其他国家建立起德语学校,并向其他国家派出德语教师,组织与德语有关的教育活动。在该语言政策影响下,上海于1907年成立了“德文医学堂”,即后来的“同济德文医学堂”。这里的学生先学3~5年德语,然后用德语学习医学课程。[18]59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因发展工业的需要,向德语国家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一些大学课程采用德语授课。[19]526许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非德裔科学家也与德语国家有诸多关联,有在这些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19]527

一战期间,德国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医学类出版物出口受限,协约国的科研工作者避免使用德语,转而使用母语发表文章。一战后,由于德国学者拒绝承认战争罪行,协约国重新建立起国际学术联合会,抵制德国科学家和德语出版物。[18]60例如巴黎于1920年重新建立“国际结核病防治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e contre la Tuberculose),取代1902年在柏林成立并由德国主导的“国际结核病防治协会”(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gegen die Tuberculose)。这些因素从长远角度上导致了德语作为学术语言的衰落。[20]2685-26901880年左右,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类出版物使用的语言中,德语(23.6%)、法语(27.2%)、英语(35.8%)尚能平分秋色;1920年德语自然科学类出版物约占总出版物的44%,英语占33.3%,法语占14.4%;此后德语、法语所占比例一路下跌;2005年,英语所占比例高达92.7%,德语、法语等小语种已跌至1%以下。[19]551-552

德语医学术语词汇保持了普通用语与专业用语并存的局面,解剖学词汇和临床术语更多保留在纯文本层面,而口头表达和语法句法结构都依据现代语言习惯。[21]257-258例如:医患对话更多使用本土日常词汇“Bauch”(肚子),而非医学专业词汇“Abdomen”(腹部),给患者的科普性手册或互联网科普文章也倾向使用本土简单词汇;在教学层面,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教材,都倾向使用德语化医学术语,例如:Abdomen(腹部,拉丁语:abdomen)、Divertikel(憩室,拉丁语:dīverticulum)、Epilepsie(癫痫,古希腊语:επιληψιξ/epílēpsis)。[21]260-262基础治疗和教学领域更倾向使用德语,而科研层面更多使用英语,一些院系会开设医学英语课程或选择性使用英语教学课本;在学术会议或者科研层面,则普遍使用英语。[21]260-262

德国的医学类作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作者用德语写作,其中大多数是在医院工作的临床医生,没有学术追求;第二类作者用英语写作,其中大多是基础科研工作者;第三类既用德语写作,也用英语写作,这类作者属于同时在学术机构工作的临床医生。[22]526希望在大学获得教职的学者大多用英语发表文章;如果只希望成为非大学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则主要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22]526

五、结语

希腊语和拉丁语奠定了德语医学术语词汇的基础。中世纪和近代以来,随着文化交流和技术发展,源自阿拉伯语、法语、英语的医学术语融入德语,并被德语化。在吸纳古典医学理论和东方医学学说的同时,德语区的本土民间医术也同步发展,并在文艺复兴之后迸发生机。此后,用德语书写的医学书籍更加普遍,逐步打破拉丁语对上层科学知识的垄断格局。

德语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曾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医学类文献出版语言,这些文献和德国的先进医学水平对许多国家的医学科研人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拉丁语作为教育和学术语言,曾在欧洲统治了漫长阶段,人们为了摆脱拉丁语的负担转而采用各国本土语言写作。如今,医学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概念和词汇不断涌现,知识翻倍的速度增快,医学工作者需要时刻学习新知识。然而科研人员必须掌握英语才能接触最新文献和学术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英语无疑又成了新的负担。

猜你喜欢
拉丁语德语术语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以意大利传教士为例浅谈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本”、“体”、“本体”词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