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看见拖延的孩子?

2022-06-25 10:54赵丹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赵丹

摘 要:说起幼儿的拖延行为,很多父母都挺头疼。但是幼儿的拖延行为一定是不好的吗?该行为的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些常被父母忽视的地方。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幼儿拖延行为背后可能的7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父母走近孩子,真正看见孩子。

关键词:拖延行为;自我效能感;家庭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拖延被人们视为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行为。不少父母会为孩子的拖延行为感到头疼。经常会有妈妈发来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拖延,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妈妈们要正确看待拖延现象,理清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的坏习惯。

二、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

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总结出以下几点可能的原因,僅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孩子的依赖心理。在家庭里,如果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很多事情都会帮助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孩子自身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能力不但不会提高,拖延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例如,他会存在这样的心理:只要我迟迟不收拾,爸爸妈妈最终肯定会帮我收拾玩具的。

第二:孩子的畏难心理。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幼儿的发展顺序也是不同的,有些发展的较快,有些可能比较缓慢。有些家长不顾幼儿的自身发展规律,揠苗助长,让幼儿感到压力,虽然幼儿可能尚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但孩子的拖延行为已经暗示我们:家长需要合理评估自己对幼儿的期望,反思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是否超过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产生了畏难心理,这十分不利于对于幼儿好奇心、创造力等美好品质的培养。

第三:孩子的抵触心理。有些家长会发现,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孩子可以很快的完成。但面对他不感兴趣的事情,纵使你如何催促,仍是比较拖延,磨磨蹭蹭,需要很久才能完成。这个时候,身为家长我们要敏锐的意识到,孩子拖延行为的背后是抵触心理在作祟。是上这门兴趣课的老师他不喜欢?还是他根本不喜欢这个兴趣班?亦或是频繁的上课让孩子感到疲惫?只有父母真正的看到了孩子,了解了孩子心存抵触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比如,幼儿园吃饭时间,总有一些孩子能够很快就将饭菜吃完,然后愉快的去玩。还有一些孩子,每次都是吃饭最慢、剩饭最多的那个。

第四: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买不着、借不到、留不住、回不来。你要磨磨蹭蹭,它就会悄悄溜掉,只有珍惜它、抓紧它、才会延长它。

第五:孩子通过拖延行为来寻求关注。 自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以来,很多家庭有了第二个宝宝甚至第三个宝宝,家长的精力有限,不能像以前一样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很多心思敏感的大宝为了和二宝竞争母爱,会故意拖延着事情不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妈妈的注意。家有二宝三宝的妈妈要留意一下,如果大宝每次的拖延行为都出现在妈妈关注二宝的时候,那就要多多反省一下是否平时忽略到了大宝,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第六:幼儿对失败的恐惧。有研究表明,对失败的恐惧是预测拖延的重要因素。幼儿对失败的恐惧是一种焦虑反应,由于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标准或满足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对评价的内容产生担心、焦虑的情绪,因此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那些有失败风险的任务。现在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报一些课外兴趣班,学一些特长。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感到十分的骄傲。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例如:有个孩子弹钢琴弹得很好,每次有比赛或上台表演的机会时,家长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的为孩子报名。然而,当孩子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时,那种无言的沉默让孩子恐惧、倍感压力。弹钢琴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件单纯的、愉快的爱好,而是一件需要承担没有理想成绩会让父母失望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有了心理负担,对弹钢琴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出现拖延行为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第七:家长的言传身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阶段,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对孩子起到了无声的影响。试想一下,一对遇事拖延的父母如何养出一个不拖延的孩子呢?

三、如何应对幼儿的拖延行为

(一)幼儿方面

1.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够做得好。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幼儿完成一项任务时,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表扬,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让幼儿认识到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务的。在具体的任务上,可以遵循小步子原则,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达到的步骤。在完成的途中,也可以修改必要的目标,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奖励,遇到困难时引导幼儿及时寻求帮助,能够有效的缓解幼儿的畏难情绪,降低拖延行为。例如:一名5岁的幼儿看见别人滑板玩的非常好,很有兴趣也想去学。但是自己去滑的时候经常摔跤,逐渐丧失了信心,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降低,再让幼儿去练习时不愿意去训练。家长这时候要敏锐的意识到孩子拖延背后可能是滑板的难度过大,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要及时的开解孩子情绪,为滑板制定小步子计划,例如第一步先练习双脚的站位,首先能够在滑板上站稳,待站稳以后再进行第二步单脚的滑行,将步骤进行分解,这样对孩子来说难度不会太大,让幼儿有信心控制滑板,减少摔跤现象的发生,心理上也会增强对事件(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可控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滑板。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时间观念的培养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3-6岁,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可以逐步教孩子认识和关注时间。可以利用与父母共同制作“图形时间表”“一天的时间轴”等方式,让孩子对一天的时间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水果?什么时间阅读和运动。让孩子懂得每天可以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沙漏、表盘了解时间的长度。与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规定一些合理的时间要求。比如:一顿饭可以吃多长时间;每周看电视一小时等,让孩子在健康规律的生活节奏中感受时间。

(二)家长方面

1.改变教养方式,做民主型父母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要学习相关教育理念,争做民主型父母,给予孩子尊重、平等的爱。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视幼儿能力,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关注。切勿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在幼儿身上,对幼儿提出过高、不合理的期望,让幼儿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家长尊重孩子、以身作则,幼儿也会受到感染,拖延行为会有显著改善。

2.家长要合理看待成败,培养幼儿的平常心

身为家长要合理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拥有一颗平常心。让幼儿认识到失败也是人生路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培养幼儿的抗挫力。这样才能够卸下孩子的思想负担,降低孩子对于失败的恐惧,享受活动过程的美好。

3.家长要学会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身为家长,我们应当学会适当的放手,不要事事包办,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应该温和而坚定的遵守,只有家长有原则、有底线,孩子才能有机会去锻炼自身能力,能力强了也就有信心很快完成,有效降低幼儿的拖延行为。

教师和家长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快速意识到孩子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真正看见孩子,看到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当心理需要满足了,很多拖延行为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董俊婷.邯郸市幼儿自我效能感和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258-259.

[2]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9-12.

[3]李曼.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及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04):2-6.

[4]徐秀玲.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探析和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7(02):47-49.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
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