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序贯用药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

2022-06-28 09:59罗显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血小板血栓下肢

罗显红

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通事故发生率也相应地升高,这也导致下肢骨折的发病患者越来越多,临床治疗下肢骨折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但是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下肢无法活动,很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性命安全,因此在下肢骨折手术后,需积极地开展对应的治疗干预措施,降低DVT发病率[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预防药物为磺达肝癸钠、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其中磺达肝癸钠是主要靶点为Xa因子的新型抗凝药物,于2001年在美国获得FDA批准后,在静脉血栓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有研究提出配合阿司匹林开展序贯用药,可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预防血栓形成[2]。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荣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纳入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表现下肢外伤肿胀疼痛,伴有肢体畸形、活动受限;X线、CT检查证实下肢骨折;男女不限;年龄40 ~80岁;采用Caprini评分表对血栓风险评估评分≥2分;新鲜骨折、移位明显,保守无效、具备绝对手术指征。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有2项以上异常;近期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病史,急性颅内损害或肿物,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血小板计数<100×109/L;类风湿视网膜病,有眼底出血风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库欣综合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观察组男165例,女85例;年龄40 ~80岁,平均(62.25±5.25)岁;胫骨腓骨骨折50例,股骨干骨折1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0例,髋骨骨折25例。对照组男150例,女100例;年龄42 ~80岁,平均(63.35±5.45)岁;胫骨腓骨骨折51例,股骨干骨折1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2例,髋骨骨折2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知悉本项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术后6 h开始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122)2.5 mg,术后第2 ~9天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 mg/次,1次/d。

观察组给予序贯用药,术后6 h开始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 mg,术后第2 ~9天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 mg/次,1次/d,术后第10 ~18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 次,1次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术前,术后1、2、3个月行下肢血管彩超,记录两组下肢静脉血发生率。(2)凝血功能:术前,术后1、2、3个月检查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浆D-D。对比评估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在固定时间节点采集晨间空腹静脉血5 ml,以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于 4 ℃、3 000 r/m 离心 15 min,将血浆与细胞分离,采取免疫比浊法和美国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上述项目。(3)出血不良事件:观察鼻腔、牙龈、球结膜及脐周外出血,对比两组术后2 d ~1个月该类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术前,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0%(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浆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血浆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3个月,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浆D-D水平相应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血小板计数(×109/L)PT(s)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 术后3个月观察组(n=250) 200.25±53.52 265.45±70.04 276.02±85.63 280.25±86.25 10.05±0.36 12.52±0.75 13.02±0.86 14.57±0.95对照组(n=250) 200.20±52.40 232.08±65.72 275.03±83.65 281.52±85.86 10.08±0.40 10.52±0.54 12.95±0.79 14.75±0.84 t值 0.011 4.449 0.131 0.165 0.881 34.217 0.948 2.244 P值 0.992 0.000 0.896 0.869 0.379 0.000 0.344 0.025

表2(续)

2.3 两组出血不良事件比较

术后2 d ~1个月,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3.20%)明显低于对照组(9.60%)(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出血不良事件比较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多发于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等,随着近年来国内交通水平的持续提高,交通流量以惊人速度增长,这也导致下肢骨折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临床治疗下肢骨折的首选方式为手术治疗,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DVT,对手术质量和术后恢复存在极大影响,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有临床研究发现,手术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而DVT又是引发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据临床统计有60% ~70%的DVT患者会继发肺动脉栓塞,因此积极地明确DVT的发病诱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干预尤为重要[4]。临床研究表明,构成DVT的基本要素为内皮损伤、静脉瘀滞和高凝状态,而导致骨科手术DVT高发的原因普遍有如下几种:(1)骨科手术后,血液受到胶原、组织碎片和脂肪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引发血液凝固,继发DVT。(2)骨碎片对血管的损伤和手术对血管的损伤都会加重内皮细胞损伤,引发DVT。(3)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发DVT[5-6]。

目前,临床上预防DVT形成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其中磺达肝癸钠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选择性抑制Ⅹa因子药物,具有高亲和力的戊糖结构,可通过与抗凝血酶活化部位有机结合,可促进机体生成FⅩa因子复合物,生成速度340倍左右,能够有效地发挥FⅩa因子抑制作用,减少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并且通过皮下途径给药后,可促进机体快速吸收,具有100%的生物利用度,2 h可到血浆峰浓度,半衰期约为17 h,因此每日给药一次,3 ~4 d后就能够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用药过程无须检测,具有较强的高度可预测反应,可固定剂量给药[7-9]。同时,临床上为提高疗效,提倡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开展序贯治疗,本组研究中在术后6 h开始至术后第9天内每天注射一次磺达肝癸钠,并在9 d后用阿司匹林作为后续的用药方案,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静脉血栓栓塞高危风险增加期时,采取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三分之一的肺栓塞和DVT形成风险,与普通肝素相比,该药的血小板抑制能力较强,可合理降低微血管通透度,减少皮下出血,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联合两种药物展开序贯疗法,可发挥良好的递次协同作用,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术后风险[10-12]。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接受序贯治疗后,术后3个月,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0%(8/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0%;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血浆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3个月,两组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浆D-D水平相应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 ~1个月,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3.20%)明显低于对照组(9.60%)(P<0.05),由此可见,序贯治疗的用药效果更好,用药安全性更强,可合理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发生率,进而提高预后转归水平。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序贯用药,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积极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效果确切,值得参考。

猜你喜欢
血小板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