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2-06-30 23:29张成联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工科院校思政教育

张成联

摘   要: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的素材。基于对地方工科院校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现状的调查,全面分析了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三条路径:整合资源,画出思政教育“同心圆”;立足课堂,筑牢思政教育“压舱石”;贴近生活,彰显思政教育“正能量”。

关键词:抗疫精神;工科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7-0106-03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精神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江苏省近日发生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波及全国多个省市,一时间众多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警察、志愿者们纷纷响应号召,踊跃报名投身抗疫一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再次彰显出强大的动力,在防疫斗争一线构筑起牢固的防控屏障,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心剂。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其思政教育的实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抗疫精神是激发起亿万人民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也是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剂,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动能,从而真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抗疫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一)抗疫精神的内涵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生命至上”的人道追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从确诊患者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到集中隔离点的“花式餐饮”大比拼,彰显的都是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价值认同。二是“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到江苏“十三太保”手足情深、互帮互助,“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广大志愿者,在全国上下凝聚成一股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三是“舍生忘死”的使命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的“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个个生动的“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感人故事。四是“尊重科学”的务实精神,科学决策、科学防控、科学溯源、研发疫苗,始终坚持向科学要答案。五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在最寒冷的冬天,我们比以往更加靠近,同一片天空,尽管我们生活不同,伸出双手,守望相助、彼此依靠。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抗疫精神在抗击疫情的实践中产生,又是我们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强大精神支柱。它的深刻内涵注定了将作为我们党光荣传统的延续载入史册,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动力。

(二)抗疫精神的价值

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懈奋斗的精神凝结,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沉淀,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闪耀着时代的光华。它为我们坚定必胜信心赢得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抗疫精神包含的五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高校而言,抗疫精神既可以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亦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产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促进立德树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事关青年成长,更影响民族命运。抗疫精神是思政教育最鲜活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抗疫精神取得的胜利及其背后感人的故事都彰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比全球疫情的控制,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激发学生客观看待西方意识形态、点赞中国责任与担当,进而擦亮青春底色,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众多大学生志愿者,亦是抗疫精神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最生动的阐述,他们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抗疫过程中有很多“90”后、“00”后,他们说:“以前是你们守护我们,现在换我们守护你们了!”这就是抗疫精神对当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的培养。

2.提升教育实效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坚持传统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彰显出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进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抗击疫情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抗疫精神是在新时代抗疫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它能唤起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其育人目标与思政教育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抗疫精神所倡导的理念也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相吻合,培养具备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国际视野的人才。“尊重科学”的务实精神,可以激发工科大学生勇攀高峰、科技报国的信念,进一步通过“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作品竞赛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科技强国的决心。

二、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不仅事关学生个人发展,而且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全面了解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笔者以盐城工学院作为样本,在施测环节以问卷法为主进行调研,同时兼顾运用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铺垫。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98.76%。

通过统计发现,当前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总体上呈现两个特征:一是观念上高度认同。调查显示,近90%的人认为“需要强化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只有约10%的人认为“可以维持现状”。约90%的专业教师认为自己也应该与思政教师一样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约10%教师认为自己有责任,但不如思政教师重要。访谈发现,学生几乎都认可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校园里、社区中到处活跃着学生参与抗疫的志愿服务身影。学校思政教育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联合主办“最美逆行者,战‘疫’励学子”盐工青享会,邀请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来校,与师生们一起回顾分享她们在武汉一线的抗“疫”故事,还通过学校官方抖音号、B站线上直播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由此可见,师生在观念上高度认可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师的育人意识较为牢固,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也真正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课程思政较为普遍。调查发现,62%的教师“已经进行课程思政”,35%的教师“准备进行、正在搜集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反馈来看,38%的学生反馈“有,比较多”,55%的学生反馈“有,但不多”,7%的学生反馈“几乎没有”。材料学院教师在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上获奖,人文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大讲堂”,设计艺术学院开展“思政与艺术同行”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采风课程……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种子已经深入教师内心且被学生感知,学校也正在探索把思政元素像“盐”一样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在“润物无声”中引领新时代大学生。

另外,当前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在程度、方法、实效方面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融入程度不够深入。调查显示,抗疫故事与精神主要是通过思政大课开展。专业课教师在课上“偶尔引用一两个抗疫示例,但不展开讲”的占30%;“完全没有提到”的占5%。可见除了思政教师、思政大课,抗疫精神在其他方面的融入程度还不够深。二是方式方法不够集成。访谈中,学生表示抗疫精神的宣讲大多是通过网络思政大课线上开展,缺乏线下的深入互动,即便是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大班教学,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方式方法不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育人效果有待提高。被问及“你认为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效果如何”时,57.3%的人表示“比较理想”和“理想”,36%的人表示“一般”,6.7%的人表示“不理想”。从践行抗疫精神的角度看,参与校园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多是退役士兵、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社团成员,普通学生参与较少。由此可见,抗疫精神的学习上“知”和“行”还存在脱节。

三、抗疫精神融入地方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资源,画出思政教育“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

就要求我们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时,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画出教育“同心圆”。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是对课堂显性教育的有效补充,对于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栏、海报、网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都可以开展抗疫精神专题报道。校园“十大育人体系”也可以围绕主责主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敬畏生命”主题班会、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心中种下“生命至上”的种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科学防疫知识,让学生尊重科学;依托互联网开展“云演讲”、“云宣传”歌颂伟大抗疫精神;学校资助部门对因疫情致困的学生给予补助,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教育人,促进学生把“感恩情”转化为“报国行”。学校也可以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思政大课,对在校园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进行表彰,展示文明校园建设成果。例如,医者仁心、恪守神圣的后勤管理处职工严春生;心有戎装、战士本色的“盐工卫士”退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在抗疫点滴中书写崇高理想。

(二)立足课堂,筑牢思政教育“压舱石”

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推动抗疫故事与抗疫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案例等生动的形式讲好抗疫故事,让每一个接地气的“小故事”都发挥感动人的“大能量”,促进学生掌握抗疫精神的内涵并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专业课教师也要将抗疫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地方工科院校有很多专业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很强,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本专业与抗疫精神的结合点开展教育。例如,盐城工学院制药专业教师可以围绕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展开课程思政,深化大学生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认可;还可以通过开设校选课的方式在全校学生中普及,让专业课散发出阵阵思政香,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逐渐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贴近生活,彰显思政教育“正能量”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教师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群体,因此应真心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爱护学生。要把抗疫故事讲出真情实感。学校管理人员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情怀、高尚的人格,这样有温度的教育才能感化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抗疫过程中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宣传,树立学生群体的榜样,以朋辈力量助力思政教育。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抗疫故事,如“盐扬同心,众志成城”就展现了盐城与扬州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温情力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同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要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中蕴藏的巨大思政价值。盐城工学院地处红色之城,抗疫精神与新四军铁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在学生思想引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激励人心、催人奋进,让青春的正能量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   张耀元.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探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13.

[2]   张梦影.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5).

[3]   林于良.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9-23.

[4]   常晨曦.抗疫精神融入公安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21,(2):50-53.

[5]   蒋劼.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86.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工科院校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