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职责与使命探析

2022-07-01 11:24金鑫荣
出版广角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一流出版社学术

【摘 要】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必须担负起独特的职责和使命。大学出版社最初成立的宗旨是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大学出版社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大学出版社不能仅仅辅助和服务大学教学科研,而应强调其主体地位和宗旨意识,发挥在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倡导学术、创新思想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大学出版社是大学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的载体,厘清其功能边界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职责;使命

【作者单位】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出版学学术史文献整理、研究与资料库建设”(21&ZD32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0.010

大学是创新思想的原生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知识产生的集聚地、优秀人才的供给源。著名社会学家周晓红教授从大学出版社“提供学者成果的表达空间、记载学术精进的成长轨迹、孵化科学家共同体的形成、影响社会大众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留存人类文明的精神呈现”等六方面,诠释了大学出版社的意义。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的载体,所担负的职责与使命是时代的加持和发展的必需,探析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对厘清大学出版社的功能边界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一、助推大学“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的大学出版社

1.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

作为从大学母体中诞生的大学出版社,理应把建设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作为既定目标。国际一流的大学都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如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学科建设上,一流的大学出版社都能得到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出版资源的滋养,如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哈佛大学的文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等,这些大学出版社都出版一流的专业类学术图书。国内著名的大学出版社也多在某类专业领域的学术图书出版中有所成就,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史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哲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学等,其一流学科的出版成就与一流大学的学术声誉相颉颃。

2.与新时代大学的职责和使命要求同频共振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大学出版社要积极与教学科研部门同频共振,协同努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要先行;“启智增慧”“培根铸魂”,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出版须出彩。为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核心作用,大学出版社要深耕主题出版方面的选题,出版一批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审美性和学理性兼具的优秀出版物。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从内容到形式必须既具有丰富深邃的学术内涵,又要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要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阐释。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论解读、实践分析是主题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时代性、当代性和现实意义,关注当代语境下讲话精神的时代新意,把握其精神内核和精神实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释义、解读要做到充分掌握、精准把握,选择的作者必须要具有权威性、正确性。

二是大学出版社应致力于创新理论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大学是创新知识的渊薮,无论是人文思想的创新,还是科技思想的创新,大学出版社都应通过出版的形式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在理论创新上,大学的科研院所、智库、思想库集中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流理论研究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往往站在时代思想前列,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理论的先锋、思想的灯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核心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大学出版社要在理论创新的出版上下功夫。同时,大学出版社要聚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材建设,出版一批思想深邃、形式创新、阐述精准的优秀教材。在科技和文化创新上,大学出版社要加强科技和文化相结合的融合创新探索。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地,大学出版社应承担起科技创新成果的“催生人”作用,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尽早落地。特别是要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版,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注重芯片技术、新能源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和数字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太空探索和深海探潜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版。在文化创新上,大学出版社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要以国际化的传播方式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读懂中国,使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哨站”和“桥头堡”[1]。

二、建设一流的学术出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学术出版相生相连,是发展共同體。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以一流学术出版反哺一流学科建设,如何让一流学科建设回馈一流学术出版,如何使两者在共生共融的学术氛围中相互促进、以一流学术出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1.“双一流”语境下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均离不开一流学术出版

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一流学术出版三者之间是共生共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没有一流大学则产生不了一流学术出版。因此,关注一流学术出版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议题。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流学术出版,能够支撑起社会发展的最新思想和科技创新成果。从历史维度来看,西方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到现代化乃至后工业化信息化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均由人类思想和科技进步而推动,均离不开一流学术出版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助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建设一流大学成为国家的既定目标,致力于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着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产生一流的学术出版成果。因此,办好一流大学是出版一流学术成果的根本保证,也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桩基工程[2]。

2.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2022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推动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为文化传播、知识传输、文明传承的出版业,出版社理应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在文化高原上建设高峰,向出版强国迈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砥砺奋进、不断拼搏,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也同样取得了卓越成绩,我国许多“双一流”大学的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初见成效。同时,大学出版社也可以在国家教育、科研、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探寻一流学术出版发展的核心要素。例如,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一流学术出版的核心是扩大和提升国家的学术话语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关注“国之大者”,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优质服务

大学出版社要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跟踪国家重大发展理念,关注“国之大者”。大学出版社要紧跟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关注“两个一百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区域发展理念的理论成果。对于这些新理念、新概念,大学出版社要发挥大学出版机构的作用,彰显大学出版机构的特色,做深度的阐释与研究。如“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阐述,“五位一体”“两个全面”重大理论的阐述,国内国际双循环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统一大市场等理论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長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解读。当然,大学出版社更要关注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新理念、新要求,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科学性、学理性地阐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如“两个一百年”的历史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碳中和碳达峰理念、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理论等。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原创性精品学术出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大学出版社的底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通过出版载体进行文化传输,在新时代绽放历史的光芒。我们必须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知识营养,发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平台的核心作用,肩负起宣传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责任,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目标、新路径、新方法,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当代出版文化当中。

大学出版社应当致力于做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中,除了推出原创性的阐释精品,还应关注普及性的文化读物。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历时20余年,先后出版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及“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全清词》、《全清戏曲》等重大项目。其中,由《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衍生出版了《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将学术专著转化为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知识读本。该书系入选了农家书屋以及中宣部“百部青少年推荐读物”。

原创性学术精品强调的是学术著作的民族性、本土化、特色化、个性化和精品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这样的巨大变化没有一种现成的理论能够指导我们伟大国家发生的历史伟业。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躬耕于这场伟大生动的历史实践,浇灌、培育出研究之果。新时代的大学出版社不能在学术出版上满足于简单的理论译述,应脚踏中国大地,立足于原创性学术精品出版。

五、聚焦一流科技出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平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切产业创新的基础。如何突破科技发展的瓶颈,如何抓住科技创新的命脉,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都与一流的科技出版紧密相连。

我国的科技出版在改革开放短短的40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依赖SCI论文评价,形成了“基础研究在国内、成果发表在国外”的尴尬局面,尚未建立起一流的科技成果发表平台,这并不利于我国一流学术成果的及时发表与应用。对此,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和评价平台的建设,如2019年11月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优化期刊出版布局,从总量、布局、结构、质量四个维度统筹科技期刊建设工作,争取在短时期内建成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大学出版社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积极参与、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发布和评价平台,努力扭转科技成果出版的“逆差”,掌握国际科技出版和评价的话语权,彰显我国在世界科技出版图谱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要加大对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使我国不但成为一流科技成果的源生国,而且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发表重镇。近年来,我国科技出版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在世界顶尖杂志《科学》《自然》上的论文发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5G建设、通信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等。这是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持续大规模投入的成果。据相关统计,我国科研经费位居世界第二,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培养上千万名本科、研究生,其中培养的STEM人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优秀的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铁、航天航空、长距离电力输送、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都为我国打造一流的科技出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推动、促进一流学术成果的出版,以一流的学术出版彰显时代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突破单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性要求,大学出版任重而道远。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成立,但打造一流的学术出版,我们有广阔的阵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理论成果、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这些都是源源不竭的出版资源,也是大学出版社扎根一流学术出版的肥沃土壤。

六、致力于出版一批反映中国制度、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高水平能力的精品力作

大学出版社既要打造原创精品,也要推出一批反映中国制度、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高水平能力的精品力作。改革开放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令我国在基础建设、民生发展、教育和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此,出版機构应协同研究机构,出版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要以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提供学理性阐释,揭示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展场景下的中国经验,展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坚定发展的毅力和决心。

大学出版社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理论建构、学术框架、概念创新方面要有所作为。学术出版要以中国视角、中国风范来厘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理论,正确释读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当今国际环境当中,“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我国前瞻性战略眼光和全局性发展思路,既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我国新时代发展开创了新路。大学出版社理应以学术性的精品力作阐释好“一带一路”建设,从国家发展全局提炼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逻辑,凸显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作用。

七、倡导学术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博大精深、灿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应该以全世界人民听得懂、读得懂的方式为世界所分享。学术文化是走出去的核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要依靠学术走出去驾船出海。真正实现走出去,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既是学术的,又是通俗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是大学出版社努力实施的目标,因为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学术走出去,国家社科规划办专门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项目,鼓励出版机构组织相关适合学术走出去的选题。南京大学出版社自2018年入选中华学术外译工程以来,一直位居全国大学出版社前列,入选项目内容包括各个学科和专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经济、中国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包含英文、俄文、德文等多种语言,着力多角度、立体化的走出去。其中,入选的学术著作主要是南京大学学者的精品力作,是南京大学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这些精品力作的成功翻译出版,将为世界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学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大学出版社的责任使命。南京大学出版社把走出去作为大学出版社的文化担当, 探索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一是创作原典走出去,比如大型思想文化整理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经实现全方位走出去;《王羲之评传》《诸葛亮评传》《朱熹评传》《王夫之评传》版权输出至日本、韩国。二是以通俗读物的形式走出去,《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15种外文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已经持续成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学院的使用教材,适合海外孔子学院学生及一般读者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的“孔子新汉学丛书”则是走出去的又一个重点项目,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质文本。三是通过申报各种项目实现走出去,如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

走出去路径可以多元化,但学术走出去必须与国外一流学术出版社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积极行动,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向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社介绍所出版的图书,借助南京大学与国外大学有诸多联系的优势展开合作。近年来,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哈佛大学出版社、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韩国文学翻译社、日本北陆大学出版会、德国歌德学院、德古意特出版社、爱思唯尔等建立了业务联系。同时,南京大学出版社积极拓展,与国外出版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南京大学出版社与东京大学出版社、莫斯科大学出版社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精品项目互通互译,定期互访,深度开发合作领域。在具体操作上,南京大学出版社成立版权贸易部,做到版权工作专人专责,与国外出版社专门对接,加大图书走出去的工作力度。

此外,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建立人文社会科学术语库,为走出去建立双语转换的术语数据库,所申报的《基于引文索引数据库的人文社会科学双语术语库》进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获得了财政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同时,设立《四书五经》双语术语库(多语种)、《“一带一路”专题术语库》(多语种)等专题术语库,为中文学术术语建立规范化标准,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

八、提供知识服务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的知识服务领域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知识服务通道问题,数字服务商、著作权人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一是要加强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在知识服务中的核心作用。知识服务是学术出版的新业态,加强新形态和新业态之间的关联,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应当发挥好作用。事实上,在提供知识服务解决方案上,出版界已经有很多实践探索,如新闻出版总署建设“智慧出版重点实验室”,设立国家级的数字出版园区,着力培养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复合型人才,推动知识服务解决方案的应用等,作为特色化、专业化的大学出版社也应在知识服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二是细分学术服务领域,打造高精尖学术品牌。知识服务为细分学术服务领域提供了路径和方法,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串联和互通,学术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科学嫁接,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水平的提升。三是致力于新文科学术成果的推广与出版。新文科是创新性学术成果与科技、文化有机结合的新概念,是互联网时代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综合发展的新理念,是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成果的新平台,同时也是人文社科与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相结合的新形态,是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新业态。未来大学出版社的走向,必定是文化、学术成果出版商与知识服务的提供商,两者并行不悖,且相互联动。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职责与使命已然突破了传统为大学教育科研服务的单一功能,具有多元的职责使命,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出版社在服务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须发挥重要作用,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须发挥核心作用。新时代的大学出版社,更应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助推大学“双一流”建设,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学术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金鑫荣. 论主题出版的内容建构及传播途径[J]. 现代出版,2021(4):84-87.

[2]金鑫荣,还星. 浅论一流学术出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助推作用[J]. 出版广角,2021(14):6-9.

猜你喜欢
一流出版社学术
我等待……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