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表达:回归儿童的装置艺术教育策略探索

2022-07-03 19:31李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树经验装置

李佳

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在地性”是建筑对其所处的地域、地貌和地势特点、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活的回应与依赖,其实践要求是“既要经济适用,又要安全美观”。借鉴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装置艺术的“在地性”表达是回归儿童立场的实践探究,是对儿童“此年龄特点、此学习方式、此想象”等特定性艺术表达的回应,主要以“整合、递进的目标建构”为主旨、以“易得、多样的材料操作”为载体,以“体验、操作的装置内容”为主线。在装置艺术表达过程中,幼儿通过错置、悬空、分隔、集合、叠加等手法对现有物品进行重新建构,创造出立体感强、造型层次分明及视觉冲击性强的艺术作品,有效解决了幼儿美术活动中“少儿童味表达”“少整合性架构”“少持续性推进”等一系列问题。

一、“契合性”目标体系的建构

“契合性”指装置艺术活动目标应契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幼儿“感受、体验、创造”的发展为主线,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对装置艺术活动目标进行整体建构(见表1)。

二、“循环性”废旧材料利用

我们与幼儿、家长一起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并建立丰富、绿色、随手可得的材料库,为开展装置艺术活动提供基础保障。“循环性”废旧材料库可分为:自然类材料库——大自然是幼儿最亲近的学习场,大自然中的石块、树枝、树叶、花瓣等材料,构建成园本化或班本化的自然类材料库。在与自然材料的充分接触中,幼儿不仅能了解自然材料的属性,还能体验自由创作的乐趣。纸质类材料库——包括大量的纸盒、纸板、礼品包装盒、报纸、纸箱、纸质手提袋等纸质类材料。线类材料库——旧毛线、旧T恤、旧鞋带等布线类材料,幼儿既可以在这类材料上进行涂鸦,也可以将其作为装饰物。塑料类材料库——塑料杯、塑料瓶、塑料筐、塑料袋等。如幼儿用水果包装网上的空洞,学习有规律的编织技术,通过色彩搭配编织成娃娃的衣服、围巾、小帽子、鞋子等。

三、“因循性”内容梯度推进

在实践中,我们遵循各年龄段幼儿的兴趣需要、基本特点来设计装置艺术活动,确立了“平面式装置、半立体式装置和立体式装置”三种梯度类型。

(一)梯度一:重在“欣赏与感受”的平面式装置

平面式装置属于幼儿装置艺术活动开展的最初阶段,适合在小班年龄段开展。在该阶段,幼儿运用涂画、拼贴、喷印等方式在师幼共同塑造好的作品上进行再次探索。其中,教师需要侧重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这一创作过程,支持幼儿进行一些难度较低的装置艺术活动,以促进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小班艺术活动“波点小创客”就是孩子们在已有的艺术载体上进行再装饰,他们在欣賞草间弥生的波点作品后纷纷变成小创客,利用收集而来的小沙发、脚踏车、瓶盖等废旧物品进行创造。孩子们发现许多圆圆的瓶盖就像波点,于是他们尝试把瓶盖黏贴到小沙发上,但瓶盖黏上去很容易掉。于是,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怎么让瓶盖黏得更牢”的头脑风暴。很快,大家讨论出两个可行的办法:一是涂抹适量的胶水;二是黏上后按一会儿更牢固。有效的师幼互动解决了装置过程中的问题,这既是问题的终结,又是幼儿装置艺术发展的起点。

(二)梯度二:重在“操作与体验”的半立体装置

半立体装置是幼儿从平面装置到立体装置的过渡,比较适合在中班年龄段开展。在这一阶段,幼儿一般会先从平面绘画的方式开始,然后尝试将自己的设计进行立体装置。幼儿装置出来的艺术作品总体给人的感觉已经接近立体,但他们缺乏立体式的整体思考,大多是在已有事物上的装饰。

如在中班艺术活动“我的大树站起来了”中,萱萱画了很多小树。随后,她用剪刀把小树都剪了下来,说:“老师,我要做站起来的树。”老师问:怎么才能让树站起来呢?她说:“用吸管就可以。”接着,萱萱用双面胶把树贴到了吸管上,尝试把小树竖直地放在桌子上,但她一放手,小树就倒了。老师说:“是不是吸管太细了?”于是,萱萱继续寻找材料。这一次,她发现了牛奶杯,开始尝试把小树贴到牛奶杯上,这下小树牢牢站住了。她把所有的小树都贴到了牛奶杯上,然后放在作品展示区。在尝试让小树“站”起来的过程中,萱萱经历了一次失败,但她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探索,最终获得成功。由于幼儿经验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当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放弃,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通过启发引导,鼓励他们继续探究。

(三)梯度三:重在“表现与创造”的立体式装置

立体式装置适合在大班年龄段开展,在该阶段幼儿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属性与特点,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进行简单的、具有一定意义和形式美感的立体物象的组合,进一步理解空间和位置关系。

如在“我来显身手”艺术装置活动中,大班女孩对各种梦幻角色非常感兴趣,如灰姑娘、美人鱼等。而男孩则对变形金刚、奥特曼等拥有超能力的英雄角色特别钟爱。为了满足孩子们的美好“幻想”,经过投票和讨论,确定了女孩子的制作目标为“艾莎公主”,男孩子的制作目标为“钢铁侠”。孩子们找寻不同材料装置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男生组主要通过组装纸箱和材料呈现钢铁侠形象,女生组则是借助班级人体模型进行艾莎公主的装扮。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装置活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意注意能力、合作协调能力都非常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只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材料,幼儿就能创造出自己喜欢的装置作品。

四、“灵活性”多元组织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及经验获得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及亲身体验”渐渐构建起来的,在装置艺术活动中我们同样遵循这一点来探索多元的组织形式。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一)欣赏先导:师幼“间接性”构建经验

幼儿创作灵感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有效的欣赏之上,以此来完成经验的迁移和内化。装置艺术作为一种集场地、材料和情感为一体的综合展示艺术,充满着多种不确定性。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多样优秀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以此来拓展幼儿的创作思路,构筑幼儿对装置艺术最初的经验。欣赏主要通过两个路径:一是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幼儿提供装置艺术欣赏素材;二是带领幼儿参观艺术展览,既有教师带领下的参观,也有家长的配合,这为幼儿装置艺术创作提供了间接性积累经验的机会。

(二)主题引领:师幼“渐进性”构筑经验

主题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线、发展线和延展线等,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幼儿装置艺术活动,能够让幼儿根据主题进行连续性的深度体验,有效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和认知,为幼儿的艺术创作和表达提供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如在“三只蝴蝶”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蝴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师幼共同探索与讨论中,他们知道原来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并通过阅读《小青虫的梦》这一绘本,萌发了要帮助小青虫变成蝴蝶的愿望。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圆瓶盖制作毛毛虫的外形,再用竹签表现小草。在主体完成的基础上,幼儿又接着利用超轻黏土装饰天空,用各色瓶盖加辅助材料做出立体的大蝴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材料進行装置,装置经验呈现渐进性发展,而且他们还深入了解到蝴蝶的蜕变过程,感悟到生命成长之美。

(三)区域嵌入:幼幼“实操性”唤醒经验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开展装置艺术活动时,我们从区域中发掘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项目式跟进,积极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经验对区域中的材料进行组装、改编或尝试简单的独立创造等。

如在“舞动吧,水母”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阅读区看到《海边的动物》绘本时,对海中不同种类的水母产生了兴趣。他们对水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讨论水母的创作。灿灿说:“肉肉,你觉得我们的盐画水母好看吗?”肉肉回答:“好看呀!”灿灿说:“可是我看到过的海水虽然是蓝蓝的,但是它有一点点透光,可以看到海里是什么样子。”肉肉跟着说:“好像是的,以前我去巴厘岛的时候发现那边的海水很清澈可以看到底下。”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想象已经和现实进行了链接,这也引起了教师的思考,是否可以找到一种看似透明但又是有颜色的材料呢?为此,师幼一起寻找相关的材料,在经过一番筛选后,他们确定了用透明的塑封纸涂上蓝色颜料作为“海洋”。幼儿在实际操作、不断思考中将已有经验唤醒,并链接已有经验。

(四)协同共育:亲子“同修式”拓展经验

基于“协同共育、亲子同修”的原则,我们呼吁家长也参与到幼儿装置艺术活动中来,让美育走进家庭、走向生活。如在“家乡的桥”活动中,家长带着幼儿去参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幼儿对感兴趣的桥进行观察,并发出各种疑问。贝贝说:“爸爸,桥为什么会有弯的和直的呢?”依依说:“桥上面为什么会有许多线条?”小帅说:“桥不会倒吗?”随后,家长带着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听专业的解读,来解决孩子们的疑问。最后,家长与幼儿一起“造桥”,他们利用积塑玩具、绳子、夹子、废旧纸盒等材料进行装置创作,在“造桥”过程中也发生了桥倒塌的情况,但家长与孩子共同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共同实践、双向成长的过程。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对幼儿装置艺术的在地性表达有了更深的了解,幼儿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利用身边多样化的物质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升,观察和热爱生活之情也不断发展。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猜你喜欢
小树经验装置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轰趴装置指南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