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小社团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与思考

2022-07-03 19:31匡明霞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纸盒同伴社团

匡明霞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幼儿园各类群体活动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营造了丰富的环境,其中跨班级、跨年龄段的艺术小社团,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自主的艺术创作空间,发展了幼儿的艺术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同伴交往、合作、互助、分享、关爱的机会。在艺术小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多种培养策略,以正向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艺术小社团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内在联系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参与各类不同的群体活动,提升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建议:“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群体的活动。”这让我们在艺术小社团和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之间找到了内在联系。

(一)艺术小社团活动内容能加深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

艺术小社团中的各类活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对社会与自然的亲近,反映了幼儿的关爱与良知、合作与友善、同情与帮助。幼儿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和视角绘画、舞蹈,表现自己在游戏与生活中的关爱与分享,还通过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甄别故事中人物行为的真、善、美,提升了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水平。

(二)艺术小社团活动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提供了演练场

“习性学家”斯特耶对同伴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前儿童的交往群体一旦基本稳定以后,群体中便形成了社会性的组织关系。如游戏中学前儿童的稳定性群体就会出现不同等级,有的孩子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一旦这种等级趋向稳定,那么群体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便大大降低了,群体间同伴的相互作用也会显得有序。学前儿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将来理解社会规则,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遵守社會规范等都具有重要影响[1]。艺术小社团中的幼儿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发展需求不一样,活动中就自然会产生互动合作、帮助、交流分享、认知冲突等行为,形成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生态教育环境,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演练场。

二、在幼儿艺术小社团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艺术小社团中的幼儿在利用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语言探索各种工具、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人际交往行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适合的策略,积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遴选艺术小社团中的问题行为生成活动主题,创设情境实践体验

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索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平时要关注艺术小社团的活动过程,敏锐地发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再从中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设置弹性课程。如我们还原艺术创作场景,让幼儿发现问题,讨论活动中哪些人物的行为是受人欢迎的,哪些是大家不能接受的。然后创设情境,让幼儿再次置身那个材料不足,需要通过帮助、合作、分享、关心才能完成任务的环境中去进行艺术创作,逐步习得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正如麦斯威尔说的:“环境的物理属性,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师资教育和经验同样重要。” 学习与发展源于生理成熟和环境之间的持续互动,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能为儿童提供一系列挑战[2]。

(二)挖掘艺术作品中的亲社会行为生成干预课程,优化资源正向引导

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儿童的干预训练。通过积极的艺术作品,正向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于是,我们结合社团艺术活动开发亲社会学习课程,充分发挥艺术小社团灵活、自由、自主的活动模式,以视频、动画、绘本、道具、材料为媒介,以大带小的形式开展绘本欣赏、角色扮演、戏剧表演、艺术创作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艺术作品中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迁移到幼儿生活中来,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过渡。

(三)助力艺术小社团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接力传递,日积月累和谐发展

在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中,只要幼儿愿意,成人的观念就很容易强加于他们,因此,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遵从。相反,幼儿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更容易做到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基于此,我们开展多样的小社团——童星话剧团、百灵鸟合唱队、花仙子舞蹈队、小王子乐队、七彩涂鸦班、水墨游戏组、创意手工坊等,为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了交往的空间和机会。在活动中,同伴间成为互相帮助、关爱的榜样。如当小班幼儿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与别人在绘画中互相帮助时,他们会学着去做,当然也会互相模仿自私的行为。南茜·艾森博格研究发现“同伴间的榜样力量会影响孩子饮食偏好、玩具的喜欢、友谊偏好和攻击性行为等”[3],这说明了同伴间的榜样力量之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艺术小社团同伴影响的优势,助力幼儿亲社会行为正向传递,恰如其分地肯定、强化幼儿积极的帮助、分享、安慰、保护、合作等行为和良好的情绪表达。

三、在艺术小社团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实践思考

按照行为动机和目的维度,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亲社会行为。但是,要在艺术小团体中分辨幼儿的哪些行为是真正的亲社会行为,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掌握幼儿亲社会行为核心经验,是艺术小社团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知道幼儿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和归属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6岁儿童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关心等。其次,教师要能甄别哪些行为是真正的亲社会行为[4]。从动机和目的来分通常会将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归为“利他行为”,如安慰、同情、帮助;将自私的、期望得到奖赏的亲社会行为归为“互惠行为”,如分享、合作等[5]。还有一种分享行为动机往往不被察觉,他们分享或者帮助别人的目的不是出于利他或互惠,而是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通过说谎或虚假的投机取巧行为。再次,教师要明白,幼儿即使知道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但也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因为幼儿的思维和行为还不能同步。我们要结合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发挥艺术小社团异龄儿童之间形成的“最近发展区”优势,促进幼儿积极互动[6],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当身边有同伴发出求助信号,如语言的请求、痛苦的表情、哭闹时,幼儿能自愿伸出援助之手,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他们。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二)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艺术小社团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关键

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及其行为动机是不同的。教师要能在活动中敏锐地发现不同,并提供适宜的引导与帮助。如“梦想社团”中的孩子们利用大小不同的纸盒进行艺术创作。阳阳(大班男孩A)用纸盒组合机器人,做到一半时纸盒不够了,他大声求助:“我的机器人还差手和脚。”圆圆(小班男孩B)听到喊声转头看了看,继续玩他的纸盒涂色。红红(中班女孩C)听到喊声,数了数纸盒,然后送了两个小纸盒给阳阳,回头继续玩她的纸盒游戏。强强(大班男孩D)听到喊声转头一看,直接搬起自己所有的纸盒送给阳阳,并与阳阳一起合作制作。机器人最后还需要一顶帽子才完美,可是纸盒又没了,强强起身直接从圆圆那里拿了一个盒子。圆圆看看他们没有去抢回,嘟起小嘴将自己的纸盒往自己面前拨了拨,继续游戏。机器人完成了,吸引了整个社团的小朋友围观。阳阳转身拉圆圆一起欣赏他们的机器人,圆圆看着机器人指着帽子告诉同伴和老师“这个盒子是我的”,然后开心地拍手笑了。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该干什么呢?活动中的A发出求助信号后,B、C、D最终都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了利于A的分享行为。老师询问C:“你为什么把你的纸盒分给他呢?”C回答:“因为我纸盒多,分给他老师会表扬我。”接着,老师继续询问C:“如果你的纸盒刚好或不够,你还会给他吗?”C笑笑说:“会,因为大哥哥会陪我一起玩。”C的分享行为是建立在不损害自己利益基础之上的,她的分享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能换来大哥哥和她一起游戏,是一种“互惠动机”分享。D获得求助信号后立即将自己的全部游戏材料分享给A,并一起合作不求回报,是典型的利他“慷慨”行为。后教师询问D获得答案证实:“如果我不给他,他的机器人就完成不了。”但是D后续的利他行为只专注了A的感受,没有考虑到B的感受,在没有得到B的同意就强行拿走纸盒给A,他的利他行为造成了对另一位同伴的伤害,这也是大班幼儿认知有限所造成的,需要老师及时给予D引导和帮助,肯定他的优秀行为,又要让他认识到:不经意间做出了让B不能接受的行为,需要及时给予B安慰。同时,老师还要引导A思考怎样更合理、更有礼貌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呢?对于B来说,他的行为也展示了符合小班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不争抢独霸游戏材料,虽然不情愿分享,但别人拿了也认可,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迫于大孩子权威的一种分享,需要老师多次观察才能确定。因为小班幼儿的物品所有权开始建立,不太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加上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所以非常珍视自己拥有的物品。当有人要拿B的游戏材料时,他将自己玩的材料往自己身体聚拢不想再丢失,他去看机器人也不一定是因为机器人创作精彩,可能关注点是他分享出去的物品“机器人帽子是我的盒子”。活动中的A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当他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忘感谢给他分享纸盒的小弟弟,并拉着小弟弟一起欣赏他的创作,让小弟弟感受到了安慰与关心。

总之,我们看到幼儿在艺术小社团中不仅获得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更能看到他们在活动中的独立、自主、互相支持、分享、合作、关心、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变化。在艺术小社团活动中,教师要站好位,做好观察与分析,给予幼儿适宜、适时的帮助,支持幼儿独立创作、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大年龄幼儿对小年龄幼儿的伤害,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真正有意義的亲社会行为。

(三)践行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艺术小社团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无形影响力

3~6岁的幼儿具有超强的模仿学习能力,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谈、态度、行为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内容,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往往会不做选择地接受成人的某一言行,并悄无声息地在自己身上扎根。如在艺术小社团活动中,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艺术指导充满了包容与爱心,幼儿在活动时就会自觉遵守规则、轻声交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反,如果教师喜欢大声发出指令,强制幼儿完成既定的艺术创作,对寻求帮助的幼儿漠不关心,可能就会导致幼儿在活动时大声喧哗,争夺游戏材料,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形且有力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小社团创意美术活动课程实践研究”重点自筹课题(课题编号:T-b/2016/12)

【参考文献】

[1]?陈杰琦,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

[2]?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

[3]?南茜·艾森博格.爱心儿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M].巩毅梅,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35-136.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6.

[5]?陈杰琦,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55.

[6]?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8.E1D95BC9-9586-4421-9904-D3C99C4F49C0

猜你喜欢
纸盒同伴社团
缤纷社团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纸盒变身机器人,低碳环保又好玩
小纸盒有大作用
纸盒的奇思妙想
K-BOT拼插社团
卖纸盒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