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

2022-07-18 16:23龚光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龚光正

摘 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学生综合能力展开培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但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构建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将通过对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分析,着重研究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具体策略,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教学导向

在核心素养理念尚未提出前,教师在教学中就有意或无意识的对学生展开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语文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在课堂中必须要把控教学节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从而使语文教学节奏变得更加舒适、合理,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上都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到教学任务和课时的影响,对部分知识的讲解存在以偏概全、寥寥数语带过等情况,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快速的理解和吸收,而提高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换言之,在讲解相同的语文内容时,核心素养较高的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文章内涵,而核心素养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先了解基础性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结构,进而深入文本内涵。

1.学会品读表达,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运用多种途径对学生展开培养。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品读手段,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指导和问答引导学生多品读语言,为其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但当下部分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更多以应试教育要求为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品读表达,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先结合文本展开分析,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根据学生的文学素养,找出语句中的關键词,通过仿写和改写句子,指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加强赏析和解读句子含义,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此外,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多品读和积累,还要定期组织实践活动,设计即兴演讲、分享交流等活动并明确活动要求,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表达,在实践中提升语言构建能力。基于此,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并逐渐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久之,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2.善于探究质疑,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质疑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质疑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敢于探究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针对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分析学生文章论证思路,梳理文章逻辑思路,并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及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真实表现,采取多样化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课内角度来讲,教师要善于将书本中的问题转变为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书后练习资源,对文章主题、结构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在反复阅读、推敲、探究和释疑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究意识。

从课外角度来讲,教师应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阅读活动前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图书馆书籍等途径搜集袁隆平先生的一些事迹,整理信息,将课内外资源相整合,拓展阅读教学范围,在大语文学习观下,教会学生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类整合,真正实现理解性质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学生会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培养出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审美实践,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加强语言文字感受和品味,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趣味,并重视情感交会和形式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审美实践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1)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和品味

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力,是培养高中生鉴赏能力的前提,而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能力,多是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在当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以应试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升,能力却得不到发展。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要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文字展开探究,通过品味文字,加强感受和积累,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于多样化教学手段。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古诗词的主题,设计鉴赏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品味优美诗句,加强对情感的品读。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图片、视频等还原归隐场景,再现文章中的重要情节与核心思想,感受到诗人和情节中体现出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活动都安排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在教师没有经过任何分析,提出任何结论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和品味,这一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积累的过程。

(2)重视情感交会

欣赏和评价也是审美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是评价的基础,审美评价能力则在欣赏活动中得到培养,如果学生没有经历欣赏过程,不会欣赏,自然就得不到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欣赏和鉴别的机会,从而产生评价。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欣赏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活动而培养审美评价能力。从情感的打通和交会方面来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欣赏活动,介于作品和读者两个主体间,准确捕捉作者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感信息,并敏锐地探测和及时接收学生的情绪信号,在活动中借助提问、多媒体电子课件、小组竞赛等形式,协调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会。

4.增强文化自觉,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视野,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重视灵活运用教学素材,找准教育契机,借助课内外资源和多样化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育终身受益。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课程资源优势引入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电视剧、史料等信息,带领学生凭借文字“穿越”到古代,感受当时的风土人情,从而颠覆错误的认知,把握传统文化特点,进而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感受,适当减少语文练习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结合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并鼓励其自行收集资源,借助歌曲、影视资源、历史书籍等丰富的手段,将课堂重点延伸到课外,丰富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文化体验,帮助学生整理周围环境中较为有特色的建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地走访、网络调查等方式汇总资料,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分享实践成果,促使学生逐渐爱上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5.运用项目式学习,培养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师生围绕共同目标完成项目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就是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語文课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培养语文实践应用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以《乡土中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在预习环节和正式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按照“围绕问题,收集丰富资料——合作研究,形成个性化探究结果——展示与汇报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改进成果”等步骤构建学习结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多层次解读文本内容作者所处的人文环境、生活经历、创作情况,并搜集和了解不同时期读者对文章的评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文章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对文章主旨产生深刻的个性化见解。基于此,学生在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教学要求和目的,逐层收集、分析、概括和评价,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研读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感受,积累有效的阅读方法,为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巧构课堂话题,提升认识与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中设计趣味性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课上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下巩固和复习才会更加轻松。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重视设计课堂话题,从而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认知与理解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巧设课堂话题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宏观话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初步了解,再设计分话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进一步深入了解文本,降低学习难度。以高质量的课堂话题带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升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并未认识到课堂话题设计的重要性,多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却忽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以《荷塘月色》为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巧构课堂话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中先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堂话题。话题要具有探究性和延展性,运用影视资源还原文本场景,再借助朱自清的文学书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激发思想上的波澜,点燃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目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抽丝剥茧,探析问题的本质,进而总结规律。学生在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下,在图片、视频、实践活动的有效引导下,实现对文章主旨深入理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台阶,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不可避免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的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借助品读表达、审美实践、设计课堂话题、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通联: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