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有效性研究

2022-07-28 03:00郭丹苗余兆聪梁蔼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血气气道通气

郭丹苗 余兆聪 梁蔼坚

新生儿肺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一旦患有肺炎,不仅会出现呼吸困难、肺啰音、发绀等现象[1],严重的还会导致患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临床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鼻导管式吸氧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均属于常见的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方法[2-4],为了分析和研究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本文将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25例。常规组中男13例,女12例;出生时间最长14 d,最短30 min,平均出生时间(2.1±4.0)d;体重最大4.3 kg,最小2.0 kg,平均体重(2.55±0.62)kg。实验组中男12例,女13例;出生时间最长14 d,最短30 min,平均出生时间(2.2±4.0)d;体重最大4.25 kg,最小2.0 kg,平均体重(2.65±0.60)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呼吸困难,呼吸频率:55~75次/min,肺部听诊存在湿啰音,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为76%~90%,肺部X线胸片提示呈肺炎改变。患儿的分组情况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批准且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家属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维持液体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患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实施鼻导管式吸氧治疗,将氧流量控制在0.5~2.0 L/min进行鼻导管式吸氧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将呼吸机(德国Drager呼吸机)的模式调整为持续气道正压,氧气浓度维持在30%~50%,压力调整为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当患儿的吸氧浓度调节到<25%、压力<4 cm H2O、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血气分析指标正常时,停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气分析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进行疗效判定[5]:如果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发绀等临床症状消失,且相关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显效;如果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发绀等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且相关血气分析指标逐渐恢复,则判定为有效;如果患儿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血气分析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血气分析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出生时以及通气治疗2、24 h后的pH值、PaO2、PaCO2。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包括呕吐、皮疹、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皮疹+发热)/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常规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n,n(%)]

2.2 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出生时,两组的pH值、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2、24 h,实验组的pH值、PaO2高于常规组,PaCO2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表2 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注:与常规组同期对比,aP<0.05 ;1 mm Hg=0.133 kPa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患儿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实验组患儿中发生不良反应1例。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1/25)低于常规组的24.00%(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n(%)]

3 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中通常给予患儿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等常规治疗方法,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表示[4],该种治疗方案虽然可以缓解患儿的肺氧合状况,但是不能整体改善患儿的呼吸状态以及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5]。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其主要是通过鼻罩管道或者鼻塞来进行通气[6-10],使患儿的呼吸能够逐渐恢复平稳,且有效、迅速地交换肺组织的气体,整体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低氧血症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危险症状,同时该种治疗方案与常规的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等治疗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呼吸肌出现疲劳[11-16];针对这一结论,本次研究也提供了有效依据,即: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常规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两组的pH值、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2、24 h,实验组的pH值、PaO2高于常规组,PaCO2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1/25)低于常规组的24.00%(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而言,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既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相关症状和pH 值、PaO2、PaCO2等血气指标,又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血气气道通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儿童中心气道狭窄84例的病因及诊疗方法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黑珍珠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