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分析

2022-07-28 03:01李晓燕郭慧高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耳石内耳前庭

李晓燕 郭慧 高伟

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证实,在所有内科疾病中有6%的患者出现眩晕,而关于耳鼻喉科的眩晕占所有病例的20%左右,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好发于青年女性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1]。耳石症发作时会出现非常剧烈的眩晕,常伴有恶心和呕吐,或其他植物神经失调现象,经复位治疗后还会有一定的浮动感、位置感缺失等残留现象,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损害,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耳石症以手法复位最为多见,虽然治疗效果尚可,但是仍有较多的残余症状,约有7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此症,严重者可频繁出现醉酒或晕车的感觉,严重干扰日常生活,而长期发作又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所以必须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彻底、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治愈耳石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作用是增加脑部血管供血,并能放松内耳毛细血管的前括约肌。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医师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其效果十分明显,并得到了患者的认同,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此,本文选取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喉科44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具体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4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男13例,女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7±5.8)岁;病程1~18 d,平均病程(11.6±3.7)d;前庭功能减弱7例,正常15例。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8.3±5.4)岁;病程1~16 d,平均病程(10.4±3.8)d;前庭功能减弱9例,正常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共识》[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对治疗方法无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或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②同时患有其他原因导致前庭功能的疾病患者;③持续使用中枢抑制剂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如果上半规管或后半规管导致的眩晕给予Epley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坐于床上,头向左转45°,置一枕头于身后,之后肩压于枕上进行快速仰卧,颈部向后仰,头置于床上,持续30 s,之后头向右转90°,持续30 s,后头和身体继续右转90°,持续30 s;如果水平半规管导致的眩晕给予Lempert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平躺,低头大约30°,先平躺1 min左右,向左翻身,左侧位诱发眼震,维持1 min左右;患者向右变成平躺约1 min左右,再向右翻身变成右侧卧位,维持大约1 min左右;患者再向右翻滚,面朝下的俯卧位,大约维持1 min左右;患者再向右翻滚变成左侧卧位,再维持1 min左右坐起;若一次未成功,可再次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商品名:敏使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30 s]12 mg/次,3次/d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完成1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根据2016年贵阳会议修订的诊断耳石症的标准,通过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明确其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变换体位时眩晕和眼震彻底消失;有效:患者变换体位时眩晕和眼震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变换体位时眩晕和眼震未减轻,甚至进一步恶化[3]。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估,VSI计分为0~60分,评分越高表示眩晕症状越明显。DHI共有25个项目,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眩晕障碍越明显。③眩晕障碍改善程度,通过Whitney等修订的分级方法进行评估,0~40分为轻度障碍,41~70分为中度障碍,71~100分为重度障碍[4]。④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胀、皮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I评分、DH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SI、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I评分、DH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I评分、DHI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改善程度比较 观察组眩晕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改善程度比较[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至今为止对耳石症的发作机理尚没有确切的定论,现比较共识的理论有嵴帽结石理论,其认为是某些产生在内耳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不明原因掉落,并逐渐堆积在半规管的嵴帽处,导致壶腹嵴感受重力的灵敏度上升,所以若患者的体位发生改变时就会触发壶腹嵴,从而出现眩晕。根据流行病调查后的证据提示,耳石症的发病几率为86/10000,而终身带病的几率为1.8%左右,可在任何年龄段及性别发病,但以40~60岁的围绝经期妇女最为多发[5]。现在为止,临床上还没有方法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而治疗方法多以手法复位、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为主。手法复位是出现耳石症后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法将耳石送回前庭,从而减轻眩晕[6]。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一次性好转率为90%,而经过手法复位结合康复训练后其眩晕感和位置性眼震等不适症状均好转明显,甚至完全消失。但是还有70%以上的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会发生剧烈、非典型、阵发醉酒或晕车的感觉,所以研究一种可以有效、完全根治的方法尤其重要[7]。

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单纯使用手法复位对治疗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结果不乐观,应结合药物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研究发现,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是由于内耳的血流受阻致使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内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遭到破坏,导致内耳淋巴液循环不畅,淋巴结肿大产生内耳异常敏感而发病。通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解除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紧张状态,恢复内耳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减轻内耳淋巴结肿大[8]。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激动剂,对改善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药用机理为:①触发组胺H1受体,增大椎-基底动脉、前庭、内耳以及迷路的微循环血管管径,提升前庭及耳蜗的供血能力;②强烈抑制组胺H3受体,提升内耳毛细血管的滤过性,加速内耳淋巴液和细胞外液向血管内流,减轻淋巴系统的肿大;③此药能显著干扰血小板的聚合能力,减轻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附着能力。此药经口服吸收后能在40 min内起效,通过增加内耳的供血能力,也能增加颅内血液供应水平,进而得到改善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功效[9]。临床上也经常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反馈,主要是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和各种急性过敏症状,但发生几率较低。本次试验中,观察组不良反应仅发生1例,也与其他临床试验的结果相同。本次试验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显著修复患者的前庭功能,缓解眩晕和眼震。耳石症经复位治疗后其恢复时间大约需要4~7 d,这说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以更迅速恢复内耳半规管的敏感性。这与聂海岭等[10]的试验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明显减轻其临床症状,并修复前庭能力,可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耳石内耳前庭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恐龙内耳的秘密
被忽视的“前庭觉”
都是“石头”惹的祸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石不是“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