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惯性便秘患者采取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的意义研究

2022-07-28 03:01曹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天枢习惯性大肠

曹跃

习惯性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延长,患者排便困难且大便坚硬呈球形,或是患者有无休止排便感觉,以及持续时间>5个月的便秘。便秘的定义为功能障碍性大便不畅,患者有排便周期延长等临床症状。衰老是便秘的高发因素。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人中有约25%经常便秘,70%左右的住院老年患者依靠泻药帮助排便。习惯性便秘可诱发其他疾病,如痔疮和前列腺肥大、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习惯性便秘给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痛苦,还可能成为急性心力衰竭和脑出血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导致习惯性便秘死亡事件的发生。西医常对本病采取对症治疗,使用泻药,有副作用[1]。长期依赖泻药易形成顽固性便秘。中医药以其安全、副作用少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作者在本研究中分析了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对习惯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在这项研究中临床传统治疗被用作对照,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更好地治疗习惯性便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科收治的80例习惯性便秘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诊断确诊[2]。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46.3±3.2)岁;体质量指数23.5~26.9 kg/m2;病程1.1~4.6年,平均病程(3.0±0.5)年。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47.3±3.2)岁;体质量指数23.7~26.7 kg/m2;病程1.5~4.0年,平均病程(2.9±0.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根据中国慢性便秘诊疗指南的诊断结果,患者至少有5个月的症状,包括以下2种或2种以上症状:患者>35%的大便是硬粪,>30%的大便不是完全空的,>30%的排便需要人工排便,如采用手指排便等,<4次/周,不通便的软便少见,患者最近3个月有症状,年龄15~80岁。

1.2.2 排除标准 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或心脑血管和肾、呼吸、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排除恶性肿瘤等进行性基础疾病;排除精神异常者;根据研究者的判断,排除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者;排除有不适合研究的其他因素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临床传统番泻叶治疗,2次/d,30 ml/次番泻叶溶液,药液制备方法:取番泻叶500 g,加水5000 ml,在电热锅中加热至80℃用纱布过滤药渣,加入蒸馏水,制备5000 ml,得10%番泻叶药液。患者服用药液后1 d内排便1次。应减少服药次数来避免腹痛、腹泻和呕吐等副作用。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治疗。配合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外关穴。以上穴位采取针刺,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留针30 min。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进行判断,治愈:排便正常,与排便有关的自觉症状消失,排便次数≥3次/周,结肠转运试验显示48 h内70%以上的排泄标志物,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改善:患者结肠转运试验48 h排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便秘症状不明显,排便次数<3次/周;无效:结肠转运试验显示72 h结肠转运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治愈+改善)/总例数×100%。

1.4.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

1.4.3 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量表评分 于治疗后第7、14、21天,采用便秘量表评价患者的便秘情况。该量表共有6项,总分为20分。>15分表明患者便秘。

1.4.4 对比两组排便间隔时间、单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难易评分 排便间隔时间<1 d为1分,1~2 d为2分,>2 d为3分;单次排便时间<3 min为1分,3~7 min为3分,>7 min为4分;大便形状正常为1分,大便干燥为3分;大便不费力为1分,费力为3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的便秘量表评分对比 试验组治疗后第7、14、21天的便秘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便秘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的便秘量表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排便间隔时间、单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难易评分对比 试验组排便间隔时间、单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难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排便间隔时间、单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难易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排便间隔时间、单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难易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习惯性便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与患者脾胃虚弱、肠动力异常等因素有关。习惯性便秘病程长而久远并以虚证最为常见[2]。中药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不易引起药物依赖。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药物很多,但大多不治本,而且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使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长期得不到治愈[3]。

现代医学认为习惯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生活规律的改变或过度紧张,大脑功能无法建立有效的条件反射使正常思维的抑制,患者食物中纤维和液体摄入较少,减少纤维残留对肠黏膜的应激能力,降低肠运动功能,服用抗胆碱能镇静剂、抗抑郁药和抗酸药等,而定期服用泻药以及灌肠会降低肠道的敏感度,增加便秘的程度[4,5]。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便秘在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记载,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排便困难”。《伤寒论》中有“阴结”、“阳结”之说。本病位于大肠,是由大肠传导功能障碍、脏腑、津液及气血亏虚所致,但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6]。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和大肠在外,肺不升清功能不足,可以导致脏腑气滞,津液不散,肺气无力促进时,大肠传导无力,脾运不佳,痰湿内生,久而生火,津液被消耗掉;气血津液不足,肠道内缺乏津液的滋润,则无水行舟,发生便秘[7]。可见,多种原因均可导致便秘,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作者采取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进行治疗,《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8]。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大肠募穴,位于脐旁,可升清降浊、调畅气机,通腑泻实,通畅三焦,治疗便秘的常用输穴,《循经考穴编》:“天枢正当天地交合之际,其为分清别浊之司可知矣。”可见天枢穴可以有运转中、下焦气机的作用。天枢穴是大肠的隆起点,是大肠气血聚集的地方,因此是治疗便秘的关键穴,作者在配合足三里穴,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疾病的关键穴位,位于足阳明胃经上,配合针刺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滋阴润肠。外关穴为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以上穴位通用,可以起到标本同治的效果。并且现代研究显示,足三里、三阴交可增强胃肠蠕动的力量,治疗过程中可以听见肠鸣音增强。番泻叶是狭叶尖叶番泻叶的小叶,属于豆科草本小灌木[9]。现代药理认为,番泻叶通便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兴奋盆腔神经节收缩大肠,引起腹泻。由于其强大的刺激引起腹痛,可能发生在腹泻期间[10]。

综上所述,对习惯性便秘来说,采取针刺天枢穴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习惯性便秘情况,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天枢习惯性大肠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招呼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